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外部性属性决定其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来解决,必须进行适度的政府干预。本文以外部性理论为视角,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失导致农村人力资源流转受阻、城乡贫富差距持续拉大以及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衔接断裂等负外部性后果。政府需在制度设计、财政支持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实现责任回归,构建一个"‘零支柱’+统账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70年集体林权制度的变迁历程与内在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新中国70年来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文本及历史实践,运用产权和市场交易制度的演进理论作为理论工具对集体林权制度的源起、变迁历程及其内在逻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林权制度的形成和变迁大致经历了林权初始设置、集体林权的形成与发展、集体林权"分与统"的两难抉择、集体林权制度的基本确定与深化改革4个阶段,过程虽然曲折但总体是成功的。由于森林功能多样性及经营长周期性的特点,林权制度变迁选择与农地制度变迁不同的路径。改革的经验启示主要有:信念和认知的力量能够决定制度变迁的方向;政府主导、各界人士广泛参与是改革成功的基因;面临不确定性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在生态文明全面深化时期,解决林业问题,制度是重要的,改革是不可间断的事业。  相似文献   

3.
集体行动逻辑视角下合作社原则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运用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的主要观点解释合作社原则的变迁。研究发现,合作社核心原则的变化来自对促进合作行为和合作组织产生与发展的激励性需求,实质上可视作一种“选择性激励”制度,目的在于消除社员的“搭便车”行为,促成集体行动的成功。本文同时根据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提出两点质疑。  相似文献   

4.
周密 《农村经济》2008,(4):12-14
制度的创新总有一定的风险用成本,:因此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通常具有路径依赖性.从制度变迁来看农业制度改革,会发现农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强,缺乏创新,导致农业发展相对落后.本文从制度变迁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我国现行农业制度的不足,提出了农业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丁鹏 《农业经济》2012,(10):21-23
土地问题关系农民切身利益,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集体土地征用更是对农民切身利益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制度变迁理论来分析当前集体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来探索未来集体土地征用制度供给的方向,以期为农民权益保障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国家现代化需要水利现代化的支持和保障,水利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了中国水利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水利现代化取得的实践和理论成果,提出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即以动态的观点,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和水情,基于水利自身发展规律分析,从制度创新角度研究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多维动力管理模式及实现水利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江苏为例,提出了江苏水利现代化发展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7.
劳动教养是我国一项特有的制度,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并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制度环境的改变,劳教制度的内在矛盾愈加突出,制度绩效低下受到多方的指责。然而,历史节点的选择导致的路径依赖与制度粘性使得这一制度延续了半个世纪。文章以新制度主义的视角,考察劳教制度的历史与面临的问题,分析劳教制度的变迁脉络以及制度何以最终废止。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印发《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后,以优化调整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权限、赋予省级政府更多自主权为核心的用地审批权限调整如何影响未来土地管理走势?本文通过梳理用地审批制度变迁历程,分析政策变化的时代背景和驱动因素,结合新形势土地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放权"之后需要关注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大历史观",在梳理农地制度演进的基础上,分析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这有助于党和国家判断并顺应历史潮流,制定科学有效的农地政策.研究发现,第一,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经历了5次农地制度变迁,分别是由"国家公有、农民经营"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与政策梳理等方法,系统的梳理和回顾1949年以来中国的宅基地制度体系,梳理每个阶段中国宅基地制度变迁的具体模式,探讨中国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对制度变迁的潜在需求。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宅基地产权见证了由农民单一产权到两权分离,再到三权分置的变革,其制度变迁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影响下,是多方行为主体互动和共同逻辑演化的结果。在不同时期,各方主体互动的结果差异性较大,大致遵循着“国家引导—地方实践—村集体反馈”的循坏渐进路径,呈现出渐进式强制性与制度创新路径依赖及诱致性并存的等特征。未来,中国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宅基地产权更加明晰化、财产功能凸显化及地方政策分类治理化发展等。  相似文献   

11.
农村制度环境的变化直接推动了社会组织的发展,也可通过作用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间接促进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筹资和决策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构成了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政治环境。将农村制度变迁和公共产品供给演变作为构成要素,构建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动力机制,并且反思当前农村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提出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组织的法律制度,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扶持。农村社会组织应当规范其内部的管理机制,并且不断挖掘其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12.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农村税费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它的实质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制度变迁可以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国家在追求产出最大化和租金最大化目标下,通过政策法令实施的制度变迁。而诱致性制度变迁则是人们在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我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是由我国中央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更具体地说,农村税费改革实际上是一次需求回应性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长期以来,农民负担过重严重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并酿成了多起震惊全国的恶性“农税案件”。这次农村税费改革就是中央政府对农民强烈的减负需求的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13.
2003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3]15号)文件,标志着新一轮深化农村金融的改革启动。总体要求是“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对产权、管理及功能目标实施了制度重构,目的是建立健全内控管理机制,实现“花钱买机制”的目标,并激励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积极投身改革,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以来,学界褒贬不一,甚至有学者质疑这一制度到底是权宜之计还是长期战略?大部分研究以乡村和村官为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本研究从政府视角出发,将大学生村官制度置入到历史脉络中进行考量,并通过分析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推进和现实中制度的表征,来回答这一问题。结论表明:政府在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中,采取了反思、继承、发展、创造、回应和完善等行为,使大学生制度逐渐贴近乡村实情,表明这一制度是可持续的战略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农业经营模式的出现,实际上是对农业产业链整合方式的创新,这将促使农业产业组织由单一的纵向或横向一体化向纵横兼有的混合一体化的重要转变。本文认为,产业链整合机制的深化,导致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载体、农户为单元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混合一体化经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它将成为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断进行农地制度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之后,一系列包括税费改革在内的惠农措施,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在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城乡矛盾的老大难问题面前,农村社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新一轮的治理危机。本文主要从农地制度变迁、基层治理结构和财政结构调整三个方面去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出现的治理危机,研究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农村社会多方主体利益,让农民平等分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促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由于制度稳定性、环境变动性和人们追求利益极大化三者之间存在持久的冲突,原本均衡的制度将会产生变迁。我国村镇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服务三农的制度创新,随着制度的演变,村镇银行开始出现了产权限制、服务三农不足、吸储难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制度层面的不均衡。村镇银行要想摆脱这些制度困境,只有在制度变迁的视角下,从拓宽村镇银行准入制度、细化业务创新制度、建立信息合作制度入手,才能最终使得村镇银行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相似文献   

18.
农业经营制度变革,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经营制度先后历经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合作经营、集体所有制下的集体经营、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双层经营和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多元经营四个阶段。现阶段农业经营制度正面临从双层经营向多元经营转变的挑战,存在小农户分得太散、集体经济组织统得不够、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不足、经营"非农化"和种植"非粮化"等问题。为此,需结合传统小农户发展转型的历史要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趋势,推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双层经营制度向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多元经营制度转变,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几经变迁,并由此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经历了兴衰更替的发展历程。目前土地制度又处于新的变革期,制度变革的重要影响不容忽视,在产权视角下研究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历程、动因、趋势,了解与农地相关的经济现象及运行的原因,对释放农地价值,推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改革模式已然嬗变。通过区分主动改革与被动调整两种变迁形态,本文将社会共识、交易成本耦合嵌入制度分析框架,以征地制度为缩影诠释了中国改革过程与改革模式演进的逻辑,并明确了新时代改革的新要求。在社会共识与交易成本的共同作用下,征地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1978年,高度社会共识下征地制度创设与低交易成本运行阶段;1978-1998年,社会共识减弱下征地制度被动调整与高交易成本维持阶段;1998-2012年,高交易成本下征地制度改革探索与社会共识积累阶段;2012年以来,新社会共识下征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与交易成本优化阶段。由社会共识牵引并对交易成本适度敏感的“顶层设计+基层探索”的主动改革已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式,各级政府应创造有利于增进改革的政治共识、价值共识和舆论共识的社会环境,推动改革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