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以来,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商品住宅房价基本形成了三个层次的房价水平,这三个层次房价城市的平均房价与房价收入比具有明显的差异。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表明,引起各层次房价城市的商品住宅均价持续上涨的主要因素是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成本和货币市场流动性,它们对第一层次房价城市的弹性影响强度明显大于第二、三层次房价城市。资金市场预期对第一层次房价城市和第二层次房价城市中的杭州、厦门、宁波和广州的房价上涨产生了抑制效应,而对第二层次房价城市中的南京、福州、天津、大连和海口以及整个第三层次房价城市的房价上涨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房价不断上涨的现象面前,房价上涨源于货币幻觉的观点具有一定影响。通过对房价上涨是虚涨还是实涨的分析,从而说明房价虚涨论的片面性。实际情况是,货币幻觉对房价上涨的影响是短暂的;收入的增长幅度低于房价的上涨幅度等因素,决定了房价是实涨而非虚涨。房价虚涨论的危害在于,如果房价上涨被房价虚涨论所误导,将会影响政府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也将对居民的住房投资和消费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房价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科学地判断房价合理性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乌鲁木齐市房价的合理性运用房价收入比、房价租金比、房价增速与GDP增速之比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乌鲁木齐市房价的变化是合理的,今后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保持房地产价格的合理性,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  相似文献   

4.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房价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房价的飞涨,房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政府开始制定政策限制房价飞涨,然而政府的举措似乎收效甚微。本文将主要讨论打压房价到底为何如此困难,如何认识现在的房价问题,在未来房价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5.
赵丽英 《中国招标》2014,(33):42-45
一、中国房价持续飙升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中国房价飙升成因的文献很多,探讨如何调控房价的文献也很多。成因不同,调控房价的立足点也会不同,介于这一点,笔者从房价飙升的成因这个角度出发,把各类文献分为两类。第一类观点认为,居住性需求是房价飙升的主导力量。第二种观点认为,投资需求是房价飙升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6.
正一、中国房价现状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阶段、文化、地理环境等状况的差异,衡量房价高低还没有一致认可和普遍使用的标准。不少专家学者在研究房价问题时,大都参考两个指标:房价和收入比。房价和收入比,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这个房价收入的变化情况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重要的信息,居民收入增加,肯定房价也要上涨,如果两者的增速相近,那么基本属于正常,如果房价收入比突然加速上升,就说明房价的  相似文献   

7.
谭政勋  陈铭 《世界经济》2012,(3):146-159
本文在国内首次采用较新的PMG估计法(pooled mean-groupestimators),来分析房价波动的影响因素、分离房价对均衡价值的偏差,并以此来度量房价失衡;然后利用面板logtit模型分析房价失衡与房价变化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以期检验价值抵押效应和偏离效应。长期来看,人均GDP是推动房价上涨最重要的因素,人口其次,银行贷款最小;银行贷款是短期房价上涨最主要的推动力,人均GDP其次,人口的影响最小;人口增加引起的房价上涨很难调整,而信贷扩张造成的房价上涨则相对容易。房价上涨和房价偏离均增加了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但房价偏离的作用力要大得多,本文的结果支持了价值偏离假说。当房价偏离均衡值约25%、2~3年内累计超过30%~40%时,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极高。通货膨胀越严重、利率越低,越有可能引发危机,制度性差异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龙 《北方经济》2012,(10):14-15
房价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这也关系到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中央政府一直致力于调整房价,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在今年的两会上,温总理再次强调要促进房价的合理回归。本文在分析现有的房价调控政策的基础上指出房价合理回归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房价的合理回归提供理论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热钱流入与我国房价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做出了分析。首先,验证了热钱流入规模与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之间的关联;然后,考虑到房价上涨包含持久性和暂时性两种类型,利用HP滤波方法将其分解成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进一步研究热钱和房价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房价上涨能够引起热钱流入,反过来热钱流入能够引起房价上涨;对于其相互作用机制,我们认为,房价上涨的趋势引起热钱流入,而热钱流入引起房价上涨的波动。这意味着,我国应该加强监测房价波动,稳定房价上涨趋势,以防止由此引起热钱流入进而对房价波动产生影响,最终避免对宏观经济产生冲击。  相似文献   

10.
文章研究房价泡沫测度及传染路径,运用湖南省2004~2018年年度数据,测算出历年房价泡沫值。线性回归结果发现,从宏观层面来看,GDP、贷款利率对房价变动具有正向影响,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房价变动具有负向影响,从供给角度看,土地售价对房价变动具有正向影响,从需求角度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房价变动具有负向影响,城镇化率对房价变动具有正向影响。进一步建立VAR模型研究房价泡沫传染机制,在结论的基础上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查华 《科技和产业》2023,23(12):104-112
近些年来,房价的快速上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江苏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强省,各市房价近些年也快速上涨。为了分析江苏省不同地区房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2016-2020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房价及其房价影响因素年度面板数据,使用dbscan聚类算法将江苏省房价聚类成为两大类地区,构建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对江苏省房价进行分区域分析。进一步考虑各区域房价可能存在的空间相关性,并构建相应的空间计量模型,对江苏省房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房价过快上涨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之一,房价上涨的原因错综复杂。文章在分析了我国百城房价、15个一线和二线热点城市房价上涨情况的基础上,从城市居民、房地产开发相关企业、政府等利益相关者视角探析了房价上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20062013年青岛市房价指数和地价指数为基础数据,运用相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对青岛市房价和地价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寻学术界普遍关注的房价和地价问题,结果显示:房价和地价呈现高度的线性相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短期内地价影响房价,但房价不是地价的Granger原因,长期而言,地价与房价相互影响。因此,短期调控的关键是防止地价过快上涨,长期而言则要合理安排土地供给,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相似文献   

14.
如果房价上涨的市场预期不改变,房价的下跌调整是不可能的。只有当房价上涨的市场预期出现逆转,这个时候才是国内房价出现向下调整的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15.
我国房价与地价高居不下,给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很大的影响,到底是什么原因是房价高居不下。本文从房价与地价的关系入手,采用广东2002~2010年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和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对广东房价与地价关系的实证检验。Granger检验结果显示:短期而言,地价和房价是相互影响的;长期而言,房价决定地价。  相似文献   

16.
房价拐点已基本出现。不仅是一线城市的房价,即便是原本那些稳定增长的二线城市房价也开始下降。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平均环比指数年内首次出现负增长,下降0.14%。尽管幅度有限,但这几乎意味着中国楼市房价拐点出现。  相似文献   

17.
透视南宁市房地产价格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南宁市房地产开发日趋看好,需求活跃,房价在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城市中排首位,房价的变化成为购房者最关心的话题。文章从南宁市近年房地产发展的基本情况入手,归纳总结房价变化特点,分析影响房价波动的主要因素,提出平抑房价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鲁宁 《上海国资》2005,(4):9-10
这几年,国内房价普遍涨幅过快,多数舆论抨击房价呈一路"疯涨"状态。不可否认,上海的房价处于国内最高端状态,因此,上海被海内外舆论视作评论、质疑中国房价"疯涨"的一块"靶标"。近期,尤其是今年以来,房价仍继续上窜,而建立和谐社会的诉求正好与房价"疯涨"相悖离,于是,偶然性中包含必然性,抨击和质疑房价"疯涨"的舆论出现了阶段性"井喷",作为回应,从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房价也在不断上涨。在不断上涨的房价背后,人们发现,除了享受暴利的开发商外,高价出让土地的地方政府同样是大赢家。由此引发的"土地财政"问题,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质疑。土地财政收入推动了地价的上升,而地价是房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导致房价不断攀升。地价和房价的这种相互推动关系最终把房价越推越高。  相似文献   

20.
房价问题比较复杂,影响房价的因素很多,征收物业税是其中之一。物业税不可能大幅降低目前的房价。过高或过低地估计物业税对房价的影响都不可取。物业税对房地产市场真正的影响,是通过其具有的功能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制度性建设,从而对理顺房价产生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