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慧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6(4):9-13
土地资源紧缺和耕地流失过快是长江三角洲最为突出的资源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对长江三角洲不同地区20多年来(1978~2002)耕地面积变化与人均GDP增长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耕地面积随人均GDP 的增长呈显著的指数型减少, 未来5~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耕地资源仍有较大的压力.保证长江三角洲地区未来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首要任务应是有效地控制耕地流失.对此,作者从土地管理政策、土地管理机制、土地利用空间重组等方面提出了实现该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耕地资源态势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耕地资源锐减,人地矛盾愈加突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分析了该区耕地资源的现状,提出了可持续利用对策,包括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加大土地执法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地整理工作,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等。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但在其的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从资源、经济、生态环境、行政管理等角度分析了长三角在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并提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与体制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4.
张志国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6,(3):42-46
本文对四川雅安地区石材资源开发利用优势,潜力以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分析,并立足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保持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要求,提出了实行石材资源产业化管理等6条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速度非常快,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地区,但是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代价,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本文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城市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大城市圈是集聚作用的结果,其形成和发展程度往往取决于核心城市的经济规模与能级。都市圈在国外发展得比较成熟,最为典型的是纽约都市圈和东京都市圈,它们分别围绕着纽约、东京两大核心城市,经过长期的发展,确立了自身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琪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989,(4):1-12
中国是个资源大国,但已经感受到了资源短缺的威胁。文章列举事实,说明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短期行为严重,提醒人们警惕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可能出现的资源短缺困境,主张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与人口计划生育,并列为基本国策。强调适当制约经济过热现象,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消费结构;制止滥用浪费资源的行为,改革原料低价产品高价的逆反价格体系;建立储量经济补偿度制等,以缓解资源短缺矛盾。 相似文献
8.
一、我省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1.渔船多,马力大,捕捞过度。目前,全省拥有机动渔船5.1万艘、83万吨、144万千瓦,其中441千瓦以上的渔船达到185艘、11.7万吨,15万千瓦。渔船数量是建国初期2723倍,功率是建国初期的2万倍,捕捞量是建国初期的34倍。虽然农业部渔业局多次提出减船,限制及控制近海捕捞船只及马力增长等措施,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相似文献
9.
我国海涂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清泉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0,(2):33-37
海涂是我国海岸带资源的一部分。海岸带由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三部分组成。潮上带指大潮高潮线延伸至陆上10公里以内的地带;潮间带指大潮高、低潮线之间涨潮淹没、退潮露出的地带,亦即海涂资源部分;潮下带指水深0—15米之间的水下区域。这次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表明,三部分总面积达24.9万平方公里,其中潮上带占41.5%,潮间带占8.7%,潮下带占49.8%。 下面谈谈我国海涂资源的分布特征,利用现状和合理开发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肥料资源高效利用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肥料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关系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成败关键之一。应该通过技术创新扩大可利用肥料资源范围,提高肥料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肥料资源管理及方法,充分发挥肥料资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消除肥料资源不合理施用造成的负面影响。技术创新必须以“环境不退化为基础,经济上可行为导向,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一、肥料资源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在中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育着世界22%的人口。但是,一个重要的事实为许多人忽略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进口国和消费国,世界上35%左右的化肥… 相似文献
11.
12.
筛选长三角三省一市2005—2020年期间的水环境政策文本,从政策力度、目标和措施3个维度建立政策效力量化框架,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水环境政策在空间和工具维度上的耦合协调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三省一市水环境政策效力均逐年提高,政策工具使用结构以权威型为主导但单位效力有待提高,而系统变革和象征劝诫型工具使用最少但单位效力较高;省市间水环境政策协调关系经历了失调发展、转向协调和协调发展3个阶段,其中安徽省与苏浙沪间的协调发展明显滞后,国家层面的规划政策显著促进了长三角地区水环境政策协调关系的良性转变;政策工具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从失调发展阶段到转向协调阶段,各省市政策工具间的协调关系呈现差异性,整体而言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为评估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可行性,首先利用Shephard水距离函数构造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技术计算该指标,并利用ARCGIS软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26个城市的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可视化评价。然后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在2006—2015年间的空间变化特征与规律进行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在研究期间呈上升趋势;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相似的特征,存在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14.
调查长江南京段入江排污口分布及污染物排放量,评价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利用二维稳态模型分析各排污口对饮用水源地、沿江各水厂取水水质及其保护区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饮用水水源地水功能区水质类别以Ⅲ~Ⅳ类为主;现状排污口排污造成4个饮用水源地上游、下游交界断面COD和氨氮指标超标,且以氨氮超标为主;长江南京段10个水厂取水口水质受排污口排污影响。提出优化整合排污口、完善入河排污口审批制度、建立入河排污口登记制度、贯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等措施,确保长江南京段饮用水源地水安全。 相似文献
15.
程晓君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21,(1)
生态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是长三角区域生态大后方,探索安徽在长三角生态一体化发展中的创新路径,不仅有利于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破除制度性、结构性障碍,也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比较研究看,安徽在长三角生态一体化进程中既具有比较优势,又面临两难博弈;从区域一体化理论看,安徽在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监管方面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存在博弈;从发展阶段理论看,安徽具有后发优势;从经济地理双核理论看,安徽具备建立自然生态保护示范区的现实条件;从实证研究看,安徽可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制度创新。因此,在长三角生态一体化进程中,安徽应发挥比较优势,化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首先要推进统一标准建设,在一体化中体现差异化和阶段化;其次探索建立大别山自然生态保护示范区;再次以完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制度体系为重点,推动生态一体化制度创新;最后以科技和人才为依托,打造生态一体化的安徽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6.
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解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2012—2018年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算,构建以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良好,总体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上升趋势;环境规制对于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当环境规制低于门槛值0.494时,环境规制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只有环境规制大于门槛值0.494时,才能显著促进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地价形成的内在机理与博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地价之间的压价恶性竞争,通过建立实证模型阐述工业地价形成的内在机理和城市间的博弈过程,为促进该区域间的合理博弈和协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Delphi法,相关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分析了工业地价形成的内在机理,并且构建了最优地价模型.研究结论: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路网密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协议出让土地面积所占比例是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工业地价形成的主要因素,并对工业地价形成的作用程度不同.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制定跨区域的国土规划、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构建新型土地税收体系是推进长三角地区从非理性博弈过渡到理性博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科技支撑江淮生态大走廊水环境治理的问题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环境治理是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重要内容,其落实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作用。通过实地调研,剖析科技支撑江淮生态大走廊水环境治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继而针对所发现问题,探讨提升该支撑作用的路径。提出在提升江淮生态大走廊水环境治理中的科技支撑作用时,应积极推进科技类重点工程并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行政及科研方面的机构及人员投入,加强科技创新与平台建设,促进科技交流合作及宣传培训,夯实信息化建设,完善制度建设等。研究结果可为江淮生态大走廊水环境治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