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卷首语     
<正>农村改革初期,一些村庄抓住市场先机,推进工业化,将村庄建设为小城镇。如果说那时这些"明星村"星星点点地散落在中国农村大地上,那么今天,这种村庄"就地城镇化"模式已呈遍地开花之势,王景新称之为"村域城镇化"。虽然工业化拉动村域城镇化的"引擎"作用由强转弱,但是,农村商贸业向现代服务业拓展是后工业时代村域城镇化的主动力,基层行政区划调整及建制村撤并对村域城镇化的推力作用逐渐显现。相比于"异地城镇化"模式,村域城镇化更现实、更可行,更"接地气"。推进村域城镇化离不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核心是农村土地制度。近年来,中央政策一直强调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方志权等认为,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  相似文献   

2.
<正>《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意味着让农村凋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建管机制。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欠账多、缺口大,  相似文献   

3.
村(社区)(以下简称"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社会稳定,迈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村庄环境整治,以及村级组织正常运转都离不开村级经济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在回顾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城乡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维的"资本三循环"理论分析了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带来的城乡分割以及城乡差距不断加大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并提出新型城镇化及"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战略思想,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但是,由于传统的土地财政模式以及农村建设用地权能的缺失,中国资本三次循环均局限在城市,无法实现资本从城市向小城镇和农村扩散。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打破这种资本困境,引导资本从城市进入农村,创造新的资本循环体系。  相似文献   

5.
新型农村社区与经济园区共建不仅有利于统筹安排社区化条件下的农民生产和生活,推进农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也有利于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应当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抓好社区农民的就业转型,防止"空心村"的出现;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战略,合理承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产业转移,从而产生"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居民化"三位一体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南京市围绕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要素配置和公共服务"一体发展"目标,加大城市对农村反哺支持、农村对城市保障服务"双向统筹"力度,以农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为"三重路径",大力推进郊县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四化进程",政策措施上突出深化改革、放活扩权、调优布局、倾斜投入、保障民生等"五策并举",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化解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居民收入和公共福利方面的落差,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共生治理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界面与共生模式四大要素,从共生治理的理论框架解释新中国城乡关系70年的演进逻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新中国城乡治理主要经历了三次重要转型:1949-1978年的"寄生型"治理、1978-2002年的"偏利共生型"治理、2002-2017年的"非对称互惠共生型"治理、2017年之后城乡"对称互惠共生治理"理念的提出。本质上看,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结构关系折射的是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变迁,城乡共生型治理遵循的是一种渐进主义的改革方案,反映的是国家政权建设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重构,最终目标是为了在对称互惠共生治理中实现城乡社区的空间正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快速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问题突出,农民权益受到侵害。城镇化应该是城镇治理制度建设的过程,实现城乡社会治理方式转换是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需要改变目前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社会治理方式,确保农民权益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受侵害。突破路径为:明确城镇居民是中国城镇化治理的主体基础,实现"多元化"的治理模式;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明确基层组织功能;改革人口登记制度,保证农村人口获得公平的社会权利;建立健全城乡社区管理制度,实现城乡社区管理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正>河南省新乡市农村改革试验区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重点推进改革试验,本着"促进农民居住向县城、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就业向产业集聚区和农民创业园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总体布局,在粮食主产区下活了一盘城乡一体化的好棋。"农业园区当农民,工业园区当工人,商业街里当商人,来到夜校是读书人,住进社区是城里人。"这是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张村乡裴寨新村村委会副主任裴龙德为当地"人的城镇化"总结的一句话。记者在这里看到,"住在乡下、上班在厂区、消费在城市"已成为  相似文献   

10.
村域城镇化是建制村域经济社会结构、人口集聚规模、聚落建筑景观、农民生产生活及基本公共服务的方式和水平趋同于城镇的过程。随着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主轴,全域城镇化及城乡同步建设渐成市域和县域发展新潮,越来越多的村域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标志着中国农村进入村域城镇化新阶段;工业化的"引擎"作用由强到弱,农村商贸业向现代服务业拓展成为主动力,基层行政区划调整及建制村撤并的推力作用逐渐显现,是未来中国村域城镇化的重要特点和趋势。把村域城镇化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村域城镇发展纳入市域、县域城镇发展体系中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将有利于城乡融合,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重庆6个县18个乡镇54个村1236个农户的实地调查发现:农村空心化是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背景下,由农民意想发家致富的浓厚观念、不断扩大的城乡利益差距、不断降低的农业经济效益、滞后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城乡二元制度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目前已经扩散到社区、产业、金融、教育、技术、市场等多个方面;治理农村空心化问题应以缩小城乡差距为政策突破口,以发展家庭农场为基础,以建设"美丽村庄"为目标,多种手段相协调、多种政策相配合,加速"小农经济→家庭农场→美丽村庄"的有序转化,建设能使职业农民就业创业安居乐业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12.
城乡对称互惠共生发展:一种新型城乡关系的解释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中心主义"的发展逻辑是造成我国城乡二元秩序的本质原因,从"城市中心"到"城乡共生"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应然指向。利用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从政治生态学的视角对城乡关系进行理论解读,构建新时代"城乡对称互惠共生发展"的解释框架。城乡对称互惠共生发展的实现,需遵循平等公正的对称性发展理念、双向合作的互惠性发展路径,从而形成"政治共享、经济共荣、文化共融、社会共建、生态共治"五位一体的城乡共生发展格局,最终促成城乡社会正义理念的重构以及强社会的初步发育。  相似文献   

13.
"村转居"社区是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出现的特殊社区类型,近年来我国"村转居"社区数量大幅增加。"村转居"社区采取哪种社区治理模式,关乎未来农民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架构里,关乎未来城镇化怎样走,关乎是否能真正破解"城乡二元分割",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本文从社区权力中心视角,构建了无中心、单中心和多中心治理模式,基于三个多村合并型"村转居"社区为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文章提出了优化"村转居"社区治理模式的建议,"村转居"社区成立初期政府要进行社区治理设计,根据集体资产处置情况不同提倡集体经济组织的适度参与,完善民主协商机制,合理利用制度遗产,注重治理过程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浙江省义乌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破解农民建房难题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相衔接,推进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启动旧村改造195个,通过农房改造共撤并自然村121个。推进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在满足农民基本居住需求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以合法宅基地置换高层公寓、标准厂房、仓储物流、商业用房、商务楼宇或者货币补偿,实行多村集中联建,推动农村向社区转变、农民向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就是"化镇为市",实现"农民市民化"。而中国城镇化在既有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的特质及模式已经固化成为某种"路径依赖",这使得当下乡村的城镇化陷入以"农民主体缺位"为核心特征的困境,最终导致城镇对乡村更深层次地"规训"。基于此,本文依托浙江省青岩刘村这一典型案例,从城市社会学的视角解释了"淘宝村"的出现、演变、特征及意义。正是借助互联网经济和技术创新,"淘宝村"将乡村传统和现代因素有效融合,在赋予农民充分自主权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一体配套式"现代化改造,让乡村城镇化真正能够"记得住乡愁"。"淘宝村"也因此在实践和理论的双重层面提供了创新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城镇化,作为一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社会的必由之路,打破了传统的"农村——农民、城市——市民"的格局,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小城镇建设蕴含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大战略,推进小城镇建设离不开对城镇化路径的思考、创新与重新选择。一、农村城镇化基本概念城镇是以人为主体,以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为特点,以获取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进城打工构成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农业剩余劳力出现并增加,城乡发展水平差距,以及改革开放后农民自由度提升,是农村劳力进城打工的主因。城乡关系涉及现代化诸多层面,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现代化内在要求与重要标志。当前城市化水平很低,乡村“三留守”问题严重,城乡关系存在严重弊端。城镇化应以人为本,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一是让农民自由转移至非农产业;二是让农民自由迁移至城市定居;三是为那些不愿或不能定居城市的农民在农村提供较好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使其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总之应通过制度保障,实现城乡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推进新型城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江苏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是农民脱贫致富。江苏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明确将"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拓展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既呼应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也兼顾江苏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实际,对于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江苏推进新型城镇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效显著近年来,江苏以推进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张家港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用城市标准建农村,用市民的理念育农民,把城区的文明创建延伸、辐射到广大农村,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应用到农村和规模企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以社区建设为抓手,把城市的管理经验、环境标准、服务方式和教育要求有针对性地引入农村,推动基层组织职能的转变,较好地实现了行政管理意义上的依法治村与文明创建意义上的以德育人的有机结合,全方位加快了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辐射,加快了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对接.  相似文献   

20.
<正>农村城镇化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城镇化最重要的应该是农民的市民化,而要使农民真正成为合格的市民,就必须加强乡镇农村社区教育。如何有效整合、优化农村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社区教育活动,积极推进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城市信息化、农民市民化,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乡镇社区教育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一、乡镇社区教育的调查对象笔者选择问卷调查形式来开展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以江苏省江阴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