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邓小平理论进一步阐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三个代表"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各项工作努力做到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以理论创新的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唯物史观的高度浓缩。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与其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首先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具有辩证性的特质。其辩证性是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与之前的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分野。其次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具有唯物性的特质。他通过社会有机体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结构以及运动变化的规律。最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突显人的主体性。强调社会有机体里的活动,不是脱离人的"物自体",而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马克思将人生动地比喻为历史剧的剧中人和剧作者,并且还卓越地看见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特定条件下,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类解放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无产阶级的解放,就是立足于社会历史中的“现实的个人”的解放.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人的解放奠定了基础性的条件,但它并不直接是人的解放本身.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理论基础的变革、实现了人的解放与批判的辩证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具体道路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原则性构想,对于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法性,增进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对于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态特质;对于解答和回应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种种疑惑,解放人们的思想,都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同时,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形态的有机结构理论和人的发展理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了名的“世界历史思想”。本认为阐述人的解放与发展是世界历史思想的核心,具体表现在人的解放是世界历史思想的出发点与归宿;人的解放的过程是与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内在一致的;人的解放程度也是同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程度一致的。因此,人的解放与发展就成为世界历史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马尔库塞是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50年代后,他致力于综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实现二者的“结合”。他吸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里关于“爱欲”本能的基本观点,将其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关于剩余价值、异化劳动、人类解放等思想相结合。一方面,马尔库塞试图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修改和补充:他拓宽了弗洛伊德的“爱欲”涵义,使其不再局限于“性欲”的范围;他修改了弗洛伊德认为爱欲与文明相互对立的观点,提出了爱欲与文明共同协调发展的未来社会发展蓝图。另一方面,马尔库塞试图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修正”:他引入“额外压抑”概念来修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他用所谓的“爱欲解放”论来改造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学说。马尔库塞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西方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与德育观念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与社会的本质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理论是无产阶级德育思想理论基础之一。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德育观念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出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系统而深刻地阐释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描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美好图景。探析《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释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其一是对"现实的个人"的考察;其二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进行考察;其三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人学是关于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以及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人的自由和平等、人的理想和信念等理论,它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拓展了一个崭新的视野。从马克思人学角度出发来探析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将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到一个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人学是关于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以及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人的自由和平等、人的理想和信念等理论,它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拓展了一个崭新的视野。从马克思人学角度出发来探析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将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到一个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转型进入深刻而全面的阶段,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宪政理念的发展等均提出了构建统一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只有坚持马克思人本思想,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终极价值追求,创建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保障自身发展规律的社会保障新模式——"宪政社会保障"模式,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权,我国才能抓住历史机遇,实现马克思"跨越论"意义上的历史跨越。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他的学说创立和发展中,始终都重视人的问题。他扬弃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人本主义传统,提出了丰富而独特的人本思想。马克思的人本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他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对人类解放的追求和对人权发展的向往,都寄予着深刻的人本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是在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其主要内容有:第一,"财富的充分涌流"是马克思设想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第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和谐社会"追求的价值理想;第三,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差别是马克思"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第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处是马克思"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深刻认识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曾经被遮蔽的历史缘由,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对于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推进改革开放以及加快现代化进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两个层面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剖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论"不可或缺的内容。当代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岩佐茂,依据马克思的基本思想,针对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环境危机的加剧,对环境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在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战略的当下,我们以岩佐茂的生态伦理观为切入点,对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进行新的阐释,不仅有利于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扩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容,而且引导国人不断提高环境道德水平,增强保护环境意识,改善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5.
把生产的目的由为"物质生产"转向为"生活生产",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生活的本源性决定人物质生产的目的性思想的重新解读。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是后发现代化中国实现由"生产型社会"向"生活型社会"转型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更是我国实现由增长性发展模式向和谐性发展模式转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主体形而上学和资本主体性存在内在契合.资本主体性是指资本反客为主,攫取了人的主体性,成为吞噬和控制一切非资本之物的霸权,并最终导致“人受抽象统治”的生存状态.主体形而上学通过确立资本的主体地位在现实层面实现了对人的统治.马克思通过理论和经济层面的双重主体性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体性的虚幻性,把人从资本统治中解放出来是马克思寻求的人的解放之路.马克思主体性批判采取了社会历史批判方式,不仅对主体性的“副本”进行批判,还对主体性的“原本”进行批判,对资本主体性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体性批判的现实维度,彰显出马克思主体性批判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蕴含着哲学思想、哲学问题和哲学研究,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西方哲学发展进程中很多哲学家对“主体性”问题都进行过深入研究,马克思以先哲们的哲学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他的主体性思想。马克思主体性思想是以实践为核心,从“现实的人”出发,最终目标是追求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广泛凝聚人民共识、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阐述了近代哲学时期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主要内容,从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供理论支撑、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引导等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当代价值,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降,正义理论的谱系主要存在社会契约论和功利主义两大范式。在批判与超越的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正义理论的生成逻辑先后经历了马克思青年时期对正义思想的追寻、对资产阶级正义理论的批判,再到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资本论》对正义的科学阐述的过程。在其内在理路上,历史唯物主义正义理论的根基在于必须超越政治的、法律的领域而深入到社会的、经济的领域;马克思强调在普遍存在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的社会条件下空谈正义只会徒增共产主义运动的障碍,因此必须倡导真实的、科学的正义理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科学的正义理论及其实践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国家为基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劳动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而且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然而,阿伦特却在《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等著作中对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了人"论题提出了质疑,并由此阐述了她复兴公共领域的思想.如何正确地把握和理解阿伦特的思想及其实质,对于促进我们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正确理解及揭示阿伦特思想的实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进而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旨在从公共领域与人的自由的两个维度对阿伦特批评马克思"劳动创造了人"这一论题的原因进行具体考察,以揭示阿伦特批评马克思"劳动创造了人"论题的真正意图,找出阿伦特的批评中存在的诸多误解和错误,进而为马克思主义辩护.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探讨亚洲社会状况时,曾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理论,即"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这个理论曾引起亚洲各国普遍性的讨论,其中的观点分歧很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克思并没有得出一个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不断的探讨之中,其前后期的观点不尽相同,甚至还有冲突的地方。随着新的史料呈现以及马克思的进一步研究,在其后期对亚洲东方社会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从而也丰富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内涵,不再把此生产方式看做仅仅是亚洲社会的特例,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具有了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