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30年大萧条,到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巴菲特78年的编年史和心灵史他和吴敬琏、余英时同岁(生于1930年),尽管他没听说过后两者的经济、文学理论,但他们仨都是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信徒。  相似文献   

2.
钟彦茹 《经营者》2006,(18):22-22
在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马克斯·韦伯曾经描述了新教精神在近代资本主义兴起中的重要作用,而当我们审视现今中国蓬勃的“企业家国学热”时,似乎从中也可以窥到中国商业社会长期理性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韦伯认为新教伦理导致“资本主义精神”质的产生。文章在认同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精神”产生过程中重要作用的同时,认为其并不是这种精神产生的支配力量。并用回顾历史的手段,归纳总结了影响“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各要素。最后,文章指出:除宗教影响外,中产阶级较低的生活水平、广阔的市场需求刺激是“资本主义精神”质的成熟和量的传播所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4.
宋晓璞 《经营者》2006,(15):66-67
巴菲特认为,他的致富之道并非是智商的缘由,最主要的是理智。他把智商、天赋比作发动机的功率,却相信发动机输出的功率大小取决于理性。而成功就是100%地输出自己发动机的功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新教伦理及对其在唯物史观下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伯的新教伦理理论从一开始就超出社会学学科的领域而对资本主义社会整个学术界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因而对其进行研究,尤其是将其放在唯物史观下进行科学地审视和分析是重要的理论课题.从对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的涵义入手,对他由新教伦理向资本主义精神的理论推移过程进行了考察,为了对韦伯的新教伦理进行唯物史观下的重新审视,还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滚雪球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沃伦·巴菲特许多年来,穿着旧毛衣、古灵精怪而又令人顶礼膜拜的巴菲特一直都备受媒体的追捧。但注重个人隐私的巴菲特从未花这么多时间回答任何记者或作者的问题,为了支持这本书的创作,  相似文献   

7.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沃伦·巴菲特曾这样说。 许多年来,穿着旧毛衣、古灵精怪而又令人顶礼膜拜的巴菲特一直都备受媒体的追捧。但注重个人隐私的巴菲特从未花这么多时间回答任何记者或作者的问题,为了支持这本书的创作,他破例花费了2000小时与作者施罗德进行长谈,回顾他的儿时、他过去的点点滴滴,畅谈自己的家庭和人生经历,分享他几十年投资生涯中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8.
《中外企业文化》2007,(8):49-50
正因为16世纪的“白银资本”已将世界连成一气,使我们比较中西商业精神成为可能。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有憾于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资本论》虽然透析明畅.然亦有“见物不见人”之阙失.故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等系列论文.从国民经济学、史学、宗教学、  相似文献   

9.
黄怒波 《中国企业家》2009,(18):182-184
还是从最俗的说起。 19世纪80年代,身材高大而随和的德国男人马克斯.韦伯写出了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他重点说明,商界领导人和资本所有者,以及更高级的技术熟练劳动者,甚至还有那些技术和商务方面受到较高训练的现代企业员工,基本都是新教徒。对这些新教徒的分析,他得出一个结论,资本主义企业和对获取财富的追求并非完全是一码事,凡人皆想变富,但这与资本主义几乎毫无关联。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通过对韦伯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阅读,对资本主义,预定论与天职观,禁欲主义的解读,探索出精神理念是如何植根与制度之中的。最后对于韦伯的理论进行了自己粗略的评论。  相似文献   

11.
国学的再度兴起,并不意味着我们文化自知与文化自省的自然结束。相反,认为自己的传统文化可以解决一切当前困局,和寻找包治百病的神药一样荒诞。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所谓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就是"克制消费欲望 全力积累资本"。韦伯笔下的企业家是一个将禁欲与谋利统一起来的独特群体,新教伦理将克勤克俭视为至高的品德,将追逐财富视为上帝赋予企业家的天职。谋利是天职,是上帝的旨意,是有信仰之人应有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财富人生     
《滚雪球:沃伦·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美]爱丽丝·施罗德著Bantam Del Pub Group出版社2008年9月版有句妙语:美国人就是一群巴菲特和格林斯潘领导下的阿甘。阿甘和巴菲特都有箴言:人生是一盒巧克力;人生如滚雪球。在市面上60多本巴菲特传记中,这本经巴老授权。  相似文献   

14.
足戒 《中外企业文化》2010,(11):I0041-I0041
人生,其实是拉着车走上坡路,年龄越大,家庭之车所坐的人会越多,家庭之车的份量就越沉重。  相似文献   

15.
《东方企业家》2014,(8):104-107
霍华德·G.巴菲特作为股神的长子,似乎从出生那一刻就赢得了“精英彩票”。14岁那年,他不顾母亲反对,只身一人前往布拉格。这次经历改变了他的一生:对饥饿和世界的认识,让他开始找到自己毕生的兴趣,从此立志做一个快乐的农夫。他大学没有毕业,而是从父亲那里租了一块地,开始了自己的务农生涯。  相似文献   

16.
人生的境界     
人生中到底什么是值得珍惜的,是值得你去追求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首先就要问一个问题:人的身上什么东西最有价值?我认为主要有两个:生命、精神。人一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两样东西:幸福、优秀。一个人如果保持生命的单纯,就是幸福的;而如果在精神上拥有自南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就无疑是优秀的。  相似文献   

17.
李勉 《企业文化》2003,(9):79-80
马克思·韦伯是现代西方学术史上一位研究领域很广、影响极大的思想家。作为其庞大思想体系中宗教社会学理论部分的代表作之一《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从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手,着重论述了作为宗教观念的新教伦理,与隐藏在16~17世纪西方家庭——厂商类型资本主义蓬勃发展背后的心里驱动力,即韦伯所认为的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生成关系。他的  相似文献   

18.
人生的家园     
《冶金企业文化》2013,(5):41-41
每个人的一生离不开几个家园,一是父母之家:一是婚姻之家;一是单位之家;一是精神之家。父母之家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和起步,是打下身体基础和精神基础的源泉。每一个人的人生之路都从这里起航,每一个人的人生愿望都从这里渐渐产生。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非,善恶,美丑,黑白,进退等等精神基因都从这里诞生,乃至影响终生。无论是雄鹰还是燕雀一生一世都会牵挂着这个家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相似文献   

19.
卡洛斯离我们挺远的,不是说时代,而是距离,他生活在墨西哥。这个人现年已经67岁,他在今年的福布斯财富榜名列第一位,他的市值是740亿美元。他在2008年就已经超过比尔·盖茨了,之前是巴菲特在他前面。  相似文献   

20.
从贵阳做完创业报告回来,在返程的飞机上,我头枕椅背微闭着眼舒服地半躺着,想起人们谈起创业时跃跃欲试的表情,禁不住思绪翻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