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鉴于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中国已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十一五”规划将节能降耗作为约束性指标予以强调。但从近期的形势来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难度很大,任务很艰巨。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仍然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两型城市”建设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这一任务的提出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更需要全国上下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南京作为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理应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设中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发展道路。为表述简便我们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为"两型社会",相应地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简称为"两型城  相似文献   

3.
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我国已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十一五”规划将节能降耗作为约束性指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很艰巨,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着眼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性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海西要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坚持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做法与启示 (一)成功做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武汉城市圈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彭练  王洁玉  杨克斯 《特区经济》2008,228(1):119-120
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在两者之间面临着两难抉择,然而,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认识,明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和政策措施。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  相似文献   

8.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认识,明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和政策措施,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国家批准设立长株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布局,是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长株潭城市群提升环境保护水准的重要机遇。环境执法工作作为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对建设两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当前环境保护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环境执法的对策,实施这些对策对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浙江经济》2014,(19):34-35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浙江省将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以创建全国示范为重点,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加快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国家在中部地区设立了包括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原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一系列战略平台。  相似文献   

13.
国家批准设立长株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布局,是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长株潭城市群提升环境保护水准的重要机遇.环境执法工作作为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对建设"两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当前环境保护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环境执法的对策,实施这些对策对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玲 《魅力中国》2010,(30):30-30,32
21世纪,中国面临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实现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重任。绿色消费是一种科学、理性、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倡导绿色消费,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做法与启示 (一)成功做法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武汉城市圈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三年来,武汉城市圈按照"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形成了规划引导机制、政策促进机制和改革试验推进机制,重点项目建设有新进展,关键领域改革有新突破,"两型"社会建设有新成效,经济社会发展有新业绩.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其核心和基础就在于和谐生产力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武汉城市圈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获批之后,应树立新观念、实施新战略,以大力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两型”社会建设需要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从经济、法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建设“两型”社会的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19.
自2007年底,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许多人心存疑问:湖南作为中部省份,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中期,建设两型社会,会不会影响其GDP和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赵雷 《首都经济》2008,(6):46-48
为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从2005年开始,北京市政府已连续4年制定了节能降耗减排年度行动计划。今年5月初,北京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2008年行动计划发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