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深刻认识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迫切需要在现有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宏观审慎监管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监管体系。巴塞尔协议Ⅲ对全球银行业控制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提出了更严格的监管要求。文章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巴塞尔协议Ⅲ主要内容的梳理,对金融监管机构如何在遵循巴塞尔协议Ⅲ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充分发挥银行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影子银行体系是金融监管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对影子银行体系实施有效的监管成为监管当局亟待解决的课题,而监管制度建构的前提是厘清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对影子银行体系内涵涉及到的构成要件进行梳理及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现状进行剖析后发现,监管的制度模式已滞后于综合金融业务的发展,传统的微观审慎政策工具已不能对交叉领域中影子银行监管套利行为进行有效抑制。因此,需对于现存监管模式进行渐进式改革,建立影子金融监管委员会,明确金融监管各部门之间协调主体和责任归口,建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逐步完善影子银行监管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3.
影子银行体系是金融监管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对影子银行体系实施有效的监管成为监管当局亟待解决的课题,而监管制度建构的前提是厘清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对影子银行体系内涵涉及到的构成要件进行梳理及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现状进行剖析后发现,监管的制度模式已滞后于综合金融业务的发展,传统的微观审慎政策工具已不能对交叉领域中影子银行监管套利行为进行有效抑制.因此,需对于现存监管模式进行渐进式改革,建立影子金融监管委员会,明确金融监管各部门之间协调主体和责任归口,建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逐步完善影子银行监管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4.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将现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新特征展现无遗,因此,后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并将其与微观审慎监管进行有机结合。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包括对银行的资本要求、控制杠杆率、解决流动性错配、提取适时拨备等。中国应完善逆周期的货币信贷动态调控机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加强国内宏观层面的协调机制,保证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不够健全、金融监管目标与内容及方式存在缺陷、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和统一协调机制以及忽视对金融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应该坚持宏观审慎监管原则,建立统一协调的金融监管机构。  相似文献   

6.
目前,并行推进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是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趋势,但理论和实务界对于如何具体实践宏观审慎监管这一问题还存在较大分歧。在当今中国语境下,有效践行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理念与科学引领银行业加快战略转型是逻辑兼容的。监管部门只有加强转型引领,督促银行机构从强化宏观审慎经营出发,全面推进战略转型,才能帮助中国银行业走出目前的发展困境,顺利完成转型之业。  相似文献   

7.
从宏观审慎政策的来源入手,多角度地全面展示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工具类别和内容。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需要注重与已有金融监管政策的衔接连贯。中国需立足国情、全面学习,尽快推行宏观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8.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显示欧盟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即莱姆法路西框架有较大缺陷.本文详细分析了该框架存在的主要缺陷,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欧盟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对该框架的修改和完善.结合中国实际,本文提出了欧盟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改革对中国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银行业对金融危机反思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宏观审慎监管的原则得到监管层的高度重视,银行作为货币金融业务的特许经营企业,在继续推进完善法人治理和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的同时,应当用历史和辨证的态度理解新监管要求背后的逻辑,从微观与宏观并重入手来完善和改进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增强抵御全球、区域和周期性系统危机影响能力,提高银行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金融监管制度改革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在意识理念、监管模式及制度完善方面存在弊端,这些弊端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既有前提性、现实性原因,也有关键性、根本性原因。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应重塑金融监管理念,确立金融监管主体,完善监管制度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中出现的最令人瞩目的现象就是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活动推动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金融风险则是与金融创新相伴而产生的。应当秉承注重充分创新与有效监管相融合的监管理念。应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推进金融监管的体制改革,将消费者利益保护纳入金融监管范畴,以此来促进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都加强了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融资性担保机构作为特殊的金融机构,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对融资性担保行业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提出统筹考虑金融市场及经济周期发展变化趋势,将系统性风险纳入金融监管框架,实施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新模式及加强对行业内重要性机构的监管等观点,对加强融资性担保行业有效监管,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出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金融安全体系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机构、职能和制度的总和.构建国家金融安全体系,不能简单地以建设金融安全网作为主要内容,而应从金融安全的政策目标及工具体系出发,在合理界定金融安全、金融稳定、微观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边界的基础上,健全金融安全机构、职能和政策体系,这是转轨经济体构建金融安全体系的内在逻辑.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建设并管理国家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履行"最终贷款人"职能,是国家宏观审慎监管部门,在金融安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目前应以人民银行牵头建立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为基础,以国家金融标准、金融安全信息监测、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业务监管、重大金融业并购管理、金融业改革开放政策、金融保障体系等为切入点,构建完善的国家金融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14.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政策制定者需要超越单纯的微观金融监管制度,即应适时采用宏观审慎政策。致力于维护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政策,除了遏制系统性风险与金融体系内在亲周期性之外,还应关注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相互作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包括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但目前理论界对工具有效性的评价明显不足。未来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研究重点应定位于有利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实施及其有效性的相关问题方面,突出宏观审慎政策研究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通过隐匿信贷资产规避微观审慎监管,而宏观审慎监管在理论上能够防止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行为。宏观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业务进行监管套利行为产生影响。本文通过搜集商业银行财务数据构建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指标及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压力指标,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变动刻画其监管套利行为。首先,分析了微观审慎监管压力对商业银行监管套利行为的影响;其次,在模型中加入宏观审慎监管压力指标,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压力对商业银行监管套利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宏观审慎监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防止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业务规避监管,但针对同业业务的资金拆出方和资金拆入方的政策效果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政策制定者需要超越单纯的微观金融监管制度,即应适时采用宏观审慎政策.致力于维护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政策,除了遏制系统性风险与金融体系内在亲周期性之外,还应关注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相互作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包括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但目前理论界对工具有效性的评价明显不足.未来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梳理金融稳定委员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机构发布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相关文件,分析与评估了当前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方法和监管政策。同时,参考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荷兰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措施以及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制度的设计,结合中国目前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进展以及金融监管的形势,指出中国应改变现有的"一行三会"监管模式,采取"央行+微观审慎监管局+金融行为监管局"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新巴塞尔协议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制度缺陷主要是机构监管模式的失效和微观审理监管理念的不足。在金融创新背景下传统的机构监管模式已不再适应有效监管的需要,微观审慎监管理念也无法有效地防范系统风险的爆发,建立功能监管模式、确立宏观审慎监管理念是防范系统风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梳理金融稳定委员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机构发布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相关文件,分析与评估了当前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方法和监管政策。同时,参考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荷兰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措施以及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制度的设计,结合中国目前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进展以及金融监管的形势,指出中国应改变现有的"一行三会"监管模式,采取"央行+微观审慎监管局+金融行为监管局"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20.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后,金融消费者保护与审慎监管的关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在深刻反思危机原因后,美国出台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设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实现了金融消费者保护与审慎监管制度上的分离。与此同时,英国也颁布了金融监管改革新方案,计划于2012年前通过立法建立消费者保护与市场管理局,负责金融消费者保护和金融业务监管。加强消费者保护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和相关立法的重要内容,消费者保护与审慎监管分离并由一个机构集中承担这一职能的新格局正初见端倪,成为整合统一监管与分散监管、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等不同模式的监管新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