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将人类生存的荒诞蕴藏在一个含蓄的隐喻系统之中,表达了他对人类、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揭示了现代人类处境的尴尬和现代社会的荒谬。  相似文献   

3.
谭旭玲 《大众商务》2011,(11):105-105
贝克特创作于1952年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其主体内容的荒诞是指剧本以畸形变态的人物和事件表现人类在荒诞世界中无所适从、无所作为的尴尬处境,揭示西方现代人痛苦、焦虑而又悲观绝望的畸形心态。其“等待”主题解释对现代世界、现代人的环境及其精神危机深刻而敏锐的探索,反映了荒诞无所不在地把人桎梏于枷锁中。  相似文献   

4.
荒诞派剧作家所表现的主体及思想大体都属于悲剧的范畴,但他们从来不用悲剧的形式来完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与统一,而总是采取一种戏虐虚无的态度将这一切喜剧化!《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的经典之作,表答了这样一个无奈的主题:人生活在盲目的希望中,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一个模糊地难以实现的希望。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这一句透露了悲剧意识。本文主要通过艾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的滑稽动作摘帽、弄靴,波卓和幸运儿的机械动作以及他们的对话、歌唱还有幸运儿独特的思想,还有丰富的场景设置来研究荒诞派的艺术特征之一——用轻松的喜剧来表现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5.
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汉和鲁迅戏剧化散文《过客》中的过客在生存背景、生存状态等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折射出的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却又大相径庭。《等待戈多》荒诞的背后,深刻表现了现代文明中的人生处境,表现了人在荒诞世界里束手无策的悲哀和绝望。从某种程度上看,《过客》更多的是鲁迅自我处境的形象写照,甚至可以说是自画像,过客是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的形象写照。  相似文献   

6.
西方《圣经》汉译者的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时期西方《圣经》汉译者的译作及译论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他们在翻译忠实观、"归化""异化"观、文化观、语言观、读者观和主体性意识上的变化。这对宗教经典或其他精典文献翻译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是一位基督徒,其成长经历深受《圣经》的影响,作品《红字》中流露出了作者的圣经情节,在故事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方面借鉴了圣经原型,故事情节方面也巧妙化用了圣经典故,并将《圣经》中的U型叙事模式予以灵活展现,整个故事无疑体现了圣经文学元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马丁·路德孜孜不倦地从事《圣经》翻译工作。他的德文《圣经》版本最终成为权威性版本。路德的德译 《圣经》工作,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在德语的统一规范乃至德意志民族的统一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圣经》具有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写作时间、不同作者、写作地点、不同文字等;其次表现为翻译版本多、发行量大;其三表现在经久不衰和不断遭受改动上。《圣经》的文字价值有四:第一,文字的准确性堪称楷模;第二,问题的多样性灿烂夺目;第三,对其它文献的影响历史深远;第四,对英语学习者拓展背景知识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0.
<圣经>是宗教经典,是一部经书,同时因它对世界各国的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它又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艺术珍品.<圣经>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语言简洁,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11.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其丰富的生态思想内涵,被视为生态文学的经典之作。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审视这部作品,对其中所体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分别进行解读,我们可以体会作者流露在作品中的具有前瞻性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从原型批评理论视角对《僧侣———罗曼记》进行研读,可发现小说在对《圣经》原型的置换和移植中展现了扣人心弦的善恶冲突和丰富的宗教内涵。  相似文献   

13.
14.
受西方女性主义影响,《圣经》英译表现出对语言性别政治的关注,出现了性别中性化翻译的新实践。译者们对《圣经》原文中的、或传统译本中的用于泛指的阳性词语予以系统的中性化处理,使新译本呈现出独特的文本形态,但也由此引发了激烈的论争,性别中性化翻译是否适用于《圣经》、中性语言能否准确地表达原意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16.
五四运动前,<圣经>汉译经历了唐、明和清三个阶段.译者主要采用了文本内翻译策略和文本外翻译策略.文本内翻译策略包括政治适应性、翻译并行性、文学趋向性和翻译渐进性;文本外翻译策略包括增译、减译、替代、注释、音译、直译.这些翻译策略对<圣经>文化的传播、读者的培养和后来<圣经>汉译有着巨大的推动和借鉴意义.<圣经>汉译不仅推动了中国与信仰基督教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翻译本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圣经·创世纪》开篇讲述了上帝造人以及始祖立意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的过程,这可认定为人从动物状态戍长为人的重要标志就在于人是否拥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当然,人的自我意识的膨胀又可能使人变为非人,在这意义上,有了上帝的制约,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保障。最后,人如果像亚伯拉罕、约伯能遭际信仰和道德的双重考验,也许最终才能证成上帝眼中的真理。  相似文献   

18.
《圣经》和合本与吕振中本由于遵循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不同,都展现了各自的特色。和合本虽注重忠实于原文,却不失中文的韵气,但行文因时代的关系显得文雅古旧,也因此更符合作为宗教经典的载体。吕振中译本最宝贵的价值就在于它忠实地把希腊、希伯来原文《圣经》直译成中文,正因其所特有的准确忠实,使得语言词句较生硬枯燥,甚至不够自然。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卡斯特桥市长>这部作品进行了分析和阐释,认为决定亨查德悲剧命运的不仅仅是传统观点所支持的 "性格命运"说, 而且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冲突, 人深深陷在社会新旧交替冲突之中, 不能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最终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0.
<圣经>是亚伯拉罕诸教的宗教经典,由<旧约>和<新约>组成.它不是文学书,但其文笔的独特和优美是举世公认的,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的题材直接来源于<圣经>,其典故常被人引用,因此学习和了解一定的<圣经>文化知识将会对我们的外语学习和教学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