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现阶段我国的上市公司不宜实施MBO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MBO(Management Buy—outs)在中文中译成“管理层收购”、“管理者收购”、“经理层收购”或“经理层融资收购”等,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的美国,之后流行于欧美国家。近来,MBO在我国正悄然升温,一些上市公司在想方设法尝试MBO,许多财经媒体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各种有关MBO的培训、研讨会的广告更如雪片一样满天飞。在现阶段,上市公司实施MBO究竟是为了调动公司管理层的积极性、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盘活国有存量资产,还是公司管理层乘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之机侵害国有资产、损害流通股东的利益,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MBO,即ManagementBuyOuts,中文译为“管理层收购”或“经理层融资收购”,通过收购,企业经营者的身份由单一的经营者变为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双重身份。MBO是杠杆收购(LBO,即LeveragedBuyOuts)的一种。MBO方式通常有收购资产、收购股票和综合证券收购等三种形式,随着融资手段的多样化,MBO的方式和手段也将丰富起来。国有企业的MBO改革,有利于国有企业建立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解决企业产权不清、所有者缺位的历史问题。能有效促进国有企业的企业结构调整,国有资产更多地投入国民经济的命脉部门,使整个国有资产升值和提高国有资产的…  相似文献   

3.
唐新刚  杨红 《企业研究》2006,(11):34-35
一、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及定价现状 中国的管理层收购起步较晚,是在中国渐进式转型的产权改革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并且是在缺失了很多市场的环境中进行的。正因为如此,使得中国的管理层收购具有价值创造和财富转移的双重特点。中国的管理层收购可以以2003年为界,此前的收购多表现为管理层通过设立新公司直接收购上市公司股权。之后的收购则多以管理层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母公司的股权从而达到间接收购上市公司股权的目的,更有第一大股东出让股权而使管理层控股的公司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大股东禅让式”管理层收购,这些表现在“后MBO时代”的隐性MBO常被称为“曲线MBO”。这一收购方式的出现,和我国财政部自2003年4月开始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出台了一系列与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有关的法规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MBO融资方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正在探索的管理层收购(MBO)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收购资金的来源问题。收购资金规模庞大,仅仅依靠管理层自有资金很难顺利实现收购,如何筹集到充足的收购资金是摆在管理层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收购价格的确定问题。收购价格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收购资金的规模,间接影响到整个MBO过程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如何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制定出能够使各利益相关者均认可的收购价格也是MBO实务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技术和社会问题。三是国有资产是否流失问题。对大多数实施MBO的国有企业来说,只要收购价格没有远远高出每股净资产,那么MBO的实施就有可能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  相似文献   

5.
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国有资产要分级管理,并要求加快国有资产改革步伐以后,作为一种可行的企业改制方案——管理层收购(MBO)再一次引起了人们更为广泛和深人的关注,尤其在TCL集团、康辉旅行社、鄂尔多斯股份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MBO改制成功,以及在上市公司中掀起的MBO热潮,使许多业内人士对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MBO现象的思考——MBO:作用和美国公司的实践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一从“国家统一所有,地方分级管理”到“国家所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受所有权益”。在这种背景下,MBO成为了热点话题,更有市场人士认为2003年是中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MBO年。由于资料来源的限制,我们将A股上市公司的MBO作为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新兴的股权收购方式,管理层收购(MBO)近年来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悄然兴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通过管理层收购达到控股的上市公司已经超过100家,更多的上市公司正跃跃欲试.但是,MBO收购主体的合法性、收购定价、融资等问题层出不穷,2003年3月,财政部发文:"采取管理层收购(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行为予以暂停受理和审批".尽管如此,MBO没有真正退出舞台,又摇身变为曲线MBO.综观MBO在我国的发展,从刚刚引进时的众星捧月到2003年初的紧急叫停,充分暴露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与经济体制、国企改革的脱节.实践中MBO存在的最大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收购资金来源的合法性,二是收购价格的公允性.本文拟对收购过程中的融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MBO的中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BO即"管理层收购".由于MBO在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被国外企业广泛采用.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自我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管机制尚不健全,上市公司实施MBO存在诸如"管理层没有正常融资渠道"、"容易产生国有资产流失"、"内部人控制现象"等问题而暂时被管理部门叫停.在这种背景下,符合  相似文献   

9.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上市公司优化股权结构和进行企业管理层激励的重要机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本文结合“粤美的“MBO融资案例,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MBO融资及其偿还情况,总结出一些启示和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MBO研究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管理层收购(MB0)是国际上一种比较成熟的企业并购方式,但在我国具体操作中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在国有企业MBO过程中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文章从我国MBO的法律政策、市场环境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揭示现阶段MBO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必然性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MBO(管理层收购)在国外已有20多年的时间,我国也曾掀起一股“MBO热”,但MBO公司所产生的种种问题使得国资委于2005年4月出台文件禁止了国有上市公司实施MBO。在国资委出台文件之前已完成MBO的公司便成为一类独特的群体在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着,其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其MBO公司的身份,更体现在一些异于寻常的经营活动和股利政策上,水井坊(600779)就是其中之一。2008年5月,  相似文献   

12.
1998年四通集团引入MBO方式进行产权改革,引发了社会公众对于管理层 收购的关注。 2000年粤美的美托投资公司打响了上市公司MBO的第一枪;同期,长沙市 友谊阿波罗公司等部分企业通过"国有产权让管理层转让"成功实现改制,各地 中小企业纷纷效仿,掀起一轮MBO热。"MBO"的概念由此被大众广泛接受。 2002年中央政府出台关于国有股权转让的政策和规定,同时,10月《上市 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股东持股信息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出台。政  相似文献   

13.
自1999年起,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新兴的产权改革方式在我国掀起了"MBO热"。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前后的财务数据,通过对投资行为相关指标来分析管理层收购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经实证研究,管理层收购会促使企业投资规模显著扩大,但在现金流量层面并不显著,并且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实施了MBO的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此前一个时期,随着《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颁布,一批上市公司相继实施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Buy-outs,MBO),虽然MBO现已暂时叫停,但MBO实施中的收购价格问题却不能不令人关注,因为,如何建立企业价值评估标准,完善企业价值评估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绕不过去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增加值———EVA作为价值的衡量工具,是价值评判的标准,那么,如何用它来衡量被收购公司的价值,如何用它来确定管理层出价的合理性呢?本文即从这个问题出发,探讨EVA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运用及对我国管理层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掀起管理层收购(MBO)热潮的同时,也引起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非议。笔者针对我国MBO实施中国有资产流失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财务对策,并希望以此纳入MBO的规范管理的政策设计,防范MBO中的国有资产流失,使MBO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改革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直面中国的MBO热。在中国,MBO(管理层收购)发展时间很短,其中上市公司的MBO历程更是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如果从股权变更的实质来看,最先出现MBO身影的上市公司应该是大众科创(1997年3月)。当时,MBO还是一个令人回避的字眼,因此,大众采用了过渡的手段,借助职工持股会成功实现对企业的控制。2000年4月开始的粤美MBO可以说是我国上市公司正式实现MBO的首例,随后宇通客车、方大(曾名为“深方大”)等公司也进行了MBO,但真正实施的并不多。2002年10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其中对收购方为企业管理层的情况作出了相应规定,被认为是政府对MBO的首肯。MBO的热潮随之到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包括永鼎光缆、全兴股份、特变电工、鄂尔多斯、胜利股份,等等。与此同时,理论界和媒体也频频研讨,积极参与,MBO的讨论一时成为热门话题。有的媒体甚至大胆预言:“2003年将是中国企业的MBO年”。然而仅仅半年之后,财政部又叫停了MBO。  相似文献   

17.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方式,目前正受到国内公司的关注,并被认为将在今后国资体制改革中扮演主要的角色。但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秖在“中国上市公司百强高峰论坛”上表示,管理层收购虽然在改善公司股权结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不建立市场化的国有股权转让定价机制,反而有可能诱发国有股权被侵害和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加之目前国内尚缺乏管理层收购所需的融资渠道.管理层收购要在国内推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由某个行政部门单独来决定国有股权转让的价格不是市场价格,因而不一定为市场所接受…  相似文献   

18.
抉择MBO     
MBO即管理层收购.近两年来在全国风生水起.业界许多人士把2003年称为中国的“MBO年”。可以肯定地说.人们期待在一场浪潮的冲击下,一举实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从而使一部分国有资产以转为民有的方式,实际发挥出更大的创造社会财富的作用,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沪深2001~2006年已实施管理层收购且至少有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2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从收购主体、收购客体、收购定价、融资渠道和实施MBO的绩效几个方面探讨了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中的主体和客体所具有的特殊性,得出如下结论:我国企业MBO的政策主导性很强;以壳公司为收购主体;管理层控股份额一般在30%以内;主要收购非流通股;收购定价与每股净资产高度正相关;实施MBO前后企业绩效的提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MBO(Management Buy-out,译作管理者收购)是杠杆收购(LeverageBuy-out)的一种,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通过杠杆融资购买本公司的股份,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股权和资产结构,从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一、当前我国MBO实践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1.解决产权问题,MBO不一定要降低成本。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下的MBO,是管理层实现企业真实价值的一种方式,主要是为了整合企业业务、调整企业和产业结构、降低企业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绩效。而我国的MBO则被赋予了解决国有资产从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