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财政透明度是良好财政管理的一个方面,但财政透明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促进效率、保障政府和官员担起应负责任的一种方法。财政透明度的研究事实上是一个透明程度的研究,因为任何政府其实对财政信息都有一定程度的披露,关键是披露的信息能否满足社会和公众的心理预期。从信息披露的对象、范围、内容、具体程度和方式等几个表示不同信息透明程度的因素入手,可以提出一个财政透明"度"的分析框架,便于对一国或地区的财政透明度状况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
建立有限、有效、民主和透明政府是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基于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国家审计的治理功能主要是:围绕有限政府的政策制定与执行、资源配置、外部性与民生治理等职能,发挥监督与评价、约束与保障以及参与等功能;在有效政府中,作为绩效评估重要主体并发挥促进提高政府治理绩效的增值功能;在民主政府中,发挥保障、监督、反馈与沟通等功能;在透明政府中,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工具。围绕有限、有效、民主和透明政府价值取向,从开展公共政策评估审计、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和公共资金审计,开展环境、民生和公共危机事件审计,建立绩效为主导的国家审计模式,引进民主参与机制,加强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建设等方面扳导国家审计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3.
电子政务作为政府进行办公、管理、办事的辅助工具,在给社会公众带来政务公开、信息透明及时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安全整体规划不到位、使用安全产品缺乏统一考虑等方面的问题。可通过采用内外网隔离、多级CA证书认证体系及电子印章系统等保护措施,努力促进信息及通讯网络的安全性建设,以适应政府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经济发发展需要政府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世界民主发展的趋势。警情是重要的政府信息,警情通报制度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种新尝试,它的建立将对公安工作的改革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预算改革承载了财税改革,乃至全面深化改革的先头任务。透明预算则成为预算改革的主要切入点。中国预算制度的公开透明,有着鲜明的历史脉络。其探索革新的演进轨迹,往往与特定时期的改革背景密切关联。如今,现代国家治理结构下的现代财政制度,对透明预算的治理机制提出了新要求。当下中国透明预算的治理特征:首先是权利运行机制的公开规范;其次是政府间条块关系的清晰合理;再次是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信息体系作用的充分发挥;最后是政府微观治理结构的建构完善。  相似文献   

6.
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评估(201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和分析了我们连续三年进行的中国31个省市财政透明度、连续两年进行的省级行政单位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以及2011年新增的人大财政透明度的评估结果,从不同角度得出中国目前财政透明度很低的结论,并从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了提高财政透明度、建设透明政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预算信息公开对政府善治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用法律制度建设来推进政府预算公开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做法。我国预算公开制度建设起步较晚,政府公开透明程度不高,先进国家预算公开法律体系构建的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借鉴。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预算公开透明程度很高且具有不同代表性的新西兰、美国、俄罗斯三个国家预算公开制度的构建特点,以期对我国的预算公开制度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政府回应力已经成为行政改革研究的重要领域,学界在政府回应实践的基础上就政府回应力进行了广泛探究,并积累起一批学术成果。这些成果可归纳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维度的回应力动力研究,内涵、价值与理论基础的回应力理论研究,心理、策略与载体的回应力建设问题及其成因的研究,政府、社会与信息的系统治理下的回应力提升路径研究。但当前研究也存在经验观察与实证分析不足、政策建言空洞、回应力概念解构欠缺等问题,应在深入考察回应力建设实况与解构回应力概念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息不透明、治理结构不健全等情况给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控制带来挑战.银团贷款因为能提高信息共享、遏制信贷欺诈、分散信贷风险,所以能对控制集团客户风险发挥积极作用.可以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基础,分析政府融资平台引入银团贷款模式后的风险评价,为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风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从美国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公司、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有效的信用行业监管等方面,揭示现代征信业的发展方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征信体系发展的目标应当是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开放、透明和公平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培育和鼓励市场化运作的征信企业的发展,强化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管理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评估》研究项目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2006年度的财政信息向公众公开的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项目组设计了113项财政信息,通过网上搜索、公开出版物检索和向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中请三种途径了解这些财政信息的公开情况。结合政府部门对信息申请回复的态度与责任心,项目组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信息公开状况进行了综合评分。评分结果显示我国目前财政透明度状况不容乐观,政府财政信息主动公开的意识还有待加强。为此,要求政府转变保密思维,切实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同时,要根本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确财政公开透明是预算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新《预算法》为我国预算公开和透明提供了法律依据,弥补了以往法律层面的缺陷,为我国预算透明度的提高开启了一个新的起点。新《预算法》的实施过程将会促使人大和公众对预算信息产生更多更高的需求,对政府预算信息提供能力提出新的挑战。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预算透明度,政府需要在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大力加强预算信息提供能力建设,提高预算信息质量,改进政府预算信息的可获得性和可理解性,提供准确有用的预算信息。同时,人大机构和代表也需要加强对预算信息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中危机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各种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频繁触动人们的神经,成为时下社会最为敏感的话题时,人们不得不更为虔诚地相信和依赖政府。政府如何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公开、透明的需求,在危机管理中把握舆论导向、巩固和完善政府形象、保持社会稳定和谐有序地运转,危机新闻发言人制度就被特别提上政府议程,成为当下政府化危机为转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电子政务的实质是一种高效透明的信息管理模式,这正是数字图书馆的长处之一。因此数字图书馆的许多思想和技术完全可以应用到电子政务领域。在我国,电子政务是有政府系统监管的,而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情报领域和计算机领域相结合的产物,两方面的交流不够,因此把数字图书馆应用于电子政务的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也暴露出投融资平台企业信息不透明、治理结构不完善、责任主体不清晰、有效监督不足等问题,多依赖于政府财政担保,容易出现过度负债和流动性风险。化解投融资平台风险的主要措施包括建立投融资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风险预警体系,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等,为同级政府及监管部门有效地把握投融资平台的信用风险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预算会计已经不能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预算管理体制变化,不符合国际上实现"透明、绩效"政府目标的要求,其他国家的政府基金会计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全面构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应该明确以提供政府受托责任及绩效信息为政府会计目标,确立以基金为政府会计主体,明确政府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建立政府会计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17.
政府信息公开是当代政府管理体制转变的重要环节,对我国政府工作方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含义、特征以及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确立的理论依据,介绍了国外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现状,并从主体、内容、对象、程序和技能方面介绍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预算信息公开是提高财政透明度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主的、负责任的、有能力的、高效率的、透明的政府对经济社会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政府预算作为整个财政工作的核心和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预算信息更是对整个预算过程预算管理的重要的载体。预算信息的公开可以强化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推进依法治国与国际标准接轨,以及转变政府执政理念,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积极性,是提高财政透明度和实现善治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它意味着政府信息的进一步透明和公开化,从整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正逐步摆脱政府形象工程的"花瓶"地位,转向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实用型定位,就必须将智能文档应用于电子政务中,针对目前电子的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地方债务风险管理存在着债务规模大,责任主体不明确,债务管理不规范、效率低,债务信息不全面、不透明和隐蔽性强等问题。政府会计可以为地方债务管理提供信息;政府会计信息是地方债务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依据;同时,政府会计职能的发挥是地方债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控制地方债务风险,应该建立独立的政府管理部门,加强地方债务控制;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地方债务透明度;健全政府财务会计体系,切实保护公众利益;发挥社会审计的监管职能,防范地方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