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彦  张久图 《汽车与社会》2011,(13):I0094-I0095
本届上海车展,一汽马自达旗下七款车型悉数亮相,包括三款国产中高级车型及三款进口车型。2011款马自达6、以“无敌第二排”著称的大型HPV马自达8、中高级主流轿车睿翼及睿翼轿跑车,共同构成的中高级阵营使得一汽马自达成为中高级品牌中实力最强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宋涛 《汽车观察》2009,(5):22-24
一汽马自达睿翼★★★★☆ 售价21.68万—24.98万元 4月12日Mazda6睿翼2.5L,Mazda6睿翼采用马自达独立开发的全新的高端产品平台,它采用了马自达公司创新设计的3H结构高刚性车身,可有效吸收碰撞能量。  相似文献   

3.
谢卫列 《董事会》2005,(12):104-105
一汽丰田的“锐志”正式上市了,自从公布价格始,一个多月预订数突破1.2万辆,而且是在各经销店没有样车,没有一分钱广告投入的前提下,显然这是中国汽车市场,尤其是中级车细分市场上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一汽丰田销售公司创造的这一奇迹,堪称汽车营销案例的经典作之一,活脱脱现代演绎版诸葛孔明神机妙算:兵马(锐志)未动,  相似文献   

4.
黑市榜     
张静 《汽车观察》2011,(4):102-103
NO.1共线分离马自达刷新B级车价格新低【数据解读】奔腾品牌转移至新工厂后,一汽马自达终于结束了多年来与奔腾共线生产的状态,从而获得了充足的产能空间,马6的产能瓶颈也从3月份开始得以缓解。当其他日系车企纷纷回调B级车价格时,一汽马自达却打破了"主流日系厂商在价格战方面的某种神秘默契",推出了  相似文献   

5.
2005年7月9日,首届中国汽车营销首脑风暴在滨城青岛举行。来自上海通用、广州本田、北京现代、天津一汽等16家汽车企业负责营销的老总及北京大学专家参与了高峰论坛,大家就中国汽车的市场环境、营销战略、品牌建设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论坛上,中国市场学会营销专家(汽车)委员会同时吉布成立。  相似文献   

6.
海马上岸     
经过了1 5年漫长的合作之后,马自达最终还是放弃了倔强的一汽海马而转投一汽轿车。福美来,海马汽车(全称为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的主力车型,与伊兰特、凯越并称为“新三样”。这款车自2002年7月在中国投产以来,销量一直都非常稳定,在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的销量一直稳居前三甲。但是在中国市场拼杀了四年多之后,福美来显得疲倦了。据了解,今年1~7月份福美来累计销售仅28000多辆,同比下降了20%。尤其糟糕的是,日本的马自达汽车公司在此时却宣布:到2006年底马自达将不再为海马汽车提供新车型,同时马自达品牌的使用权也将一并收回。“屋漏偏逢连夜雨”,失去了马  相似文献   

7.
董小荣  张久 《董事会》2005,(5):78-84
早在10多年前马自达就与海南开展了合作,但一直“默默无闻”。作为一家汽车制造业中小型公司,在经济实力尚无法与大公司抗衡的时候,马自达在中国市场采取了一种谨慎的姿态。但是,自从今年3月28日在长春与一汽轿车合资成立销售公司后,马自达就以一种急迫的姿态开始圈地中国。  相似文献   

8.
近期新车频繁上市,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提到外观设计、动力性能、内饰配置是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卖点。近期的卖点之争主要集中在了汽车定价上,典型案例有一汽丰田锐志的中高档车的价格,高档车的品质,还有新马自达6的“增值不增  相似文献   

9.
王彦 《汽车与社会》2011,(10):42-43
日前,一汽马自达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对外宣布,在J.D.Power亚太公司发布的2010年中国新车质量研究SH(IQS)报告中,一汽马自达旗下车型马自达6表现突出,获得高端高档中型车细分市场新车质量满意度最高分。在这一针对中国新车车主体验的独立调查研究中,马自达6每百台新车的问题点比同一细分市场平均问题数少34个,新车质量满意度远优于同档次竞品车型。  相似文献   

10.
王峰 《工业会计》2006,(4):58-59
2006年对于中国汽车市场而言,还会是个降价年:长安铃木在新年的第一天就开始降价,紧接着国内最大的汽车厂商上海通用汽车也宣布旗下多款车型大幅降价,之后是一汽……一个又一个的信号表明,如果汽车厂商想在国内市场继续生存下去,价格调整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1.
“一个为人熟知的特点,能够在不断地改款中得以延续,是一种文化。一个相对小众的品牌,不忘自己的理念,顶住了大浪淘沙,是一种坚持。曾经的马自达6凭借弯道之王的美誉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作为接班人的睿翼却没有很好地继承马6的衣钵。  相似文献   

12.
在日新月异的中国汽车市场上,一款没有换代的车型风光了20年,现在还在讨论退市问题,真是莫大的讽剌和悲哀。一汽-大众宣传科技领先,目前几款新车确实如此,但捷达怎么说也没人相信“领先”,比较自己兄弟就知道有多落后。如果说企业注重的科技领先只能是自欺欺人,那么对于企业品牌形象实在不是加分项。这款车对中国车市的贡献早就过去了,再继续“贡献”就是“拖后腿”。一汽-大众且有不少不错的车型,何必让捷达继续“倚老卖老”呢?  相似文献   

13.
张久  宋小娟 《董事会》2005,(9):42-44
在记者的印象中,于洪江的名字一直是与马自达6轿车联系在一起的。今年1月在一汽马自达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前的预热会上,眼看着他从台下大步流星地跨上主席台发言,从那时起他开始出任一汽马自达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此前记者还看到他以一汽轿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身份登上中国汽车群英榜领奖台为马自达6轿车领奖。  相似文献   

14.
汪涛 《汽车观察》2008,(2):94-95
二十年前,当一款面的穿行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时,人们记住了一个名字:"大发"。而"特锐"的失败,让大发这个品牌一度在中国市场上销声匿迹。但是,当一个个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不断淘金成功的时候。大发,这个可以说与中国汽车工业最早结缘的跨国企业之一,再也沉不住气了。2007年上海国际车展期间,大发与一汽吉林汽车公司共同推出了一款新车,名字很别致:森雅。但是,这个陌生的名字,没有了"黄虫"的红极一时。2007年对于森雅来说,绝对是苦涩多过甜蜜。从高调上市到年底,月平均销量只有400辆左右。与其选定的竞争对手骊威的  相似文献   

15.
马自达:谋变     
马自达在中国没理由觉得烦恼.毕竟,在中国的合资伙伴中,无论一汽还是长安,都名列中国四大之中.这对于在世界汽车阵营中处于二线地位的马自达来说,理应是一个惊喜.但马自达在中国收获的,却是难言的苦涩.2011年,马自达在华累计销售21.48万辆,同比减少一成,销量目标完成率不足8成.先前,马自达(中国)董事长兼CEO山田宪昭曾自信满满的表示,2011年销量将突破28万辆.然而,这年马自达仅完成销量目标的76%.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去年马自达销量下滑很大程度上源于旗下合资企业长安马自达的糟糕表现,其同比降幅达到15%,而另一个合资企业一汽马自达也有8%的降幅.将政策和整体市场不佳作为销量下滑的理由或许是个不错的主意,但另一个事实能映照出马自达在中国发展的尴尬.同样是在2011年,虽然优惠政策的退出让中国汽车行业放缓,但中国乘用车整体仍然能够保持5%左右的增幅,部分合资品牌仍然能够保持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6.
张久 《汽车与社会》2014,(24):54-56
尽管这几天有“汽车女记者联盟”为“车圈帅哥系列”撰文说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田青久如何帅,如何闷骚,如何优雅等等。但是单从长相上看,我还是认为国产马自达CX-7上市那天在场的田青久的上司安铁成、田青久的下属陈力军,在相貌上要比田青久还帅一些。  相似文献   

17.
破局     
凌派的上市,是本田在中国市场15年来的一个重大里程碑,这不仅是广本的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A级车,更是本田第一款针对中国市场,并且在中国本地开发的车型,它也是本田强势回归的起点,此后的两年内,本田将在中国推出12款新车,要实现每个级别燃效第一,全新混合动力系统也将国产……  相似文献   

18.
MAZDA6是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为21世纪精心打造的最新中高级轿车,一问世便以全面的创新性而震撼业界,持续畅销欧美日汽车市场。通过它,人们看到了福特主导后新生的朝气蓬勃的马自达,开发能力世界一流的马自达。而实际上,马自达已经成为福特许多在业界争风项目的主要攻关者。诠释轿车造型潮流由于采用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开发手段,MAZDA6所有总成的先进程度,及其高度的人性化关怀,使它成为一款中高级轿车的典范之作。截至目前,MAZDA6在全球范围获奖总数已经达到65项之多!性能卓越的MAZDA6于2003年4月被引进中国市场后,上市仅三个月,…  相似文献   

19.
《汽车观察》2009,(1):17-17
依靠马自达6在中国一炮而红的日本马自达在2005年前后曾雄心勃勃地制定了一个宏伟目标,即其在华的中期目标,要在2010年在华产销30万辆。尽管现在马自达在华已有一汽马自达和长安马自达两家公司,产品线也更宽泛,  相似文献   

20.
“你只看到我的价格,却忽略了我的品质。你有你的抱怨,我有我的坚持。当然最后买卖能否成交,还要靠市场决定。”这就是中国汽车市场现状。在中国汽车市场,就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对于车价的敏感度不低。但在各种豪车、合资车、自主车反反复复的“加价”、“降价”中,大部分买车人的神经早已变得愈发坚强起来,与其说是理性,不如说是无奈。所以车企为每一款新车上市定出的“厂家指导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