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印度班加罗尔产业集群对鞍山集群经济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鞍山市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东控、南进、西拓、北调、中疏”的优化城市发展空间的目标,其中“西进”是依托鞍钢建立钢铁产业链,形成以钢铁产业集群为主的西部工业区,那么,鞍山钢铁产业集群建立的模式选择就成为了理论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印度班加罗尔软件集群成功案例的分析,指出了其在形成因素、演进路径和发展模式上的特征,从而为鞍山钢铁产业集群的建立和运行提供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张超  刘丽 《商场现代化》2007,(15):28-29
鞍山市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东控、南进、西拓、北调、中疏"的优化城市发展空间的目标.其中"西进"是依托鞍钢建立钢铁产业链,形成以钢铁产业集群为主的西部工业区,那么.鞍山钢铁产业集群建立的模式选择就成为了理论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印度班加罗尔软件集群成功案例的分析,指出了其在形成因素、演进路径和发展模式上的特征,从而为鞍山钢铁产业集群的建立和运行提供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乃至甘肃省钢铁产业是以酒钢为核心企业的钢铁产业集群。该产业集群以资源依赖发端,现已形成大型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结合我国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酒泉钢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路径是实现技术工艺精益化和产品差异化战略;通过多元产业发展实现产业集群规模效益;建立钢铁物流信息化交易平台等。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品牌发展模式转换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存在“覆盖”型和“依托”型两种集群品牌发展模式,实践表明,“覆盖”型集群品牌作为产业集群发展初期的粗放型模式选择,已经表现出诸多与集群进一步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提出建设集群品牌的基本假说,据此构建了集群品牌发展模式转换模型,并以浙江大唐袜业集群的品牌发展为实证,运用t检验和二项分布检验对该模型及假说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覆盖”型集群品牌模式的产业集群是有转变发展模式的愿望的,该模式转换为“依托”型集群品牌发展模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显然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但仍存在着市场集中度低、产加销发展不协调、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应从产业集群的角度研究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使哈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由“自下而上”形成转向“上下结合”共同发展,以“核心式”龙头企业带动全行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大流通、高级智力支持和相关支持性产业辅助的网络式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雄厚,但是目前产业发展却陷入瓶颈,面临着再工业化,而产业集群可以说是再工业化的一个基本方向和核心环节。通过分析“苏南模式”中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结合黑龙江省目前的产业集群现状,借鉴“苏南模式”的经验教训,形成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集群模式,把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经济发展与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结合起来,对实现黑龙江省再工业化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钢铁产业集群与核心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超  赵蕾 《商场现代化》2008,(16):323-324
在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获得较高的收益,创新是集群发展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力和主要途径。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河北省产业集群现状及问题探索增强河北省钢铁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勤  刘刚 《中国商办工业》2010,(22):133-134
“汉口北”产业集群作为武汉区域经济的新兴经济增长极,有助于促进湖北省中部崛起。首先分析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建立产业集群成长模型,并分析“汉口北”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问题,最后提出发展优化建议,具有实践指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曹咏 《商业时代》2008,(11):38-39
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企业集群发展所处时代背景的差异,以及企业集群所在行业经济技术特征的不同,决定了企业集群的形成模式、组织规模等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国外企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特点的比较,归纳和总结了国外典型的企业集群形成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李斌 《现代商业》2013,(17):87-88
从全球经济范围来看,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国的迅速发展为该地区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众多学者已经证实行业协会与产业集群发展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产业集群品牌的建设又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现有的研究很少将行业协会的发展与集群品牌的建设联系在一起。本文通过研究行业协会对集群品牌建设的推动作用,并基于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提出促进集群品牌建设的“双支持,双带动,重点突出”模式。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就建立了以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区为标志的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开发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并相继建立了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医药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能源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等,其中装备制造、石化、能源和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对黑龙江省甚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黑龙江省产业集群在发展中也存在体制不顺等多种制约因素,应壮大能源及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集群,促进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来带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集群效应的物流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丽 《中国市场》2010,(3):62-64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已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日趋显现。现代物流业作为一项新兴的服务产业,其产业集群模式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为其发展提供依据。本文以物流产业集群的效应为出发点,分析了物流产业集群的特征,探讨了物流产业集群的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而物流产业集群的建立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大的意义,已成为各级政府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分析.对湖北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品牌》2014,(3)
近年来,吉林省中小人参企业在振兴人参产业工程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产业集群的态势,对吉林省中小人参企业集群融资模式的最佳选择,既可以破解吉林省中小人参企业融资的困境,又能促进吉林省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结合吉林省人参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选择出几种适合其发展的集群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专业镇作为一种区域性的特色经济聚集体,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模式。以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休闲服装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进行研究,依据其形成阶段的特征,此研究不仅对珠三角及国内其它省区的“专业镇”(块状经济)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还丰富了我国产业集群在微观和经济地理学视角上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明确了产业集群品牌的涵义并对我国产业集群品牌的评价体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深入分析和探讨了我国产业集群品牌的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模式,建议多层次建设产业集群品牌评价体系,提出“四位一体”的集群品牌的评价内容,并分析了集群品牌评价体系建设主体,提倡采取以行业协会为主,政府部门辅助的“双主体”模式。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包含区域品牌的孕育、成长和建立过程。产业集群是塑造区域品牌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而区域品牌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产物。本文在阐述区域品牌内涵和形成模式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产业集群对于区域品牌形成和提升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饶倩  贾晓松 《商场现代化》2006,(27):182-183
产业集群作为企业组织生产的高效形式,已日益显示出其优势和强大的竞争力。本文根据产业集群形成的三种模式,分析了河北省发展产业集群的模式选择以及在发展中尚存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建立方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牟红 《江苏商论》2006,(4):95-96
本文论述了在旅游市场发育完善过程中,我国旅游业的产业集群建立的宏观目标和路径选择,根据目前旅游业的发展态势提出“基于主业的价值链发展产业集群”的观点,阐述了旅游产业集群建立的思路和运行方案,分析了在组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杭州的产业集群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块状经济”,是杭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产业集群及产业概念的界定,从分析杭州产业集群现阶段发展具有的发展模式、集群内企业规模、产品竞争力和品牌效应、政府的引导体系、科技转化能力等方面入手,发现在杭州产业集群升级中还存在着产业集群度低、技术及产品竞争力薄弱、缺乏高新技术人才等问题。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打造竞争优势、加强国际高新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集群集中度、建立人才支撑体系是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