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湛 《会计之友》2006,(34):69-70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剖析了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的合理性,并分析了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提出优化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以提高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剖析了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的合理性,并分析了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提出优化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以提高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模式的选择问题。首先,结合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要求和社会政治、文化等环境因素,剖析了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的合理性。然后分析了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强制性制度变迁下农村金融的供需矛盾与化解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剖析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中的强制性变迁逻辑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金融产品供需错位、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以及农村非正规金融得不到法律承认等六大供需矛盾,并从深化产权改革、引入竞争机制以及引导和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化解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一、渐进式改革与赶超式制度安排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路径决定了制度变迁尤其是在改革初期主要体现出诱致性特征,而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安排则主要体现出强制性变迁特征,诱致型制度变迁受到抑制.政府的强制性方案可能会产生极高的收益,因为政府可能利用其强制力实现一个由任何自愿谈判都不可能实现的方案.但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安排也具有极大的风险--很高的退出成本.强制性制度变迁虽然解决了制度供给不足和消除外部性搭便车行为,但却由于没有遵循一致赞成和成本收益原则,因而制度安排的成本很高.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经济转轨是以国家为制度主体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同时又是一种边际性的渐进式制度变迁模式。当国家采用渐近的增量改革的方式而不是激进的休克疗法来推进制度变迁时,必然导致国家最大限度地维持“体制内产出”的稳定性,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各种显性或隐性的金融补贴。可  相似文献   

7.
诺思开创的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理论对理解一国经济制度变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视角。制度变迁选择何种方式,主要受制于一个社会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利结构和偏好结构。本文基于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理论,以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为例分析了中国金融制度经历的从计划向市场的改革变迁历程,指出了其中所存在的典型特征:政府主导型、强制变迁性、渐进转型性。这种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并锁定在低效率状态。未来,必须引入新的变量来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从而才能达到更为高效的路径替代。  相似文献   

8.
王祥修  邹宏秋 《企业经济》2002,(6):53-53,72
一、我国银行业的制度变迁史 制度变迁是指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安排的替代,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制度变迁的历史.在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组织机构长期处于分、立、撤、并、升、降等反复徘徊的状态,其制度变迁表现出强制性、渐进式、路径依赖性与滞后性特征,虽然目前也出现了一些适应市场需求的积极变化,但在农村金融组织制度、市场制度以及宏观调控制度等方面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取向应是从强制性制度供给向诱致性制度需求转变,并力求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创新.  相似文献   

10.
Di艳霞 《四川会计》2001,(11):41-43
一、中美注册会计师制度变迁的类型差异分析根据制度经济学的原理,制度的变迁可以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通过行政权力和立法手段等外在强制力推行制度、变革制度的一种制度变迁方式。而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通过一种环境的自发力量产生的诱导力推行制度、变革制度的一种制度变迁手段。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制度变迁具有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属性。自1980年我国开始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以至发展成熟,无不渗透着国家的强制性。最初财政部于1984年9月25日发布了《关于成立会计咨询机构问题的通知》,规定设…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本生产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因是制度环境的变化和制度的非均衡性。我国的人力资本生产制度变迁基本上是以强制性为主导,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变迁方式,可能是我国人力资本生产制度较为理想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退出"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有相当一部分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和一般性行业逐渐退出.这部分国有企业能否安全退出?退出之后能否顺利成长?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关心的问题.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消除职工走向市场的后顾之忧是完成这一历史性转变不可忽略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归根结底是一种国家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分析其中的国家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文献多从银行业制度变迁、市场绩效及风险角度阐述和解释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本文通过梳理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中的国家行为,结合诺斯国家理论,试图从国家效用和偏好角度解释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认为国家基于偏好所导致的诺斯悖论问题是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层次障碍之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原则和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制定人员以及制定程序三个方面就我国与韩国、美国这两个具有一定代表性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进行比较,并作了制度经济学分析,指出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应由强制性制度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过渡.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特征及改革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组织机构长期处于分、立、撤、并、升、降等反复徘徊的状态,其制度变迁表现出强制性、渐进式、路径依赖性与滞后性特征,虽然目前也出现了一些适应市场需求的积极变化,但在农村金融组织制度、市场制度以及宏观调控制度等方面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取向应是从强制性制度供给向诱致性制度需求转变,并力求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创新。  相似文献   

16.
曾庆军 《审计月刊》2005,(11):41-42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模型,比较典型的是林毅夫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型,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Lin.1989).在实际生活中.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很难划分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17.
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的制度需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制度变迁中的主体地位、强制性和诱导性两种制度变迁方式,强调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应当注意制度变迁效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经济制度学原理,从制度的两种变迁方式入手,着重分析了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原因和现实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组织形式、行业监管方式和行业惩戒机制的制度创新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9.
王湛 《财会通讯》2007,(2):92-92
笔者认为,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模式应倾向于选择一种自上而下的以政府为改革主体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因为,第一,政府会计是用以对公共部门的财政交易或事项进行记录与计量,并将记录结果报告给公共信息使用者的信息系统(王雍君,2004)。相对其他主体而言,政府更有资格主导此类涉及公共资源配置、对公共利益影响大的制度改革,保证制度变迁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同时政府作为制度改革主导,可以更好地体现对政府会计制度所适用主体利益的重视。第二,政府  相似文献   

20.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是一个金融制度变迁的过程,也是一个金融市场体系创新的过程.国债期货作为我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是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所必需的一项金融衍生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