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湘两省货币政策效应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和广东省为例,分析了两省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并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检验了统一货币政策在湘粤两省的不同效果。实证结果表明,在央行统一货币政策的前提下,应结合不同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制定差异化的货币政策,以提高货币政策的地区效应,达到缩小各地区间经济金融发展差距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统一货币政策忽视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货币政策的不同需求,从而可能会出现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以及脉冲相应函数,采用1978年至2007年的年度样本数据,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对货币政策响应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确实存在明显的区域效应.本文基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来研究区域效应,从而提出顺畅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减缓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讨论始终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性效应不能仅局限于国际货币联盟中,它们同样适用于单个国家内部,特别是发展差异较大的大国地区内部。但是,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地区特别是对于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研究还没有一个系统的介绍,因此,本文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以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方面对这一领域相关的成果进行了整理。  相似文献   

4.
中国并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这使得货币政策效应存在区域非对称性成为可能。实证证明:中国存在货币政策效应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非对称性;四地区对货币政策冲击新息的响应不同,货币政策冲击新息对四地区预测误差的贡献度也不同,其中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相似、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相似。货币政策效应区域非对称性的原因主要是与企业结构、货币市场发展程度、金融结构以及信贷结构和动力的区域差异有关。因此,要采取以加强中央银行区域金融调控为重点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日渐不平衡的国家来说更应该重视货币政策区域影响的差异问题。采用2000年4月至2005年12月期间的月度数据,运用结构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通过对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的货币政策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尽管货币政策对三大经济区域的影响方向相同,但是在影响程度以及滞后期的表现上仍然存在明显差异,区域间的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及产值构成等方面的差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解释。  相似文献   

6.
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指示变量,利用幕于向量自同归模型(WAR)的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和预测方差分解等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对称性差异,货币政策对东部经济增长的效应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弱;东部经济增长对货币供应量的响应速度最快,敏感度最大,中部次之,西部地区的敏感度最低;货币供应量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解释力远低于东、中部地区,且对西部经济的影响呈明显的滞后性.文章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构建名义GDP增长率、CPI、财政支出增长率、M2增长率这四个变量构成的VAR模型,对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动态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财政货币政策变动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非中性以及财政货币政策之间存在非对称关系,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青海金融》2013,(11):4-9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统一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非对称性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本文以2003-2013年的季度数据为样本,采用S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等实证技术对青海与全国货币政策的效应进行检验,并对青海非对称货币政策效果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从政策、区域结构性应对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货币政策对现有房地产行业和区域能产生影响,其主要通过预期、信贷、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多个途径来传导.而在房地产行业中,这些传导路径也有着不同的着力点及影响深度,即使是统一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行业不同区域发展会带来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房地产的开发,也包括房地产销售价格,这是货币政策效应在房地产行业体现出来的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0.
对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世纪初期,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人们一直认为货币政策效应是完美对称的。1941年Hansen的研究发现,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货币政策效应具有不对称性:紧缩性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经济增长,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02——2012年相关的经济金融季度数据,应用Johanse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确定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和因果关系后,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途径的运作机制和传导效果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认为:在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是很好的货币政策指标。银行间拆借利率与GDP存在长期且显著的负相关性,市场利率的降低可以显著的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2.
张淑娟  王晓天 《金融研究》2016,433(7):17-32
在不同经济状态下同一产业对货币政策具有相同反应的假设,本文建立非线性STVEC模型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研究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双重非对称性,并将金融加速器研究拓展到产业层面。首先,我国货币政策对同一产业的影响在不同经济状态下表现非对称性,对各产业的影响中存在金融加速器效应。其次,在相同经济状态下,货币政策对不同产业的影响也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主要原因是不同产业在要素密集度和企业类型分布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在开放宏观框架下检验欧元区单一货币政策冲击给各成员国带来的区域非对称效应。首先,通过考察欧元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检验区域非对称效应的产生机制;其次,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IRFs)检验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程度;最后,运用分时段VAR模型检验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内生性。结果表明,欧洲单一货币政策对各成员国产生非对称冲击,且非对称效应未出现收敛性,欧元区宏观政策协调的成本和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提出更高要求,中介目标选择恰当与否关系到调控最终目标的实现效果.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效果,并结合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货币供给量内生性有所降低,作为中介目标的可控性较强;利率更多地内生于经济系统,从长期看,其作为中介目标的效果要好于货币供给量,在利率市场化愈加深化的背景下,逐步实现向以利率指标为主的中介目标的转化是可行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国内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永琴 《上海金融》2007,(12):34-37
本文从一般意义上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性和区域非对称性两个层次,对国内学者的研究和观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并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国内成果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6.
对于货币供应量冲击的累计响应,制造业为正且最大,然后依次是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最小,金融业为负。对于实际利率冲击的累计响应,交通运输业为正且最大,然后依次是制造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最小,批发零售业为负且最大,住宿餐饮业次之;对于有效汇率冲击的累计响应,制造业为负且最大,然后依次是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最小,金融业为正且最大,房地产业次之。  相似文献   

17.
18.
对于货币供应量冲击的累计响应,制造业为正且最大,然后依次是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最小,金融业为负。对于实际利率冲击的累计响应,交通运输业为正且最大,然后依次是制造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最小,批发零售业为负且最大,住宿餐饮业次之;对于有效汇率冲击的累计响应,制造业为负且最大,然后依次是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最小,金融业为正且最大,房地产业次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我国货币供给的月度数据,分别采用估计货币供给回归方程以及H-P滤波的方法,对非预期货币供给冲击进行了识别。并进一步采用Cover(1992)检验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方法对我国正向货币冲击与反向货币冲击对实际产出的作用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利用H-P滤波方法得到的货币冲击对实际产出的作用效果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反向货币冲击的实际效应明显大于正向货币冲击的实际效应,说明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传统凯恩斯非对称性。而利用估计货币供给回归方程得到的两组货币冲击对实际产出的非对称效应并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0.
贺璟 《中国外资》2013,(18):72-72,74
在我国经济政策中,货币政策一种扮演者无可替代的角色,是我国对经济展开宏观调控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它的作用非对称性特征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识别与检验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与惰性,对加强我国货币政策机制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简述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规则性的基础上,已线性指数损失函数为依托,并增加通胀与产出缺口两项指数项参数,基本构建了一种货币政策的反应模型,并对这一模型参数进行了约束,进而对货币政策的惰性行为以及非线性规则性进行识别,以期对货币政策的有效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