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总额约为十万亿元,每年因种种原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达数百亿元,其中大部分为企业国有资产。从大量案例看,企业国有资产的流失多发生在六个重点“部位”和环节,即:经营决策、财务管理、重要物资的采购、工程招投标和在建项目管理、企业改组改制、股票上市、破产撤并、选人用人。其中财务管理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来探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2.
据报载,近十几年来,我国国有资产每天大约流失一亿元,到目前为止,至少有5000亿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渠道流入个人、集体和外商的腰包,形成巨大的“漏洞”。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制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一、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剖析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形式,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但这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大量国有资产通过各种渠道,流向集体、个人和外商。据有关部门估算,近年来,每年流失的国有资产则是以千亿元计算,平均每天流失为几亿元。为此,必须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加以剖析,给它以科学定义,进行严格的界定,用法律的观点来评价,从而实现规范的管理和对违规者的查处。上海市1995年至1997年立案查处的21O件国有资产流失案件,国有资产流失就达63亿元。国有资产流失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相似文献   

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快速递增,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保障。但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也呈快速递增态势,我国目前平均每年流失、损失的国有资产也达500多亿元。这就意味着我国每天流失国有资产达13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是国家的财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由于国有资产营运机制、结构、管理与监督等方面的不健全,不仅使国有资产营运效益不高,而且国有资产流失相当严重。随着改革的小断深化,企业自主权越来越大,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经济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近日,我局根据组织部门的委托,对某办原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该项目是在上级检察机关立案审查和本级财政部门监督“过关”后,通过审计又追回流失近两年的国有资产7.39万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金额469.58万元。一、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一)有关部门的“宽容”审计组刚进驻时,就听见该单位职工议论纷纷,“上级检察  相似文献   

7.
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也呈快速递增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每年至少流失800-1000亿元。国有资产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流失,已经成了困扰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于1992年7月发布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施行细则”对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定了政策上的规定。 由于近年来,我国国有资产流失曰益严重。据统计,全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损失总额达1000多个亿,如果加上明亏、潜亏和挂帐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则高达3000亿元。这一状况已引起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关注。加强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审计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讨论可谓铺天盖地,各类媒体参与其中,绝大多数认为,目前国有资产的流失可用“触目惊心”四个字来形容,大家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口诛之、笔伐之。在此,笔者就目前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谈一些看法。以客观角度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 国有资产流失,是任何国有资产的占用单位违反国有资产管理及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造成国有资产或其应得收益的损失。据估计,我国国有资产以每年数百亿元的速度大量流失。资料表明:从1982年到1992年,国有资产流失高达5000亿元,平均每天流失1.3亿元,近年来国有资产的流失速度更是触目惊心。国有企业目前存在对经营者的管理失控问题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过分的在职消费;2.信息披露不规范;3.短期行为;4.过度投资和耗用资产,国有资产低效使用;5.侵占国有资产;6.国家股不分红或少分红。上述种种说明,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代理成本过大,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降低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代理成本,实际上就是遏制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只有建立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才能  相似文献   

11.
国有资产流失的经济学分析郭华伟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总量为35510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总量26742亿元。粗略估计,每年国有资产流失为百亿元以上。因此,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现有文献对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多是对策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财会》2002,(2):25-27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保证和政企分开的关键。为了建立“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国有资产管理体  相似文献   

13.
李新月 《公司》2002,(3):16-17
国流流失严重 当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堵塞这一“黑洞”已刻不容缓。其流失主要表现在: 一是企业亏损流失。国有企业的亏损很大程度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据一研究资料披露,目前,全国国有企业亏损面仍然有 1/3,“九五”期间全国国有企业的亏损达2000亿元左右。 二是经济担保损失。国有企业负责人为照顾关系、亲朋或受行政干预,用企业名义私下为他人提供担保,当被担保人破产或逃逸,对方告上法庭,企业只好负担连带赔偿责任,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是无效投资损失。有些国有企业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在没有进行市场调查、没有…  相似文献   

14.
一、加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1.是新时期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客观需要。当前,对学校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在于数量和实物的管理,更重要的是价值管理、效益评价与全程监督。 2.是防止和治理高等学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必然要求。当前学校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严格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制,各类资产分别是“谁购置、谁使用、谁所有、谁管理”,即:“多头购置,多头管理”而在“谁监督”这一关键问题却不十分明确,或根本就没有明确的管理、监督机制。因而,要防止和治理高等学校国有资产流失,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机构。  相似文献   

15.
国有资产流失的核心:产权流失近年来,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是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保守的估计每天也有一个亿。按此速度计算,至少已有5000亿元的国有资产通过各种渠道流失。这种状况若不及时加以改善,我国40000亿元的国有资产可谓岌岌乎殆哉。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人人所有,人人无责”,国有资产产权主体虚置,名义上全民所有,实际上无人负责。而且产权不能流  相似文献   

16.
目前,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突破,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按党的十五大报告所要求那样“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报告提出的这项要求是很有针对性的,国有资产管理尚待规范,国有资产流失相当严重。因此,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当前深化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形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很多,至今难以进行总量统计。据我们进行的局部调查,有关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些案例来看,流失巨大,数字惊人。一、企业亏损流失国有企业亏损就是国有资产流失。据一研究资料披露,改革开放以来,前12年此类损失全国可…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国有资产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现实生活中.所有者的权利由政府机构来行使的,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成为财政的一大黑“洞”.资料表明,我国1985——1991年共流失国有资产2000亿元,针对这一情况,为调动各地市政府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确保固有资产保值和增值.必须执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即由国家制定政策,各级人民政府在中央领导下实行.那么如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呢?笔者从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相似文献   

19.
国有资产流失不容忽视为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市审计机关组织力量对工业、医药、粮食等行业的39户企业的国有资产流失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审计调查结果表明,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截止1993年底,这39家企业国有资产累计流失达9016.97万元,应引起...  相似文献   

20.
我省邮电多种经营企业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成因和对策□樊孝根近年来的审计调查结果表明,我省邮电多种经营企业每年国有资产流失少则几十万元,多则逾百万元。可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多种经营企业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