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课堂教学中满堂提问,虽然能给课堂制造一点热闹的气氛,但对学生来说,这是短暂的“外在兴趣”,并不是真正的“内驱动力”。这种无思考价值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禁镏在教师设置的圈圈内,剥夺了学生真正的思考和阅读的权力,真正有效的思维活动往往是“无声”的内化过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达到这种内化呢?我认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伏下来想想”,“眼睛闭起来想想”,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1.在矛盾点思考。很多课文在内容或文字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点睛”之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矛盾点上  相似文献   

2.
逯高峰 《魅力中国》2013,(11):217-217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拙见。  相似文献   

3.
陈爱平 《魅力中国》2014,(26):107-108
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里。仅就“激趣”环节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4.
黄永松 《魅力中国》2014,(12):192-192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语文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杨婧 《魅力中国》2010,(31):353-353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进行阅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6.
郭丽 《魅力中国》2014,(26):189-189
一、物理课堂艺术之提问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问答,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须做多少思考。凭猜测便能正确回答;更不是搞“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  相似文献   

7.
崔印勇 《魅力中国》2010,(16):196-196
教师设计的提问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思维活动进行的过程,学生追索答案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基本手段,特别是在引入新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经常被采用。但是如果问题的设计不合理,或者提问方式不恰当,就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就无法进行。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重视提问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宋治飞  丁北  刘新光 《魅力中国》2014,(24):189-189
课堂上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达到乐学的境界;本文介绍什么是优质提问教学法及如何实施,着重从三个方面介绍“优质提问教学法”在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甄建 《魅力中国》2010,(25):286-286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还可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下面我从七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明亭 《魅力中国》2013,(31):243-243
在幼师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既谓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需要,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课堂提问实质上也是一种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带动学生开动脑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幼师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精心的设计一些问题,再灵活的运用提问技巧,那么教学效率一定会得到一定的提高。本文就有效提问在幼师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有效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结果,教师的不断发问,使学生忙于作答,没有思维与想像的空间,没有自我的内化,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被动地往前"跑",课堂提问失去应有的魅力.提问是实现课堂交往的重要手段.同样是课堂提问,为什么有的提问形同虚设,甚至"适得其反"?我认为要想充分发挥课堂提问应有的价值,须把握好三个"度".  相似文献   

12.
刘怀启 《魅力中国》2014,(8):145-145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同样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有了问题的提出,才有思维的开始,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现对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设置、提问的策略、提问的原则以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等等”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任月敏 《魅力中国》2013,(17):206-206
设疑是有意识的创设疑问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教学艺术。课堂设疑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兴趣.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4.
赵萍 《魅力中国》2013,(5):151-151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也一样,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精心设计;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提问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驱动力,在积极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今天,探讨课堂提问的艺术,把握课堂提问的“度”,使设问能触及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值得每位教师认真探讨的课题。下面就课堂提问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张邃科 《魅力中国》2013,(34):110-110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链接,使学生的学充满快乐,提高效率,能够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能引导学生去探讨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应怎样培养提问,设计提问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一种和谐和交流状态,提高教学效果呢,我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验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孙广平 《魅力中国》2013,(19):219-219
小学数学是一门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在提高人的逻辑、思维、创造等能力方面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一位学生来说,数学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么样才能学好数学这门学科?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因素;怎么样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成了必须要探讨的问题。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上课多提问,适当开展学习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把“课堂”改为“学堂”,将“一言堂”改为“群言堂”。从而真正激发弦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数学的历程中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颖 《魅力中国》2010,(17):307-307
一、问题的提出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的高三复习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总结出一种方法后,学生随着套用,教师再讲,这种模式(讲-练-讲)使学生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检索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采用的是“题海战术”。训练的目的是应付考试。其存在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19.
才新新 《魅力中国》2013,(10):145-145
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潜能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使他们开出创新之花,结出创新之果。提问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藉以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提问教学的关键在于问题设计。  相似文献   

20.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互相交流的方式,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和途径,英语课堂教学提问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系列问题的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