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民工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目前农民工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方面都存在不足.政府、企业、农民工自身等应共同努力,切实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城镇化已经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从最初的希望在城市从事非农工作转向为希望在城市中中定居、获得市民身份,而这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文章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出发,通过对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学习,探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合理、健康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了农民工的新生主力军,进城务工的越来越多,他们的市民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及现状的分析,找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社会、经济、制度及自身身心素质等深层次障碍,提出一些合理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徐进 《黑河学刊》2014,(7):16-16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着力打造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的待遇保障系统,以便农民工能够获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而"还农民工市民待遇"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质,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养老保障问题、工伤保障问题、医疗保障问题等涉及农民工成为市民的核心权益问题,亟需社会保障出面对其加以解决,以助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白洁 《重庆经济》2009,(4):52-56
经过20多年的变迁,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特定的社会群体和新兴的社会阶层。当“民工荒”、“讨薪”、“农民工维权”等现象被当作社会问题备受关注的时候,一直处于失语状态的农民工已经悄悄完成了更新换代和结构转型——这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崛起。重庆在建设统筹城乡过程中面临着一个突出问题,即农民市民化的进程非常缓慢,每年仅有20多万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为此,重庆应当以新生代农民工为抓手,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原经济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向华 《特区经济》2011,(12):196-19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焦点。中原经济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有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政策体制和法律法规不完善等方面问题。各级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引导社会各界转变观念,改革就业制度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再教育机制,实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完善法律法规,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老一代农民工的退出,新生代农民工开始进入到城市,他们逐渐成为城市中农民工的主体。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市民化的进程中,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社会网络等方面受到了城市居民的社会排斥,他们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社会排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一大障碍。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为国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徐进 《魅力中国》2011,(14):89-89
以市民化背景下贵州省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贵阳市和凯里市作为实地调研城市。通过对调查资料进行实证分析,笔者得到了贵阳市和凯里市农民工市民化社会保障权益的现状,并以样本推断总体的统计学方法概括出了贵州省农民工市民化社会保障权益的现状,希望学界和有关部门对农民工市民化社会保障权益问题加以足够的重视进而施以切实的作为。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当代农民工的主体提高文化素质是其发展的根基,所以加强对农民工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在工作与生活中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不断其提高职业素质、文明素质等,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取代了他们的父辈,成为外出务工的生力军。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由于户籍制度以及物质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其在社会保障方面往往存在着许多问题。文章以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社会保障问题为立足点,并对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进一步维护农民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事实,国内外关于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文献非常丰富,这为当前进一步加深研究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奠定了基础。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农民工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吴芳 《科技和产业》2007,7(3):45-47
城市农民工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文章阐述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不仅造成城市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保证,也阻碍了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构建针对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3.
万江红  张小丹 《乡镇经济》2008,24(10):83-86
近年来出现的大量农民工“退保”现象俨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以社会资本理论作为分析范式,分剐从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对其退保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策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杨林  侯欢 《改革与战略》2014,(8):111-115
提升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农民工享受应有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规模、结构、效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实中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与之相差甚远,究其原因在于农民工自身需求能力不足、政府企业供给职责缺位、财力匮乏、社会保障制度固化以及立法滞后方面的局限。应提升农民工社会保障需求主体参保能力,强化农民工社会保障供给主体供保责任,优化农民工社会保障外在环境。  相似文献   

15.
文章立足于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保障模式,就我国当前环境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居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社会影响,结合我国几种典型的居住模式,创新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居住保障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实施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超  王严根 《乡镇经济》2010,1(2):104-107
城乡统筹的关键在于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进程取决于在城市中就业的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速度。2008年底的大量农民工返乡的现象说明,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传统农业以外的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不是户籍制度而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否健全。因而,对于该问题的解决,应该秉持构建一个相对统一的社保体系的价值取向,立足现实,逐渐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民间组织的作用,建立农民工就业保障制度,为最终统一的社保体系的建制与推行营造有利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回乡创业契机下的新农村建设主体选择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乡创业农民工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回乡创业农民工的优越性决定了其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最佳选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吸引更多的优秀农民工回乡创业,壮大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规模,使新农村建设能够顺利进行,文章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民工荒问题的制度性原因探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缩小.与此同时,农村耕地的减少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的省内转移和跨地区流动成为普遍现象.然而,户籍制度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却成为制约人力资源移转的"瓶颈",对宏观经济的良性、稳健发展产生极大负面影响.文章试图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户籍制度与人力资源流动的冲突与矛盾,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小年 《乡镇经济》2008,24(6):23-27
新世纪以来,关于农民工的研究迅速升温。但政治学的介入仍是有限度的。仅有的研究限于农民工与社区自治的情况,而且主要是研究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对于农民工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公共政策及其他社会政治主体互动,这种广义的政策行为,尚没有人从政策科学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文章对农民工的政策行为进行研究,在此报告的是一个有关农民工政策表达行为的调查情况与初步分析。论文发现:农民工的政策表达行为具有限制性政治输入的特点,并由此对政策科学的理论与现实的中国农民工政策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由于制度内的结构差异和制度间的衔接障碍,农民工养老保险在长三角区域内处于分割状态。这种分割状态客观上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制约了劳动力市场走向统一,影响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打破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地区分割,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在长三角区域内自由流转,关键在于增强制度之间的兼容性,创新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支付与积淀机制,改革个人权利与地方利益的捆绑关系,形成利益共享、成本均担的区域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