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日本经济在战后高速增长期间,一度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企业被迫实行“减量经营”。日本政府因势利导,成为“减量经营”的主导者,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日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明显加快,但所采取的仍然是以粗放型增长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带来的问题与日本当时的情况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推行“减量经营”的成功经验对当前中国发展节能型、高附加值经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使日本经…  相似文献   

2.
《中国老区建设》2011,(7):29-29
吴敬琏:方式不转变危机难走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说,过去30年,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这种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包括储蓄和消费的失衡。“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是依靠效率增长,提高整个经济的附加值,包括加工制造业服务化以及大力发展服务业。他认为,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就不能断言已经走出了危机。要远离危机,解决当前的诸多问题,根本出路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3.
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现象,既不符合“华盛顿共识”标准,也无法使用主流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被称为“中国增长之谜”.这里通过构建包含政府、市场、制度和利益集团等组织在内的分析框架,并引入准中性政府的概念,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国增长之谜.准中性政府是一个在短期内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制定有偏向的政策,但是利益集团之间相对地位的变化,导致政府无法在长期内偏向某一固定集团.也就是说,准中性政府具有短期内有偏、长期内无偏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机制,而准中性政府通过制度变迁的方式使中国经济增长获得强大的动力.但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也带来了收入差距过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采取包容性发展方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追求包容性发展也就成了准中性政府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4.
珍惜资本 增加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利用效率过低;传统经济体制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企业“预算软约束”,导致了在我们这个最缺资本的经济中,资本最“不值钱”,最没人心痛;外延式、粗放式增长问题,长期得本到解决,说到底是一个财产权利问题,是一个体制缺陷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本质上说,是“珍惜资本”的产业;中国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两条腿走路”的增长方式;如果现在把钱都投到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这一种“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的经济与社会将面临严重的危机。“集约化经济增长”或“内函式经济增长”的概念由来以久,关于…  相似文献   

5.
“大而全”、“小而全”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曾对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解决劳动者就业和改善群众生活,起过一定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它所带来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和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已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质量型、效益型的转变。因此,认真研究湖南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大而全”、“小而全”问题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解决的问题。“大而全”、“小而全”的表现及其危害本文所说的“大而全”、“小而全”,是指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各地区、…  相似文献   

6.
王舟英 《发展》2011,(12):98+100-98,100
经济结构问题在中国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十二五”规划还是把它列为必须优先解决的头等大事,这说明,结构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续下去。现在的情况是,虽然高层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要解决起来相当困难。中国经济增长的失衡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不当干预造成的。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该增长方式的特点是,以追求GDP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重工业化项目和热衷批租工地为主要途径,以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新经济”浪潮与中国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从90年代开始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在增长中出现的一些新特点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并称之为“新经济”。“新经济”从美国开始并在世界各国兴起,形成了一次“新经济”的浪潮。我国的经济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人传统的增长方式向新的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新经济”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我国的经济,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是本文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开放经济中的中国产业增长模式转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开放经济中中国产业传统增长模式虽然带来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然而这种增长方式产生的弊端与问题也日益显露,在开放经济发展中受国内外环境的制约显著加重。提升中国产业发展的外源性增长质量和内源性增长动因是中国在开放经济中转变战略和提升开放效益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的动态效率理论是研究一国经济长期发展是否处于最优的增长路径上的理论,近年来一直是我国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发达国家经济起飞期增长的效率为评判标准,运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得出中国的经济增长处于“相对动态无效”状态的结论,并探讨了产生这种“相对动态无效”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动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今年的年末岁尾是“十五”和“十一五”交接关口,中国经济在“十五”期间高速增长,工业生产能力有很大增强。但是,由于旧型工业化道路,即外延式增长方式引起了宏观经济失衡,所以,“十一五”期间的重大课题,是转变增长方式,保障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方宇红 《浙江经济》2005,(21):21-23
早在10年前,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同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问题,并认为实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10年来,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进展不大,与“根本转变”的要求相差甚远。时至今日,再不转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难以维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又成为热门话题。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如此缓慢?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动力究竞何在?由此切入,才能找到问题的真谛。  相似文献   

12.
《开放潮》2005,(1):6-7
“中国经济软着陆并没有实现,特别是经济过热一个深层的原因就是经济结构不好、资源配置效率很低,无效的经济增长以及发展中方针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在公开场合做出上述表示。  相似文献   

13.
一、正确看待和评价已有的增长模式 首先谈一个概念问题。增长方式是过去长时间沿用下来的概念,主要是指效率高低、消耗大小等意思。我在这里更多地使用增长模式的概念,这个概念除了上述涵义外,还有要素组合和竞争优势等涵义,包容性更宽一些。简而言之,“增长模式”包含了“增长方式”的内容,又多了一些涵义。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国内外的评价总体上说相当高,但说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看法就大不相同,经常听到的评价是“粗放”、“低效”,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国民经济正处在增长动力减弱、结构调整压力加大的历史关键时期,发展经济的方式也面临“两难”格局。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为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寻找方向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为未来注入希望和动力的先见之举,但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王楚 《沪港经济》2009,(4):26-27
保增长、促就业,还是保就业、促增长?这或许是一个辩证的难题。 据悉,中国最高决策层目前还在权衡“保就业”与“保增长”两者之间谁前置谁后置的问题。以目前情况来看,以经济增长保障就业的方式,可能更受到决策层的认可。  相似文献   

16.
《上海集体经济》2007,(5):48-48,F000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樊纲认为,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了10%的高增长,这种增长是可以持续的,并不会“突然放慢”。  相似文献   

17.
发展理念的偏差曾经使中国经济转型长期停滞不前,给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带来了日益严重的隐患。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是:经济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增长方式向质量型增长方式转变,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推动型转变,由技术引进依赖型向自主创新支撑型转变,由第二产业带动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向“共同富裕”转变。加快经济经济转型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推动这种转变政府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视界     
《天津经济》2009,(2):81-84
应对当前危机措施应长短结合 吴敬琏近日在“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上指出,应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当前的问题,需要短期应对措施与长期应对措施双管齐下,要分析如何从靠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到靠效率提高支撑的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特点是“高增长、高通胀”,已经到了要作出政策调整的时候。具体而言,是要在宏观方面通过政策的调整来处理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当前与长远、总量和结构、内需和外需、全局和局部、发展与改革的关系问题,保持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最佳平衡点是增长率10%或者比10%稍多、通胀率在6%~7%之间。文章指出,解决当前增长与通胀的问题已经不是“防止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而是“保增长、抑通胀”或者是“促增长、抑通胀”;解决长远发展问题则是尽早提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技术创新等一系列带有长远性、深层次的治理方略并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中国1991-200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财政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干预和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有助于促进省际TFP增长率的提高,并有效抑制了资本的“粗放式”积累,这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在财政分权的背景下,出于自身财政压力和政治晋升压力等原因,地方政府会直接或间接干预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这会固化中国目前依靠资本投入和积累速度提高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因而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金融发展和财政压力的地区差异,也会造成落后地区以更为“粗放”的方式实现增长。这会加剧落后地区金融风险的积累,不利于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因此,协调中国的财政体制与金融体制改革,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