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光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6):76-78,86
2005年<公司法>的修改确立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比较国外成熟的立法经验,仍然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本文对<公司法>新确立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进行审视,结合对其他国家相应立法经验的考察比较,设想构建我国股东派生诉讼的两大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两个机制既有效保障股东行使监管之权以维护公司利益的权利,同时在司法实践中扼制、防止借派生诉讼捞取个人利益而损害公司利益的恶诉、滥诉事件发生,使股东派生诉讼在我国的公司治理实践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丽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70-72
我国新《公司法》确立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该制度对于预防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控制股东以及第三人侵害公司利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从派生诉讼的定义、性质入手,对股东派生诉讼的理论基础、当事人的范围、前置程序等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以期促进我国的派生诉讼制度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3.
浅析我国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平衡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以防止侵犯股东利益和公司的正常经营,2005年我国在《公司法》的修改过程中引入了该制度,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公司法》中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试图提出一些完善该制度的建议,以更好地维护股东和公司利益。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各国均十分关注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然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却存在程序上的缺陷,这往往使得股东的权利受到侵害时,难以行使实体上的权利。笔者认为,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均已普遍建立的股东派生诉讼,以使得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得到平衡。 相似文献
5.
王雅敏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5):81-83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旨在通过公司所有者对其代理人的监督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其实践效果取决于立法对该制度设计的合理与否。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但却没有规定公司在股东派生诉讼中的法律地位。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赋予公司在股东诉讼中的第三人地位,但是其制度设计不够严密。本文从诉前、诉中、诉后三个阶段分析了公司在股东派生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6.
杨周 《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学报》2010,(2):69-70
作为法律规则之异态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世界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公司法所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我国公司法虽然也制定了该项制度,但不尽合理,特别是对原告资格的规定过于笼统,缺少实践的可操作性。文章对股东派生诉讼中原告诉讼权利的来源、性质,原告主体的范围、资格等问题给予阐述,并在分析我国派生诉讼中关于原告资质的相关立法的基础上,针对其中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玫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5):90-96
作为起源于英国的一种诉讼制度,股东派生诉讼在解决公司股东与管理者之间以及公司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完善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保护少数股东或小股东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耍作用,故而被众多国家所引入和借鉴。文章在分析新公司法有关股东派生诉讼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就派生诉讼制度所涉及的当事人、前置程序、诉讼费用担保、司法审查及既判力等方面所涉及的问题展开论述.以期就健全与完善中国的股东派生诉讼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论中小股东权利的司法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戚枝淬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1)
通过司法途径保护中小股东权利的直接理论来源一是股东平等理论,二是民事诉权理论。中小股东可以通过直接诉讼或者派生诉讼的路径来维护自己合法权利。通过对保护中小股东权利司法程序的合理设置,可以最大范围内保护中小股东权利,真正体现公正与效率的司法价值。 相似文献
9.
杨春宝 《科技创业(上海)》2009,(1)
A与B均为C公司的自然人股东,但A未参与C公司的经营,公司的印章、证照等均由B掌管.D作为E公司的自然人股东,分别于2006年4月18日和2007年4月10日,与C公司签订协议书,约定D借用C公司的名义向E公司增资叁仟万元和肆仟万元,C公司同意作为E公司的挂名股东,D可随时要求C公司将该股份过户到其自己或第三人名下,C公司不因上述原因在E公司享有任何权利和承担任何义务.D两次以C公司的名义增资后,在E公司工商档案中,C公司成为E公司的挂名股东,占E公司股份的8 7.5%.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法律规定进行对比研究,本文认为香港法定衍生诉讼某些方面的制度设计可资我们予以借鉴。在公司治理机构不积极处理公司涉及的诉讼时,应允许股东代表公司介入诉讼。应增设法院听证程序,给予公司治理机构申辩的机会,平衡各方利益。当公司两名以上股东基于同一事实提出相冲突的诉讼请求以及公司治理机构对股东派生诉讼提出异议的时候,启动法院听证程序。 相似文献
11.
《专利法》保护专利权人的垄断权与反垄断法的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制度应保持平衡。鉴于专利垄断的特殊性,对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管制应相对宽松,反垄断法的规则应当灵活。 相似文献
12.
为切实保护公司股东的监督权,我国公司法应就股东对董事的制止请求权和股东对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的诉讼提起社予以规定。股东的制止请求权是对董事会或董事越权、违法行为制止的权利。股东对股东大会决议瑕疵诉讼提起权包括股东大会决议撤销之诉提起权和决议无效确认之诉提起积,前者针对股东大会违法程度较轻的决议,后者针对股东大会决议内容违法的情形。 相似文献
13.
邵忠银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21(4)
在著作权领域,派生性作品源于原始性作品,派生性著作权源于原始性著作权。派生作品产生了,而原始作品没有消灭,反而增强了其功能用途,获得了新的使用价值。使用派生性作品,既要经过新权利人同意,也要经过原权利人同意。显然,这种体制的设立导致作品利用效率低下,使用人的使用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权利人之间也会发生利益冲突。因此,针对派生性著作权,文章通过建立归一型权属机制来调整同一作品上存在的各种利益,而建立这种机制的理论基础便成为焦点。 相似文献
14.
王燕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6):96-100
异议股份收买请求权的设置是为了保护持异议意见的小股东在面临公司重大变化以至违背其投资初衷时,享有的在公平合理价格基础上退出公司的权利.我国虽然也建立了这项制度,但对于该制度的适用主体以及价格评估问题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通过借鉴西方各国该制度的内容,可以完善我国异议股份收买请求权制度. 相似文献
15.
试论我国股东知情权法律制度之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定勇 《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20(3):74-78
股东知情权的落实是其他股权得以切实享有和行使的基础和前提。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和公司治理机制的失灵导致股东知情权频遭侵犯甚至被剥夺,股东知情权纠纷不断涌现。结合目前我国股东知情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引发的讨论,本文试就股东知情权法律制度的构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沪深两市2005—2010年39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大股东控制对中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价值间是一种近似U型的非线性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临界点为45%。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持有量的交互项引入模型,回归发现,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45%时,交互项的系数显著为负,大股东控制的壕沟效应占主导;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45%时,交互项的回归结果不显著。没有证据表明第一大股东性质会对企业价值发挥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高巍婷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25(3):53-59
文章以2005—200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终极控股股东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同时考虑了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进一步研究了审计质量差异对终极控股股东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终极控股股东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没有随着控制权比例的增加由"壕沟效应"转向"协同效应";当终极控股股东为非国有身份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高;两权分离程度以及金字塔控制层级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较高的审计质量有助于识别和降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并能够抑制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关于税权及其划分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权作为分税制体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中央和地方政权机关各自拥有的税收立法、税收行政和税收司法诸方面的权力,而税权划分是税权在相关国家政权机关之间的分割与配置.税权划分有利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有利于依法征税和依法行政.我国目前税权在纵向分配上属集权模式,在横向分配上属分享模式,税权划分的焦点问题是集权与分权关系的处理. 相似文献
19.
冯运才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23-27
在"轻程序,重实体"的司法观念支配下,我国至今尚未建立申诉案件审查的具体程序制度,致使申诉案件审查陷入放任无序状态。申诉审查的结果,无论是决定再审,还是驳回申诉,实际上又都是对案件的实体处分。因此,探索和构建申诉审查案件的程序制度,对于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维护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笔者围绕"中立、平等、透明、公正、高效"的现代司法理念,从分析我国申诉制度的特点、缺陷入手,提出了构建申诉审查听证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操作规范,以期通过合理的法律程序制度,摆脱当前困扰法院审查申诉案件无程序法可依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莫爱新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28(5):656-660
从民事权利的效力分析出发,导出民事救济权,并进一步研究分析了民事救济权的意义、特点、功能、分类与行使原则等救济权的一般性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