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迈 《新智慧》2005,(10):71-71
一、全面收益的构成 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三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首次提出全面收益的概念:全面收益是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而引起的净资产变动,包括在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分派业主款以外的一切净资产变动。  相似文献   

2.
在报表体系改革中,要求增加第四报表——全面收益表的呼声颇高。全面收益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除去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交易、事项和情况所产生的一切变动的权益(净资产)。全面收益表建立在损益完整统计的基础上,反映企业当期的经营收益和财务收益。笔者认为,与传统利润表相比,全面收益表能更好地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变动,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防止企业人为操纵利润。笔者建议在全面收益表格式中应该包括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和会计政策变更累计影响。  相似文献   

3.
申屠新飞 《新智慧》2007,(11):31-32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和稳健性原则,因此对于报告年度年末已经存在但最终结果尚未确定的事项,会计上必须本着上述原则按最佳估计数进行合理反映;而税法上对纳税主体收入、费用的确认遵循实际发生原则,对于报告年度年末已经存在但最终结果尚未确定的事项不予确认。由此引起的双方资产、负债的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相似文献   

4.
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是企业对外报送的两张重要报表,根据是否将净收益作为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中业主产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可将会计报表的编报分为环接观念与非环接观念。这两种观念有什么不同,应采用何种观念编报会计报表呢?笔者就此发表以下观点。 一、两种不同观念的评价 (一)两种不同的报表结构 在环接观念下,损益表中的本月净收益是资产负债表中业主产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作为一个“环”将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衔接起来。因而,在环接观念下,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属于同一个计量过程所反映的两个方面。根据损益主要计量依据的不同,又分为以损益表为中心和资产负债表为中心的两种不同的报表环接观念。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产生两种主要损益:一种是企业由于经济业务或交易所产生的交易损益,另一种则是由于资产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置存损益。以损益表为中心的报表环接观念,将收入与费用作为会计收 益的主要计量依据,因而又称为收人/费用观念。在这种观念下,会计平衡等式应表述为“期末净资产一期末资产一期末负债一期初所有者权益十本期净收益一期初所有者权益个收人一费用”。由此等式可以看出:收人与费用的变动引起了资产或负债的变动,是主动方;资产与负债是被动方,是确定本期收益...  相似文献   

5.
试论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允价值会计是随着经济发展、用户对相关性要求提高、历史成本不能满足用户决策的需要而产生的,但可靠性决定公允价值只适用于一定环境、一定项目的计算。公允价值会体现了当会计学收益向经济学收益的靠扰,及信息观向计量观、交易基础向事项基础的改变。确认与披露对用户的决策的差异,要求不仅仅在附注中披露公允价值信息,而且要在报表中采用公允价值确认、计量资产和负债。  相似文献   

6.
商誉是指交易发生日购买成本超过企业所购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的部分,是母公司对于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或购买成本)高于于公司净资产(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差额。  相似文献   

7.
1.购买法。它是将企业合并视为一个企业取得另一个企业的净资产的交易,这种交易属于购买性质。在购买法下,被购买企业的资产按购买日的公允价值重估,合并方要按公允价值记录所收到的资产和承担的负债,购买成本超过重估净资产的差额作为合并商誉。合并方的收益包括当年本身实现的收益和合并日后被合并方所实现的收益,但被合并方的留存收益不能转入合并方。合并过程中发生的间接费用记入当期损益,直接费用调减资本公积。  相似文献   

8.
近年一系列会计准则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会计工作,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出现了新的差异,而且两者间的差异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本文结合近年实施的会计准则和有关税收法规,从各项准备金计提、或有负债确认、权益法与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三方面分析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并分析非货币性交易的潜在税收问题,以及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交易事项中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为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为了使资产能真实地反映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资产减值:住备,以便将历史成本调整为公允价值,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几乎涵盖了除货币资金以外的所有资产,本文拟探讨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按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企业非现金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帐,但在产权产生变动等特殊情况下,必须按评估确认的公允价值入帐。资产评估增值(或减值)的所得税核算可按据实逐年调整方法或综合调整方法调整会计利润,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相似文献   

11.
会计计量过程可以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初始计量是对交易和事项的数量加以衡量、计算和确定 ,转化为以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 ,以便其在复式簿记系统中能被记录 ;后续计量则要衡量和确定该交易与事项的货币数量在初始计量后的变动情况 ,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变动的财务成果。一般来说 ,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中心的传统会计计量侧重的是初始计量。但在新经济形势下 ,传统的资产定义和资产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风险价值已成为资产价值的重要内容。当资产价值频繁变化时 ,以历史成本进行的初始计量 ,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后续计量在所难免。一、新经济形势下的现实选择后续计量之所以成为新经济形势下会计计量的重心 ,究其原因 ,无非是会计环境及计量要求均发生了巨大变化。1.资产形态的进化。资产是会计计量的对象。传统的资产形态以有形资产为主 ,在资产交易过程中 ,历史成本是确凿的 ,交易后其价值也相当稳定 ,因而后续计量不受关注。然而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以下两种新型资产在资产总量中的比重逐步攀升 :第一 ,软性资产。软性资产是指企业的知识、软件、商誉、人力资源等区别于传统资产、具有高技术含量、极具发展潜力的资产 ,它能...  相似文献   

12.
张悦  王艳 《新智慧》2000,(14):12-13
评价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可以采用会计收益指标、企业市场价值指标、剩余收益指标和经济增加值指标。本文对此作以下探讨。一、会计收益指标会计收益指标包括净利润以及在净利润基础上计算的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会计收益指标的优点在于:净利润等指标可以从公开的财务报表直接获取,信息成本较低,并符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计算,易于为广大投资者所理解。  相似文献   

13.
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对购买法中的“购买”和权益结合法中的“权益结合”作了比较清晰的界定。购买,是指通过转让资产、承担负债或发行股票等方式,由一个企业(购买企业)获得另一个企业(被购买企业)净资产和经营活动控制权的企业合并。购买法认为,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主体通过购买方式取得其他参与合并企业净资产的一种交易,这一交易与企业直接从外界购入资产并无区别。是企业对资产控制权的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对所收到的资产与承担的负债用与之交换的资产或权益的价值来衡量,即以其购买成本进行核算。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企业购并的频繁发生,人们对企业合并的相关会计处理越来越关注。国际上对有关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规定也在不断修改和完善。在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相关问题中,商誉的确认和计量一直是各方争论的焦点。一、有关商誉准则的演进《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规定,企业合并可选择购买法或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采用购买法时,在交易发生时的购买成本超过购买企业在所取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享有份额部分,应作为商誉并确认为一项资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要求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并提出商誉以其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即企业合并成本超过购买企业确认的被购买企业可辨认资产和负债(包括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中享有份额部分。两者的不同在于后者废除了购买法,并明确要求用购买企业的购买成本超过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部分减去被购买企业的或有负债后,才确认为商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共同制定的《关于企业合并暂行规定》提出,购买企业应该确认一项资产(称为商誉),其价值应为被购买企业(作为整体)公允价值超过确认的可辨认购买的资产和承担的负债公允价值净额。无论被购买企业是否是整体购买,这项要求都适...  相似文献   

15.
债务重组对会计账务处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债权企业的资产减少和债务企业负债减少两个方面.由于债务重组涉及到不同的会计主体,会计人员依据的理论不同,会计账务处理也就有所不同,会计报告所反映的有关信息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只有客观公正地站在不同会计主体的角度,严格遵循有关原则规定,真实正确地监督反映债务重组所引起的会计事项及其差异变化,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详细分析了公允价值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指出2006年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传统的会计收益必须通过交易实现的理论提出挑战;对会计稳健原则提出了挑战;随着经济形势向好,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无理性高涨时,公允价值计量可以虚增每股净收益,可以催肥每股净资产。  相似文献   

17.
一、对稳健原则的修正 纵观或有事项准则,体现最多也最为明显的是稳健原则,尤其是对或有负债的确认与披露。但这里所体现的稳健原则与传统的稳健原则相比是有区别的。 传统稳健原则认为:如果有两种以上的方法或金额可供选择,会计人员应选择对本期净资产及利润较为不利的方法或金额。即资产计价时从低,负债估计则从高;不预计可能的收益,但若有合理的基础可以估计时,应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这实际上是一种对费用、损失和负债的过度稳健。其结果使会计报表无法反映某些可能对投资者决策有重大影响的机会和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等相关信息,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所提供的信息完全失真。因此,这种“过度稳健”的原则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和指责。 但不可否认,由于市场经济中毕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又不能不要稳健原则。于是,或有事项准则对原有的过度稳健原则进行了修正,代之以适度稳健原则。例如把“可能性”划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四个档次,对于基本确定能够收到的补偿金额不再是不予确认或披露,而是可以作为资产单独确认。对于确实很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或有资产,也允许作出相关信息的披露。只是准则强调在进行或有资产披露时应特别谨慎,不能让会计...  相似文献   

18.
债务重组对会计账务处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债权企业的资产减少和债务企业负债减少两个方面,由于债务重组涉及到不同的会计主体,会计人员依据的理论不同,会计账务处理也就有所不同,会计报告所反映的有关信息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只有客观公正地站在不同会计主体的角度,严格遵循有关原则规定,真实正确地监督反映债务重组所引起的会计事项及其差异变化,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新会计准则下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会计信息来客观真实地反映资产证券化交易的经济实质对于维护资产证券化交易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十分重要。新《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列示和披露进行了规范,但资产证券化会计信息的披露仍存在相关规定滞后、披露内容不充分、会计方法不唯一和配套法律制度不完善等不足,需采取增加表内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规范表外会计政策披露的内容与形式、完善资产证券化会计信息披露的立法等措施加以改善,提高资产证券化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程明娥 《新智慧》2005,(4):55-55
所谓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会计政策变更必然会引起一定时期费用、成本、收入、利润、资产价值和国家税收等的变动,并最终导致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因此,会计政策变更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调整,对其有效实施规范和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