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后现代工业社会中,环境保护问题成为制约国家有序发展的关键性难题。我国若要打好生态环保攻坚战,迫切需要厚积的高新科技的有力支撑。妥善解决我国当前环境保护中科技水平缓慢提升、环境保护科技专项效用不彰和战略性环境保护新兴产业比重较低等棘手问题,亟待推进环保科技信息共享化、环保科技研用协同化、环保科技支持智慧化、环保科技聚才内涵化以及环保科技意识普及化等等。  相似文献   

2.
周元圣 《发展》2014,(2):31-32
正建设宜居宜游生态城市,必须从城镇化发展实际出发,坚定生态文明引领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支撑宜居宜游、节能环保打造绿色建筑、传承文脉凸显古城风貌、"四化"模式推动村镇建设、市政安全助力科学发展、优化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工作思路,真抓实干,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水平,实现幸福美好家园梦。一、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突出特色塑造,着力完善生态城镇框架体系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围绕"山—水—林—城—人"生态人文特色,着力完善"圈、带、片、群"空间布局,高标准打造以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曲阜市紧紧围绕"著名东方圣城、文化旅游名城、现代科技新城、生态宜居水城"的发展定位,大力实施"科教创新立市"战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战略转型,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综合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4.
曲阜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是曲阜的灵魂。近年来,曲阜在城市开发与建设中着力寻求优秀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的最佳结合点,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紧紧围绕“著名东方圣城、世界旅游名城、现代科技新城、生态宜居水城”的建设目标,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明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的良性互动机制,着力打造山水生态、宜居宜游城市。  相似文献   

5.
张玉林 《发展》2014,(2):40-40
正一、彰显一个主题围绕省委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总体布局,秉持"立于生态、兴于经济、成于家园"的理念,立足生态环境宜居、风景独特宜游的资源禀赋,发挥建郡时间悠久、人文历史厚重的区域优势,毫不动摇地把宜居宜游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市转型、统筹城乡发展、拉动内需增长的首位产业,充分发挥政府在布局规划上的主导作用、项目建设上的先导作用和资源配置上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动力、激发活力、形成合力,凝心聚力发展宜居宜游产业,靠宜居带动宜游,以宜游促进宜居,努力做到转型跨越发展方向不变、速度不减、目标不降。  相似文献   

6.
赵文江  汪永虎 《发展》2012,(1):69-69
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现代农业大市是基础。必须树立五种理念,实施五大行动,落实五项措施,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绿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杨凤  张兵  周晓世 《中国经贸》2014,(19):54-55
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是推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辽宁省在产业规模、教育科研资源以及经济基础等方面具有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优势,以此为契机,辽宁省可在开创地域文化品牌、加强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社会支撑平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实践路径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8.
科技与环境的关系从工业革命伊始就备受关注,习近平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城镇化只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更加重视环境宜居,才能取得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科技文化为绿色城镇的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推进城镇的绿色化进程,我们需要学习、发展、宣扬好生态科技文化。要把科技文化的介绍延伸到生态科技文化的内涵、绿色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迫切性之中,阐述和分析了生态科技文化在构建绿色城镇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为中国城镇化发展问题提出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岔路镇依托境内区位和文化优势,以"打造葛洪养生小镇"为目标,谋划布局"五大板块",积极发展健康旅游休闲产业,兼顾培育传统工艺、特色食品、民俗文化等经典产业,为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中心镇打下坚实的基础。以重大项目为支撑谋划布局"产业板块"以"一核两区多点"布局葛洪养生产业,重点发展高品质的休闲养生与安居养老项目。目前,上金国际主景区项目已完成场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整合集成各类创新资源,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文章介绍了江苏省战略性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分析了科技创新平台对战略性产业的支撑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海安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之路,通过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科技富民强县、突出科技人才支撑五个方面的工作,切实推进科教兴县、人才强县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首批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县、省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县、省科普示范县,连续五年被评为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三年荣获南通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第一和南通市科技工作综合考核第一。  相似文献   

12.
放大生态产业优势建设幸福美丽大岚大岚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优势,最弱的短腿是经济薄弱,显性的制约是空间不足,隐性的束缚是小农意识。要推动大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因此需要:一是加快建设"美丽大岚"。科学编制村庄发展规划,突出山村田园风光特色,推进生态保护、村庄改造、景区开发的和谐统一,精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大岚风景线",保持"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江南山区优美环境。推行生态墓葬,保  相似文献   

13.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推进产业升级创新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在分析科技服务业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从科技创新链和科技支撑要素综合维度研究了科技服务业细分业态之间的互动机理;从社会分工、价值链升级、产业融合三个维度研究了科技服务业和重点产业间的耦合机理;从政府行为、金融环境、行业技术进步、基础建设、公众意识等方面研究了宏观外部环境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支撑机理。可为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环境问题和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推动其健康产业进行科技创新。而且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优劣不仅关乎全民福祉,而且能够有效进养老产业技术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文章基于技术进步的角度提出河北省健康产业科技创新路径,主要包括集中打造优先主导产业,重点打造新的健康科技增长点,全面建设产业发展支撑平台,构建系统发展规划与体系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周建军 《发展》2014,(2):29-30
正近年来,张掖市委、市政府确定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以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为主攻方向,立足区域战略定位,突出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三项重点,着眼"生态文明大市、现代农业大市、通道经济特色市、民族团结进步市"四市目标,加快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的战略部署。实施这个战略部署,增强宜居宜游的持久动力,必须推进传统工业向生态工业转变,促进全市工业经济提质提速、转型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软件科技和软件产业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点。最近几年,围绕国家重大应用需求,科技部在86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中,安排了一大批软件创新项目,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和重大关键技术,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引领。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实施江苏省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支撑,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产学研合作、集聚创新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总结分析了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设实践,并提出下一步平台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及四川省“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是国家及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新的历史时期,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是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首先界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其次分析了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支撑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构建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科技创新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目前,江苏乡村振兴整体成效显现,但苏北地区还处于要素驱动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通过调研分析,梳理总结科技创新支撑苏北乡村振兴的基本成效,从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内驱力等多角度剖析科技创新支撑苏北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苏北乡村振兴力度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杨振军 《发展》2012,(7):22-23
近年来,定西市安定区城市建设管理坚持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构建以陇上宜居、宜游、宜投、宜会、宜商的“五宜”新型生态城市为目标,依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建设与管理并重、新城区建设与旧城区改造提升并重、功能完善与产业支撑并重,科学统筹加快“建设首善之区”进程,广大民众得到更多实惠、幸福感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