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边是行业领军企业,一边是职业打假人,两边都是被告。 王海诉蓝月亮产品添加“致癌物”,蓝月亮反诉王海“侵犯名誉权”——这台双方互诉的跷跷板,  相似文献   

2.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刚刚过去的2000年有件值得高兴的事:王海要在楼市打假了。可以说,消费者对此高兴的程度有多强烈,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对此的惊惧。疑虑和警惕就有多强烈。这不。王海想在北京买套房子。房地产商却不卖给他,因为他戴着墨镜的“品牌标识”太显眼,让开发商认出来了!  相似文献   

3.
前几年,王海打假得到了社会上普遍的称赞。王海被作为打假英雄,他还成立了经营性的打假公司。受王海影响,社会上又出现了一些王海式打假专业户。在各国市场经济发展中,都出现过假冒产品横行的时期,但以打假为业务活动者几乎没有。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出现有其深刻的背景,从中得出的教训对我们完善市场经济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郑建辉 《新财经》2001,(3):15-15
王海算什么?1997年12月王海送我他的新作《王海自述:我是“刁民”》,封面上的他自信地笑着。去年3·15前,王海又送我他的新作《当头棒喝》。显然,饱受盗版之痛的王海少了些自信多了些无奈:该书封底标新立异,贴上了1975年的“吉林省壹市两地方粮票”作为防伪标识,还特别注明:“认明防伪”。王海算什么?算“刁民”你“刁”不过造假者,算“打假英雄”英雄也得防伪!  相似文献   

5.
一段时间以来,“王海现象”已被新闻舆论炒得火热。对“王海现象”诋毁者有之,赞誉者有之,用巨款悬赏王海首级者有之,为王海购买百万元人身保险者有之,最后,还是支持、肯定的占了压倒优势.如今,“王海现象”已成为消费者打假的代名词。 “王海现象”之所以这样令人瞩目,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王海现象”是假货泛滥之使然 “王海现象”是在“假货官司”中打出名的,然而,恰恰是假货的泛滥成灾,逼出了“王海现象”。 近年来,假货泛滥,防不胜防,已成为国人最头痛的一件事。无论是国货,还是洋货,无论是老字号、新品牌……简直到了无假不商的地步。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造假专业户、专业村,出现了造假贩假“一条龙”,假货泛滥,大有淹没真货之势。正如一幅漫画上画的,八十年代,人们买到假货时会大呼上当:“我买了假货!”到了九十年代,人们买到真货时才会大呼高兴:“我买到了真货!”  相似文献   

6.
信用的经济价值应该是很高的 谈到信用这个问题,在我看来,首先舆论要做好事,不能一边倒。如果一讲“打假”,就到处“打假”,天天“打假”,报纸“打假”,电视“打假”……结果,很容易形成社会压力,把社会气氛弄得太紧张,好像真的已经是“除了自己是真的,连爷娘都不能相信”了。 有人说,五、六十年代包括七十年代,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呢?我想,这和社  相似文献   

7.
姜末  王华图 《东北之窗》2011,(2):102-102
王健林真的要回到足球圈?就像1997年“王健林真的要退出足球圈”一样受人关注。 在写这篇东西之前,我给万达新闻发言人石雪清打电话求证。石头(圈里一直这样称呼石雪清)问我消息来源,我说现在是网络世界,地球人都知道了。石头说这几天没上网。我不信,地球人都在关注,当事人能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8.
“好好的耕地。为什么种树?” 王海这几天比较郁闷,因为村干部天天催促自己把刚砍掉的杨树再种上,“这不摆明了欺负人嘛。我好好的庄稼地为什么让我种这破树?”  相似文献   

9.
曹秀玲 《魅力中国》2010,(3):178-178
一天,读六年级的儿子回家后,急冲冲地对我说:“妈妈,快点,我要在你那儿背书!我们老师说的}”我高兴极了,赶快接过书,生怕耽误了这大好时光。因为我平时主动陪他读点课外书,他就满肚子不高兴,今天竞对背书这样积极。“背啥?”“背中心思想。”“啊一一,中心思想?没搞错吧?!”“没有!快点呢,我背呀!老师说的。”为了不打消他背书的积极性,还有师命难违呀,我只好装模作样的看他背下去……  相似文献   

10.
曹秀玲 《魅力中国》2010,(7):178-178
一天,读六年级的儿子回家后,急冲冲地对我说:“妈妈,快点,我要在你那儿背书!我们老师说的}”我高兴极了,赶快接过书,生怕耽误了这大好时光。因为我平时主动陪他读点课外书,他就满肚子不高兴,今天竞对背书这样积极。“背啥?”“背中心思想。”“啊一一,中心思想?没搞错吧?!”“没有!快点呢,我背呀!老师说的。”为了不打消他背书的积极性,还有师命难违呀,我只好装模作样的看他背下去……  相似文献   

11.
俏皮话里有一句“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倘若“假冒伪劣”商品走上市场,光喊“打”是仅仅不够的。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说‘有假”也能成为一种职业,已是令人咋舌,那么要是“打”出个“状元”来.就更令人惊叹不已了。宇宙无穷无尽,世界无奇不有,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真就有假,这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果真涌现出了职业打假,而“打假状元”乃是程氏百崭者。名字不过是一个人的符号而已,然而程氏者,何以名曰“百家”?个中必有“典故”,细听程氏道来,却原来是他自去年6月14日起H山扛起…  相似文献   

12.
一周公司     
《中国经济快讯》2011,(26):15-15
蓝月亮陷荧光增白剂危机 6月25日,有“中国打假第一人”之称的王海在其微博中指责蓝月亮洗衣液中含有致癌物质荧光增白剂。对此,蓝月亮公司不仅没有在遭到质疑时否认,反而直接承认添加了这样的致癌物质,并声称无害。类似事件屡屡发生,关键在于洗衣液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都是洗衣液厂家自己起草的。蓝月亮今年想要实现销售翻番,此次的荧光增白剂事件显然将使得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一周人物榜     
《中国经济周刊》2010,(34):28-28
“我一出生就在上海,但我的父母亲其实在我出生前进上海,我都变成了上海原住民。凭什么现在的农民工进了城,二十年以后,他们的小孩感觉自己是个农村人?如果历史到了这里不能够连接的话,那我们这一代人是可悲的,是没有远见,没有道德感的。”——重庆市长黄奇帆谈户籍改革。  相似文献   

14.
一周人物榜     
《中国经济快讯》2010,(34):28-28
“我一出生就在上海,但我的父母亲其实在我出生前进上海,我都变成了上海原住民。凭什么现在的农民工进了城,二十年以后,他们的小孩感觉自己是个农村人?如果历史到了这里不能够连接的话,那我们这一代人是可悲的,是没有远见,没有道德感的。”——重庆市长黄奇帆谈户籍改革。  相似文献   

15.
康佳如意梦     
“如意”电视为何失去昔日风光?“康佳”登陆“如意”,伤心的是谁?紧张的是谁?高兴的是谁?“陕康模式”会告诉我们什么?请看—— 1995年。当“如意”电视陷入困境之时。古都咸阳出现了“康佳”人的身影。 于是,“陕康模式”诞生了。 5年过去了,康佳的“如意”梦做得有滋有味,让业内同行羡慕不已。可是。走进“陕康”。无论是过去的“如意”人。还是现在的“康佳”人。都会告诉你,康佳在“如意”的创业之路虽然是成功的,但每一步都不轻松! “如意”电视遇到不如意的市场 80年代,“如意”电视就像陕西其他许多品牌一样,…  相似文献   

16.
《海外经济评论》2005,(49):8-10
【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11月23日】钟情于不战而屈人之兵 有一次在北京,我问一个起了英文名字并有着绅士派头的中国人霍华德:“为什么全世界都害怕中国?”作为新一代中国人的代表,霍华德的反驳老实而坦诚:“唉,哪里有啊。最近两年你们根本不用害怕。我们自己的问题还忙不过来呢!”“两年?”我大声追问,“然后呢?”“不是,”他有些不好意思,“大概,怎么也得几年。中国现在处于上升阶段,但还远远没有真正强大。”“然后呢?”“然后,”霍华德笑着说,“像历史那样,需要和平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一边是行业领军企业,一边是职业打假人,两边都是被告。王海诉蓝月亮产品添加"致癌物",蓝月亮反诉王海"侵犯名誉权"——这台双方互诉的跷跷板,起伏尚未开始就已吱嘎作响:争论从一种化学添加剂安全与否开始,似乎一抬腿就跨过科学层面,迅速进入伦理道德的角力场——打假背后有无利益推手?面对王海将产品添加中的"荧光增白剂"指为"强致癌物质"的指责与起诉,担忧市场反应的蓝月亮公司疑心重重:"他是真的要打假还是有其他目的?"王海回应:起诉"光明磊落",纯属"公益诉讼"。当然,对消费者来说,这种"好人坏人"的推测毫无意义,真正重要的是:洗涤剂还安全吗?蓝月亮连声喊冤:王海言论"不实",属"恶意诉讼"。随后,一场荧光增白剂专家媒体见面会召开,专家意见是:洗衣液、洗衣粉中,按标准添加荧光增白剂的产品是安全的。那么,在这场口水纷飞的对诉中,消费者该相信谁?  相似文献   

18.
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一旦退出了房地产市场。是否就能改变工薪阶层买不起住房的现状呢?2009年之前,“地王”现象是否就存在?没有央企就没有“地王”?如何从根本上铲除“虚高房价”生存的土壤?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职业打假人适用惩罚性赔偿同案异判和类案异判的具体司法实践情况,对存在于其中的争议问题进行对比探索,并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司法判例中的举证责任分析和规制困境分析提出明确“消费者”含义、定位职业打假人身份、确立职业打假人适用范围及赔偿标准等相应的解决建议及对策,以期对规制和完善职业打假人适用惩罚性赔偿条款提供有益见解。  相似文献   

20.
西米 《中国西部》2012,(21):110-116
近些年,身心健康状况欠佳、职业倦怠成了一些教师的生存,状态。使得“教师”这一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人变得似乎不那么健康阳光了。有人认为这是“教师”的耻辱,也有人认为这是世人对“教师”的苛求。而“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使教师们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面对“职业倦长寿怠”这一现象。教师的新坐标在哪里?该怎样去超越自我,时刻把自己的精神指车十拨向健康阳光的刻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