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3年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3年中美双边贸易持续增长的同时,双边贸易摩擦一度出现升级趋势,彩电及家具反倾销、纺织品设限、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管制、人民币汇率等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与东盟六国18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月度面板数据作为分析基础,通过分析汇率与产业内贸易的传导关系、中国与东盟六国产业内贸易特点,并且建立产业内贸易指数与汇率的VAk模型.对我国的汇率对产业内贸易的冲击作用和动态关系做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一是无论是短期或长期.汇率升值对绝大多数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不利的,但在短期内它有助于提升大多数工业制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长期内对工业制品的产业内贸易冲击效应是分化的。二是汇率升值后长期内对不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是一样的。三是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对汇率冲击的反应相当微弱.工业制品反应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的中美贸易摩擦对中美两国贸易乃至全球经贸格局都产生着巨大影响,探讨其对中国与其他主要伙伴国的贸易影响,对双循环背景下中国扩大国际经贸合作而言意义重大。本文基于拓展贸易引力模型和2018年第一季度以来的贸易数据,研究中国与其他主要伙伴之间的贸易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在当期进出口回归模型中,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与其他主要伙伴之间的贸易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2)在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的进出口回归模型中,中美贸易额同中国与其他主要伙伴之间的贸易额呈现反向变化关系;(3)中国GDP、主要贸易伙伴GDP和汇率均同时对中国与其他主要伙伴之间的贸易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便中国可以更好地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和扩大国际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4.
中美贸易摩擦由来已久,于今尤烈,单是入世后影响较大的即有四起。美国在对华实施贸易制裁中其贸易救济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的贸易救济制度非常完善和具有典型意义,从对它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影响力,并从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5.
由于中美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两国之间存在着巨额贸易逆差,由此引发了频繁的贸易摩擦。本文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得出中美贸易逆差将长期存在并逐渐扩大的结论。而中美双方对于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均各执一词,本文在对双方就中美贸易摩擦所持观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建议双方都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化异求同,共谋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引力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引力模型并引入适当的虚拟变量CAFTA、EHP对中国同东盟各国间的双边贸易量进行了定量估计和考察,结果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成员国间双边贸易扩大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新政治经济学及其区域一体化理论来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具有如下特征:经济基础的脆弱性,非经济因素的敏感性,国家主义作用的两重性,霸权缺位与高制度变迁成本,相互依存与合作博弈愿望等。因此,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型体制的积极作用,实施产业协作,发展产业内贸易;政府的决策要超越利益集团的要求,综合考虑经济、政治和国家战略目标,同时,从降低制度变迁成本的目的出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以分步骤、分层次发展,并努力扩大经贸合作的规模与层次。  相似文献   

8.
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世界各国经济往来也越来越密切.但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国利益的不一致,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不可避免且随着经济交往的日益密切愈演愈烈.自加入WTO以来,我国与他国的贸易摩擦频繁发生.贸易摩擦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阐述了我国所面临的贸易摩擦的特点及影响,深刻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钢铁工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各个国家都试图保护本国的钢铁产业。以维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自2006年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出口国,转瞬使中国从钢铁净进口国成为钢铁净出口国。这一历史性转变使中国与国际间的钢铁贸易摩擦加剧。区分中关钢铁贸易摩擦的原因以及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能够为钢铁企业应对来自世界各国的钢铁贸易摩擦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美贸易摩擦对企业退出国际贸易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国际多元化理论,利用调研收集的东部三个省份618家企业对外出口数据生成的面板数据库,通过生存分析、PSM-DID等实证模型,对贸易摩擦所引发的中国企业国际贸易退出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贸易摩擦会对企业国际贸易市场退出行为产生切实的影响,但企业互联网销售占比、销售国别多样性和产品多样性等因素会削弱这种影响。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应采取国际多元化战略以减少贸易摩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自身生存能力;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降低企业国际贸易成本,同时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多元化战略,减少企业退出国际贸易市场行为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从2010年1月1日开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全面建成,这意味着我国将全面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按照《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规定,双方应逐步取消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与非减税壁垒,逐步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根据我国与东盟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东盟自由区的建立与施行,将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货币周边化效应、地缘经济效应、产业提升效应、壁垒缓冲效应,然而我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在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水平的趋同,将成为阻碍相互之间深层次合作的主要因素,为此,我国必须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大力提高我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合作的水平和层次。  相似文献   

12.
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贸易摩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主要贸易伙伴特别是发达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摩擦日益加剧,中国成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调查和诉讼最多的国家。贸易摩擦的表象因素是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顺差较大而且呈加速扩大之势,其深层因素则是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国家间利益博弈,中国在贸易摩擦中的被动态势反映了发达国家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将给双方的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与此同时,在这样一个由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增速很快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给双方乃至世界的环境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直接最突出的经济效应是贸易的创造效应与投资的增长效应,贸易的规模环境效应首先表现为环境的负效应,而环境的正效应比较间接迟缓.贸易的结构效应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投资的结构效应以环境的负效应为主.贸易与投资的技术效应会在双方的环保合作力度加强的条件下逐步倾向于环境的正效应.中国与东盟之间要加强环境问题的双边与多边协作,不断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WTO机制问题重重、亟待改革的情况下,美国提出了有关WTO的改革措施,其中许多措施很大程度上矛头指向中国。本文以中美贸易摩擦为背景,分析美国对WTO改革的态度,从中美经贸关系演变、美国推动WTO改革的原因、美国对WTO改革的建议以及中国的对策四个方面出发,分析在当前形势下美国对WTO改革意欲何为,以及当今世界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应当如何应对美国对中国的霸权主义和承担自身的国际义务促成WTO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以1995~2007年外国对华反倾销案件为样本,就反倾销对中国出口行业的损害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统计发现受国外反倾销影响的出口行业主要有贱金属及其制品、塑料橡胶、杂项制品、化学工业、机电设备和纺织品等。实证分析表明化学工业、纺织品、贱金属及其制品、机电设备行业存在贸易破坏效应,对华实施反倾销措施后,在化学工业、塑料橡胶、纺织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和未分类产品中存在正向的贸易转移效应,杂项制品中存在逆向的贸易转移效应;而否定结案中,杂项制品中存在正向贸易转移效应,塑料橡胶、纺织品中存在逆向的贸易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16.
17.
从如何化解中美贸易摩擦的角度考虑如何保持外贸平稳发展的现实问题,采用离散计数模型对1990-2010年影响美国对华反倾销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美国GDP增长率、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中美产业内贸易程度是影响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而美元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则不是影响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并据此从贸易模式转型的角度提出了解决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相应对策,有利于我国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分析与正确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贸易不平衡导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不平衡和美国的出口管制制度、美国偏低的储蓄率、中关两国不同的产业结构、中国大量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双方不一致的统计标准等有关。中国可以通过政策鼓励美国进口、完善公平贸易政策、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等方式来正确处理中关贸易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针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现状,采用显性比较优势分析中国农产品的优势,以及CAFTA的建立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就如何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