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高效的金融支农效率是乡村振兴战略极为重要的支持要素。但我国农村金融配置 资源的整体效率低下,且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从时空角度对金融支农效率的区域相关 性和异质性进行分析对于促进地区金融平衡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 此,首先对全国28个省(区、市)2007-2016年的金融支农效率进行测算,然后利用空间面板 模型对各省(市)的金融支农效率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融支农效率在 区域间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即本地区金融支农效率会对相邻地区支农效率产生“溢出 效应”。其中金融发展规模、财政支农比重、城乡收入差距和金融支农潜力对支农效率影响显 著,据此提出加快农地市场资本化进程、加强空间集聚区域金融合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4.
论文基于县域视角,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河北省62个贫困县农业保险扶贫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整体上扶贫效率良好,规模效率较高。依据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将62个贫困县农业保险扶贫效率分为四种类型,扶贫效率呈现区域差异性。进一步分析表明,地区GDP、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年末乡村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比重三个指标对扶贫效率产生正向作用。因此,建议改善贫困县外部经济环境,并依据不同贫困县实际条件制定差异化农业保险扶贫策略。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利用2015年数据通过SBM-TOBIT-SBM三阶段DEA对我国31个省(区、市)农 险财政补贴效率进行评估,并运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的影响因素,结 果表明: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总体不高,地区差异明显;模型调整前后效率值波动较 大,外部环境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影响突出,并且农民受教育程度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具 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则是负向影响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但农民经营性收 入占比、农业生产受灾率及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比对农险财政补贴效率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8.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粮食安全战略背景下,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赋能我国“三农”产业结构升级,亟待加快构建农业收入保险制度体系,以实现农业强国目标。本文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创新发展我国农业收入保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分析了我国农业收入保险试点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足,并借鉴美国、日本两国农业收入保险的制度安排和经营管理经验,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创新发展中国农业收入保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农村社会安全"蓄水池",乡村在整体经济结构当中扮演着"托底"的角色。为顺利实现现代化提供支撑,现阶段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充分发挥其"保底"职能。本文首先以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为主线,从乡村振兴的五大任务出发,运用代数推导方法实证分析了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研究认为,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农业保险能够有效发挥种粮激励效应、乡村生态环境改善效应、精准扶贫效应。同时,从全国层面农险发展概况出发,深入分析了目前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建议持续提升现有农险保障水平,增强融资支持能力;完善政策性农险的财政支持体系;改革现有农险创新激励体制;推动农险供给侧改革;全面强化农险监管等。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效评价广西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效率和探索两者协同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2010—2021年广西14市财政金融支农与农业发展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对广西财政金融协同支农赋能乡村振兴进行效率评价。研究发现,广西协同支农综合效率均值区间远大于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均值区间,优于单一支农效率,且大部分市区未达DEA有效。此外,Tobit模型回归结果发现财政支农投入力度、金融支农投入力度、金融规模发展效率、农业绿色生产状况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广西协同支农效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则会对协同支农效率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基于上述结论,广西协同支农赋能乡村振兴应加大财政和金融支农投入力度,实施“政府+金融扶贫+现代农业”计划,探索实施县域支农经济带动战略,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本文选取2012年至2021年吉林省辖内9个地市数据,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吉林省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现状,其次运用DEA模型研究吉林省9个地市乡村振兴金融支持效率,为吉林省提高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效率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济宁市为样本,分别采用超效率DEA和Tobit模型对2011—2017年农村涉农贷款投放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尽管近年来涉农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效率并未随之提升;存贷比、产业结构对涉农贷款效率有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为负,且金融体系改善对涉农贷款效率提升并未发挥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持,农业保险作为金融支农重要工具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四川省农业保险发展为研究案例,结合全国农业保险发展概况,点面结合深入分析了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现状与问题,从乡村振兴依靠主体--老人农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风险的异质性需求角度出发,论述了农险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本文认为,现阶段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还存在顶层设计不合理、供需错配、目标定位不清导致中长期规划滞后、创新激励不足等结构性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从中央、省级政府以及保险公司三方出发,采取农险供给侧改革、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农险宣传,提升农户保险意识、探索互助农险合作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高新技术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相互保险组织经营农业保险具有降低道德风险、降低逆选择、赔付率较低、经营费用较低、有助于实现防灾减灾和经营目标更契合农业保险的政策目标等优势,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组织基础、面临较大风险、缺乏专业化人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农业相互保险在我国发展得非常艰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有较大发展空间,这可能会为农业相互保险的发展提供组织基础和诸多机遇。基于此,论文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快农业相互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基础是农业产业,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产业风险的冲击,必须有农业保险的保驾护航。首先,本文分析了农业保险无法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其次,总结了制约农业保险展开的因素;经过对美国农业保险政策的分析,提出了顺应我国现状的农业保险发展对策;最后,文章总结了我国农业保险开展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相应的有效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胡艳 《金融纵横》2022,(9):95-100
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管理工具,在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梳理了农业保险支持乡村振兴的举措,总结了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从设立农村保险金融服务综合网点、关注乡村低收入群体风险保障需求和创新试点农业保险互助交流平台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分析研究山东省目前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意见与建议,旨在为促进山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农业保险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发挥保险机制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保险业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使命之一。本文立足河北省实际情况,分析河北省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及所产生的相关保险需求和保险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成效,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河北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应充分发挥机制优势,发展农业保险业务,为其提供全面风险保障与服务。  相似文献   

19.
农村信贷、农业保险扶贫效率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基于2017年全国有农村贫困人口的24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农村信贷、农业保险、"农村信贷+农业保险"三种金融扶贫模式的扶贫效率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素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扶贫效率有正向影响,"农林水支出"的作用相反。剔除环境干扰后,三种模式的扶贫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区域间差异缩小。此外,"农村信贷"模式下西部地区扶贫效率高,"农业保险"模式下东部地区扶贫效率高,"农村信贷+农业保险"模式下中部地区扶贫效率高。因此,各地区应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创新金融扶贫模式,赋能脱贫攻坚。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Goble 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对我国2010~2020年30个省份农村金融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农村“金融效率(静态)一全要素生产率(动态)”矩阵,分析我国各省份农村金融发展的优势和不足。研究发现:(1)我国农村金融效率总体水平相对较高,东部地区农村金融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2)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显示,技术进步是农村金融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贡献不足;(3)东北地区农村金融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