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诗·丰年》中的稌是改字,它的前身应是黎字。困为,稌在甲骨文中是靠黎字得稻义的。黎在甲骨文中从禾来声加水会意,是商族创造的稻名专用字。但因世人不知商代稻名用来声,故尔一直不识黎字,因此也不可能将黎从黍中分离出来。又因为卜辞中黎字变体甚多,所以曾有“稷粟黍麦”种种解释,而就卜辞本身提供的证据,只能认为是一字之异,统统是指稻禾的黎字。  相似文献   

2.
有关甲骨文引用材料的两则辨误沈志忠(一)郭旭东先生的《甲骨文“稻”字及商代的稻作》(《中国农史》1996年第2期)一文对歧义颇多的“稻”字从甲骨文材料、文献记载等方面,结合殷代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情况,将甲骨文旧释为“黍”字的“”字释为“稻”字。文...  相似文献   

3.
关于甲骨文中商代农作物种类名称的考释,甲骨学界历来众说纷法,争执不一,尤其是对于“稷”字的考释,更是歧见叠出,莫衷一是。本文将甲骨文中有关“稷”字的材料重新作一爬梳整理,认为甲骨文“稷”字作等形,是紧紧抓住了稷穗攒聚下垂的特征,从而对过去学者多释为“”、“黍”等字的几种“稷”字异体作了辨正研究。  相似文献   

4.
徐云峰 《中国农史》1992,(1):5-7,19
甲骨文“ ”,曾被隶定为“稻”字,音读亦如之,但持异议者仍有人在。字未论定,这就妨碍与此字关联数十条卜辞之利用。古人选此字本意为何?商末纣王“征人方”途中用此为地名可以窥知。此字地名乃商代林( )方,西周徐国之旧地,春秋时为句吴占领并以本族语译称“伊缓”,《谷梁传》作者又汉译曰“善稻”,泰时始名“盯眙”。从而确证骨文为稻称,字当隶作“ ”,音读如吕。盖因此篆下部 脊骨象形,本曰吕。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中有两个字,一是从米从覃的“■”,一是从禾从水的“■”。先前唐兰等文字学家以为从米从覃的“■”是“稻”;晚近则有不少学者提出从水从禾的“■”是“稻”。苏成爱从商代先民主粮,饮醴风尚,后世用语习惯,并结合文字的用例、音韵、字形,酒器器形、作物农时等方面加以论证,得出常与“■”对贞的“■”是“糯”的结论。本文对苏文证据一一加以检讨,认为这些证据大多较难成立,甲骨文中“糯”字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字“■”(N),用来表示当时某一常见粮食作物名称。长期以来,对该字的考释,一直没有定论。从新见考古资料和古文献的记载来看,商代先民的首要主粮是稻米,以醴酒为代表的用糯(稬)米酿造的酒已经成为殷人居于首要地位的酒;从后商时代作为“酒稻”的“糯”常与作为普通稻的“稻”并举的现象可推知,商代也应多有“稻”“糯”并举之例;多方面的证据表明,甲骨文中与N对贞的文字确实是“稻”;再结合文字的用例、音韵、字形以及酿酒器的器形、作物的农时等,便可得出结论,常与“稻”对贞的甲骨文字N是“糯”,这种作物是能够生产出在古代技术条件下适宜酿造醴酒等糯米酒的特殊稻米。  相似文献   

7.
河泊所遗址位于滇池东南岸,是一处重要的石寨山文化聚落遗址。2014年,考古人员对此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和浮选工作。浮选发现了小麦、稻、粟、黍、大豆等炭化谷物和大量的稻基盘,以及丰富的杂草种子。在炭化谷物中,稻、小麦和粟的数量百分比和出土概率较高,应当是主要的农作物种类。黍、大豆和赤豆的数量百分比及出土概率较低,是辅助性的农作物种类。基于农作物加工废弃物及杂草种子的分析,我们认为河泊所遗址的稻为本地种植。此外,结合光坟头和学山遗址发现的植物遗存来看,石寨山文化时期滇池地区已开始了小麦、稻、粟、黍、大豆及大麦等多种农作物的种植,云南地区主要的作物结构在此时期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8.
2014年秋季对丁公遗址的发掘过程中,系统采集了植物考古研究样品。文章报道龙山文化时期灰坑、地层等遗迹单位浮选到的炭化种子果实情况。植物组合包括农作物和非农作物,农作物包括粟、黍、稻、小麦和大豆,其中以粟、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为主,稻作农业占有相当比重,小麦比较少。非农作物类植物遗存数量比较多,包括农田杂草和野生植物。炭化植物遗存为了解丁公遗址龙山时期聚落的植物利用、生计模式、农业生产和环境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安徽省庐江县柯坦镇城池村巴电稻虾种养专业合作社积极推广“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即在同一片稻田里既种稻又养虾,稻虾共生、稻虾互补,从单一的种植向种养一体化转变,做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稻田的水面供龙虾生长,龙虾的排泄物可为水稻提供天然有机肥,水稻与小龙虾“互为供给”,形成水稻护虾、虾吃虫草、虾粪肥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稻鸭共生生态模式(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稻鸭共生”模式的内涵 可概括为“以水田为基础、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绿色稻鸭产品为目标的复合生态系统”。采用“稻鸭共生”模式,在秧苗返青后,将雏鸭放入稻田,让鸭子白天和夜晚一直生活在稻田里,可以产生互作效用。  相似文献   

11.
古之粱秫即今之高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最早的文献记载中,就有高粱。其时,这个作物和黍、稷、粟、麦、稻……等其它作物一样,都是以单字或单名出现的。高粱单名粱,具有粘性的叫秫。其后,随着时代地区的不同,各种作物品种的增多,需要在单字或单名之上冠以一个形容词,以示区别,才出现了许多复字双名。以粱、秫言,先有青粱、黄粱,蜀黍、薥秫、稻黍等名,再由于方言,语音上的不同,又分别叫作(或被写作)秫黍、(黍舀)黍、秫秫、黍秫、陶秫、秫谷、秫子、秫稷、红秫、茭子、红茭草、芦穄、芦粟……等等。这些,都出现于公元三世纪以后的文献,主要是明、清两代我国北方诸省,如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等省、县的地方志书里。至于高粱这一名  相似文献   

12.
刘兴林 《中国农史》1994,13(4):54-62
过去在商代畜牧业的研究中,人们往往注重于甲骨卜辞中家畜文字的数量和祭祀用牲的情况,而将商代畜牧无限制地拔高,使它繁荣到甚至超过农业的程度。但是,卜辞专为畜牧贞卜的事项并不多见,商代的畜牧业也并未使畜产品在人民饮食生活中有所体现,它仍然局限于统治阶层有条件受惠的水平上,这与其服务于祭祀、战争的性质大有关系。祭祀与战争对牲畜的需求虽可以刺激畜牧的发展,但这种刺激力毕竟有限,有时也难免产生反作用。以前的所谓蕃盛之辞,均不过是着眼于殷王室对牲畜的集中消费上的结论,这种以点带面的推论并不能反映商代社会的真实情况,它同时忽视了商代是农业社会这一基本事实。  相似文献   

13.
甲骨文中有"二月父■"一语,以往"■"字不识,影响了对该刻辞的理解。其实,"父■"即"斧枲",有以斧收割雄麻之义。大麻是商代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与收割粟、麦、稻等农作物所使用的镰刀等工具不同,收割大麻需用斧。殷历"二月"即夏历六月,此时收割雄麻合于传统农时。通过对"二月斧枲"一语的考释,使我们得以了解殷商时期大麻栽培技术、农时和月令等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尚村遗址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是豫北一处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2018年在尚村遗址的发掘过程中,我们采用针对性采样法在遗址发掘区采集土样11份,并进行了浮选。浮选获得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黍和大麦三种农作物,以及其他6种杂草类和一些果壳类等非农作物植物遗存。浮选结果显示,粟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最高,黍次之,未见水稻、大豆,说明以尚村遗址为代表的豫北地区龙山时期的农业结构应该是以粟黍为主的北方旱作农业。此外,尚村遗址发现葡萄和一些碎果壳,说明当时人类还从事植物采集活动,这可能是一种辅助类农业生产活动。通过与中原地区其他遗址浮选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时期豫北地区以种植粟和黍两种旱地作物为主,豫西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豫中地区为稻旱混作的特点。本次植物遗存的研究为探讨豫北地区农业结构特点提供了新的思考,加强了我们对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时期农业生产的区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5.
“五谷”之说我国的粮食,古代有“五谷”之说。“五谷”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微子》,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是记叙一位肩负耕田农具的老者回答孔丘*孔子*弟子子路的问话时所说的/五谷一究竟是指那五种粮食呢?历史上的说法并不?致?一种说法是指蚕、稷、寂、麦、稻,见于古书*周礼.职方氏*.?另一种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豆,见于古书*淮南子\古人把大麻子当食物*所以麻归并于粮食类?战国时代的名著言口氏春秋》里的《审时*篇,提到栽种禾、黍、稻、麻、寂、麦八八种粮食。后来麻…  相似文献   

16.
稻萍鱼综合高产技术该技术是在稻田中“垄面种稻、水面养萍、水中养鱼”的立体农业生态结构。水稻为主体,红萍为纽带、鱼类参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形成“鱼吃萍、萍肥鱼、稻增产”的良性循环。实施此技术,双季稻田亩产稻谷700~800公斤,鲜萍2000公斤,鲜鱼2...  相似文献   

17.
稻本是我国原产,在云南、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还有稻的野生科。我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从3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稻谷、稻壳、稻草、米粒等实物表明;我国在长江以前的广大地区,远在六、七千年以前,就已发展到普遍种植水稻的阶段,而且在书比关问效地及也令种密的痕迹.先民们在祖国的沃土上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稻作文化。本文报从阅读稻史来阐述稻的历史地位,稻的历史作用和发展稻的历史意义,以说明粮食经济的重要性。猪为谷首“稻”在谷物城技合作物)中的位置,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雕在“五谷”之外厢列“五谷”之中牌…  相似文献   

18.
松嫩平原稻区防止次生盐渍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嫩平原种稻区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技术研究表明,合理灌溉,加强排水,增施有机肥,调控水盐平衡和肥盐平衡,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旱改水稻稻治涝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技术的研究,明确了井灌,渠灌,井渠结合灌溉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鱼文化之最     
鱼文化之最最早的养鱼国家据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中载:“在圃渔,十一月,……”,可见商代晚期便开始池塘养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举世公认,我国是世界上淡水养鱼最早的国家。最早的养鱼专著2400百多年前,我国春秋末年的范蠡,就在江苏...  相似文献   

20.
一 大豆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是营养丰富的食品,也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出口物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大豆的国家,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开始栽培大豆了。孟子说:“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中的稻、黍、稷、麦、菽,其中菽就是大豆。诗经(公元前1027—481年)中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说明大豆在当时已被广大群众食用。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栽培、利用大豆的经验,并对世界大豆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