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扩大和加速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是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导向。大陆和台湾虽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都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挑战;从各自的资源、技术和人才的现状来看,两岸在绿色产业对接合作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首先介绍两岸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两岸该领域合作的互补性,提出了限制合作的因素,并针对合作互补性及限制因素提出两岸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产业     
<正>昆山加大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记者近日在江苏省昆山市采访发现,该市去年以来,放大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优势,引进台湾先进的冷链物流管理技术,不断拓宽昆台产业合作之路。台湾专家赴昆山指导企业发展冷链物流产业,是昆山成为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后带来的变化。2014年8月,昆山获批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由此,冷链物流成为该市首个获批开展两岸经济合作试点的产业。  相似文献   

3.
两岸产业转移是两岸经济关系的重要特征。现阶段两岸产业转移的层次不断提高、动因发生变化、效应明显提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两岸经济合作中以产业转移为重要特征的态势还将进一步维系,只是产业转移的层次将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两岸经济合作的阶段性变迁是国际范围内各种因素变迁在两岸经济关系中的折射。从发展的角度看,影响和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的软因素及其影响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市场化促动两岸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确立了两岸共同的价格机制,奠定了两岸经济合作的体制基础;经济全球化促使两岸经济在国际化进程中走向合作;经济区域化促使两岸加强在本区域的经济合作;民族化为两岸经济合作提供精神支持与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5.
<正>《海峡科技与产业》杂志创刊于1988年,当时海峡两岸刚刚打破40年长期敌对的隔离状态。从那时起,我刊一直秉承"推动两岸科技交流,促进产业合作,为两岸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及时报道两岸科技与产业交流与互动的信息,刊登海峡两岸各界专家学者有关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深入分析文章,为各地方政府对台工作的部门和相关人员提供经济与产业界重要人物和企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台商在大陆经营方面的最新动态信息。  相似文献   

6.
《海峡科技与产业》2011,(4):65-F0003
<正>《海峡科技与产业》杂志创刊于1988年,当时海峡两岸刚刚打破40年长期敌对的隔离状态。从那时起,我刊一直秉承"推动两岸科技交流,促进产业合作,为两岸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及时报道两岸科技与产业交流与互动的信息,刊登海峡两岸各界专家学者有关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深入分析文章,为各地方政府对台工作的部门和相关人员提供经济与产业界重要人物和企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台商在大陆经营方面的最新动态信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两岸在WTO内的成员关系、世界和地区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两岸进行经贸合作的可能三个方面,分析加入WTO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并得出以下结论:WTO后的两岸经贸关系进入到一个以竞争和合作为内容的新时期。抓住机遇,共同发展,形成最佳的利益连接点,是当前两岸最迫切的问题。但在两岸仍然存在政治和意识形态分歧的现实条件下,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仅靠大陆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8.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东亚地区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的主要经济体也对本国或地区内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海峡两岸产业转移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另一方面,海峡两岸ECFA的签署和两岸政策的制定都为两岸产业合作发展带来了新契机。这些都为近年来海峡两岸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发展背景,海峡两岸产业转移在此基础上也出现一些新动向。  相似文献   

9.
自1992年起,在有关各方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持续快速发展,为全面扩大和深化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做出积极贡献。当前,随着两岸产业经济发展对科技依赖日趋加深,双方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逐步向高科技领域、高技术项目以及合作创新中延伸和发展,在打造两岸整体的科技综合竞争力,占据国际科技领域前沿,  相似文献   

10.
<正>《海峡科技与产业》杂志自创办至今,已经跋涉了20余年。这本杂志见证了两岸关系从紧张到缓和、从陌生到熟悉、从互不理睬到来往密切、从长期敌对到深化合作的全部历程。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双方搁置分歧,坚持互谅互让,使得两岸出现了平等对话、互利互惠、合作发展的良好局面。不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合作发展经济和新兴产业方面相互信任,彼此照应,共蒙其利,两岸科技交流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合作逐步提高,双方科技部门高层还多次互访,双方也更愿意以开放的态度,更务实地推动进一步合作。  相似文献   

11.
世界经济失衡条件约束下两岸经贸合作的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世界经济失衡条件下两岸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调整两岸经贸合作模式、完善投资贸易结构、推动两岸共同市场建设、提升两岸经贸合作和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失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单玉丽 《亚太经济》2012,(4):124-129
ECFA和CEPA是两岸四地经济合作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对推动两岸四地经济发展与融合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然而,在世界经济前景日趋复杂的情势下,进一步推动两岸四地经济合作制度化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未来应在CEPA及ECFA制度框架下,针对重大问题协调机制、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产业分工以及人才流动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合作模式,丰富合作内涵,从而推动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进程,创造合作多赢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印度经济的异军突起不仅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广泛的关注,而且也促动了美日等发达国家对外经济战略的转变和调整。尤其是中日之间异常的"政冷经热"导致日本把投资目标转向印度,从而已经呈现出"经热转凉"的新态势,值得我们深思。比较进入新世纪后日本企业对中印两国投资战略的调整,可以探究日本企业投资由中国转向印度的政治经济原因及其经济效应,有助于掌握日本企业对外投资战略新趋势,为中国今后引进外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区位选择中,政府政策、产业结构、生产效率、基础设施和开放水平等发挥了很大作用,而各个因素是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文章利用1991年至2011年台商投资大陆各省份(地区)区位选择的面板数据,验证和说明了产业结构、生产效率和政府政策等关键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地区吸引台资的影响因素、产业布局和政府实施机制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展、问题及其与ECFA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以来进展顺利,贸易、投资、产业和人员交流增势明显,下一步应理顺产业链合作、加强内部协调机制以及克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CAFTA的促动下,中国大陆与台湾成功签署ECFA,为两岸经济合作搭建新平台。ECFA以竞争促合作,推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进程,两岸应优势互补,共同参与区域合作与竞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桂台经贸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呈现出一定的特点。但是,桂台经贸合作尚存在合作机制不完善、双向交流不足、合作规模较小、合作领域有限、桂投资软硬环境不足、引入台资缺乏合理安排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完善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双向交流、不断扩大经贸合作规模、拓宽合作领域、提升投资软环境并科学合理地引入台资。  相似文献   

17.
两岸金融合作的现实基础与分阶段推进战略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作为高度对外依赖的小型经济体,要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与祖国大陆经济联系。从长期看,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将经历从对立到经济趋同再走向一体化的过程。本文认为,两岸金融合作将呈现阶段性特征,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约束条件和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在中日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框架下,双方在产学研联合研究、技术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多方位的合作,促进了中日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长期的合作与磨合,中日科技合作形成了完善的合作机制与渠道,具有互补性强、合作领域广泛、潜力巨大、双赢共赢效果突出等基本特点,结出了累累硕果。但是,随着国际政治与大国间博弈的加剧,日本对华科技竞争与防范意识提升已然影响双方高科技领域的合作。鉴于此,中国应立足双方互补性,系牢与日本在前沿与关键科技领域的利益链条,降低日本对华局部"脱钩"的可能性;聚焦双方共同利益,力争在碳中和领域深化中日合作,拓宽科技合作的领域边界。  相似文献   

19.
肖冬华 《特区经济》2012,(5):255-257
"推拉理论"为台商投资向大陆地区转移的动力分析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框架。在台湾"推力"和大陆"拉力"的作用下,我国台商大陆投资升温。在产业选择上,随着台商投资形势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台商选择在大陆投资农业,以农业为主的绿色投资升温。在区域选择上,中西部地区成为台商新的投资热点。面对新的形势,应借助台湾"推力",强化大陆"拉力",促进我国台商大陆投资掀起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20.
闽台两岸产业对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省是台商投资大陆的初始地,吸收台商投资具有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台资已成为福建省利用境外资金的第二大来源,实际利用台资额占全国吸收台资总额的四分之一,位居全国各省区第3位。闽台两岸产业对接,关键在于把握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机遇,发挥闽台合作优势,明确产业对接重点,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