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来计算我国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的碳排放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碳关税的征收对机电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根据实证研究的结论探讨碳关税时代我国机电产品低碳出口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以应对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威协为由,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征收"碳关税"。"碳关税"的开征必然对占据浙江省出口市场将近一半的机电行业造成严重冲击。本文结合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主要分析了碳关税将对浙江省机电产品造成的影响,从短期看,将增加出口成本、减少出口数量等;从长期看,将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最后针对这些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应对碳关税。  相似文献   

3.
碳关税征收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钟娜 《中国市场》2011,(15):148-148,150
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碳关税征收将有促进我国加快产业转型,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碳关税征收直接冲击了我国出口贸易,从而影响国内就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此,我国必须采取应对措施,尽量消除碳关税征收对我国外贸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后金融危机时代复苏经济的双重压力要求下,低碳经济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减缓气候变化和复苏经济的新引擎和动力。目前,我国出口产品市场主要销往欧美、韩日等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且近年来我国钢铁、水泥、化肥、服装等含碳量高行业出口量占据我国对外出口贸易量半壁江山,一旦发达国家或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征收碳关税,实行新一轮的低碳贸易壁垒措施,将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碳关税”问题是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的争议焦点之一。一些发达国家准备对没有采取措施实施减排目标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碳关税”的本质是发达国家将气候问题与贸易问题联系起来,借环境保护之名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碳关税”一旦开征,将对我国出口产生影响,我国应早日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李令昆 《致富时代》2011,(5):177-178
在全球气候危机大背景下,世界着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各国拟实行的碳税政策,在引发贸易争论的同时,也给国内出口企业敲响了警钟。该文研究分析国内外环境,论述什么是“碳关税”,“碳关税”的产生及其影响机制,并深入分析“碳关税”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以期找出应对碳关税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过渡碳排放,发达国家陆续开始征收碳关税。我国纸质品产业虽起步较早,但是产品科技水平偏低,设备落后,碳排放量较高,且出口市场较集中,对发达国家市场有较高的依赖性。由此,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纸制品出口贸易产生影响。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碳关税征收对我国纸制品出口贸易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碳关税是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向发展中国家征收的关税,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制定的贸易壁垒。碳关税严重损害了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减少了产品的出口量,降低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本文将论述碳关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减少碳关税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转型被认为是第二次经济全球化,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上的垄断地位,以环境保护为由,开始应用“碳足迹”标签、征收“碳关税”等措施,对外构筑绿色堡垒,行贸易保护之实,使我国外贸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有效应对国外低碳贸易新壁垒,是我国政府和企业亟待解决的一项全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碳关税”渐行渐近中国外贸面临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闭幕,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从自身比较优势及国家利益出发,正寻求以征收“碳关税”的形式来改变目前全球的气候变暖及减排问题。与欧洲、日本、美国等相比,我国在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领域并不占有技术优势,出口产品大多为低端产品,碳含量相对较高。那么一旦各国都开始借“绿色”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开始征收“碳关税”,这必将对我国绝大多数工业制成品出口造成严重打击,大幅提高其出口成本。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卫东 《中国市场》2010,(28):49-50
当前经济形势下,外贸出口仍然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很重要的一架马车,而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外贸出口带来了新的挑战。那么,在当前国际上环保和低碳要求日增的背景下,中国如何提升贸易量?全球低碳要求呼声日渐高涨,中国又应该如何积极应对?本文分析了碳足迹及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挑战,并提出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碳关税: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新型绿色壁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海霞 《中国物价》2009,(10):46-48
美国通过征收碳关税的法案以来,“碳关税”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征收碳关税不仅违反WTO基本规则,还违背《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实质是“以环境保护之名,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本文在分析碳关税由来和实质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论述碳关税对我国对外贸易、宏观经济、能源密集型产业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论文分层次探讨了我国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碳关税概念是欧美发达国家以环境保护之名而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强行征收的一种贸易关税,其实质是不折不扣的贸易壁垒。本文对碳关税对于浙江省的出口贸易影响和相应的反制对策研究进行了探讨,旨在积极应对新时期下国际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出口的削弱效应,维护WTO框架下的世界自由贸易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4.
《商》2015,(21)
碳关税是一个新出现的名词,其含义是对于高能耗的产品的进口,国家征收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该概念是由前法国总统希拉克提出的,其目的是避免欧盟国家的商品受到不平等的竞争。从中国对美贸易的总体情况来看,美国碳关税的征收,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均将产生负面影响,造成相当大的冲击。因此,本篇论文讨论的便是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征收碳关税,以减少其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在本文中,我将对于碳关税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对比碳关税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从而得出我对于征收碳关税的态度,从而提出一些改善的措施。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碳关税涉及的是全球范围,但本篇论文只针对碳关税对于中国的影响进行研究,不涉及其他国家。  相似文献   

15.
《浙商》2009,(24):71-71
随着“低碳经济”越来越多地冲击我们的眼球,一种说法也甚嚣尘上: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做好准备,试图以“碳关税”的形式,在碳排放方面给中国的出口企业设置一道很难逾越的“壁垒”,对高耗能进口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低碳经济”真的那么重要吗?“低碳经济”,到底是新的商业机会,还是发达国家设置的壁垒?  相似文献   

16.
碳关税被认为是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高耗能产品设置的特别关税。作为新型贸易壁垒,碳关税政策势必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造成冲击,因此充分了解碳关税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并制订相应的对策,对我国机电产品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辩证的角度分析了碳关税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并针对负面影响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碳关税理论为研究基础,分析碳关税征收对我国服装出口带来的影响。根据测算结果表明,服装产品的出口贸易量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碳关税一旦开始征收会导致我国服装出口的生产成本增加、出口量减少、恶化贸易条件等负面效应,但从长期来看碳关税的征收对推动服装业技术进步、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品牌》2015,(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越来越成为现如今的热词,进而提出"碳关税"一词,并适用于我国出口贸易。面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席卷全球的形势,碳关税的征收成为必然。当然中国面对碳关税的冲击,不可避免地承担起降低碳排放的责任,这必然加大了本国出口商品成本所承受的压力。为此,中国应该探究碳关税深层次的逻辑理论,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机制、联合国框架和低碳国际标准来突破碳关税对我国出口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企业应对碳关税贸易壁垒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关税是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征收碳关税存在一定环境保护的合理性,外部性经济原理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由于我国传统企业经营中存在环境成本高、污染严重、企业环境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使得我国产品将会在国际贸易中遭遇碳关税贸易壁垒,这将对我国企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文章最后提出控制企业环境成本、建立企业产品环境标准制度、建立企业低碳环境责任制度和履行国际减排义务等建议以应对碳关税壁垒。  相似文献   

20.
“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关心重视下,紧紧抓住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制造业转移的难得机遇,积极应对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挑战,加快调整出口结构,强化生产体系建设,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机电产品出口呈现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良好局面,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已经成为推动对外经济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五”期间机电产品出口的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