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世界上最大的外资吸收国,2003年,我国吸收外商投资达到540亿美元。外商投资的大量涌入,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外资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投资传统产业和相关产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相似文献   

2.
薛言 《国际市场》2002,(9):20-21
外资在上海的规模 外商投资企业眼下已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到今年6月底,上海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6070家,合同利用外资580.13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约400亿美元.全市1-7月,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595家,合同外资额达60.33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7.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2.1%和12.7%."九五"期间,上海平均每天实际到位外资1060万美元,2001年以来已上升到1220万美元.大量外资、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的引进,促进了上海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了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区改造,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进了外向型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3.
外资企业的转移定价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静 《商业时代》2007,(2):32-34
近年来,我国境内的许多外商投资企业普遍出现亏损,但高亏损率并没有减少外商对华投资,反而使外商投资热情升温。笔者研究发现在高亏损率背后支持外商投资的是转移价格。本文首先构建转移价格模式,以此剖析外企继续投资的原因,并通过实例计算运用转移价格前后各关联企业的盈利,进行对比分析来证明这些亏损其实是人为“制造”的账面亏损。  相似文献   

4.
外商投资对发展我国民族工业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七十年代末,我国决定引进外资加快国内经济建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商来华投资迅猛发展。截止1996年底,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83万多个,协议外资金额4690多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750多亿美元。如此多的外资涌入国内,在促进...  相似文献   

5.
一、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的主要方式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通过经济方式避税。具体包括:一是利用转让定价的方式进行避税。主要利用外商投资企业与境外关联企业之间在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拥有或控制关系, 或者直接或间接地同为第三者所拥有  相似文献   

6.
防范外商投资企业避税行为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中国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平均亏损面超过一半,另一方面,来中国投资的外资额却节节高攀,情况令人费解。这种普遍性的避税行为对国家税收、对企业间的公平竞争等都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反避税工作已越来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介绍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投资的现状入手,分析外商投资企业能够轻松运用转移定价法、资本弱化法、滥用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征管漏洞等方法避税的原因是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不合理、反避税法规薄弱、税收征管能力缺乏,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外购和外销权大多由外商掌握使外商能够随意操纵价格等。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防范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的五项对策。  相似文献   

7.
谭韵 《商业科技》2007,(1X):15-17
目前,在中国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平均亏损面超过一半,另一方面,来中国投资的外资额却节节高攀,情况令人费解这种普遍性的避税行为对国家税收、对企业间的公平竞争等都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反避税工作已越来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介绍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投资的现状入手,分析外商投资企业能够轻松运用转移定价法、资本弱化法.滥用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征管漏洞等方法避税的原因是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不合理、反避税法规薄弱、税收征管能力缺乏,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外购和外销权大多由外商掌握使外商能够随意操纵价格等。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防范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的五项对策。  相似文献   

8.
外商投资企业的避税问题一直是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存在争议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外商投资企业在华迅速发展和大面积亏损矛盾现象,指出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的现实,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反避税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9.
浅析“免二减三”与避税激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成绩斐然,然而外商投资企业利用关联企业等方式逃避税收的现象也较为严重,给我国财政收入造成了大量的损失。而旨在鼓励外商投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的所得税优惠规定,则因设计不当,在实践中客观上起到了激励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的不良效果。本文试分析该条款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对该条款进行适当的修改。  相似文献   

10.
避税问题的出现和反避税状况目前我国对外投资逐年增加,新浪、网易、金碟、联通等中国企业纷纷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等避税地注册离岸公司,然后再以外资身份回中国内地投资,享受三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者内地企业先注资到注册在避税地的公司,然后将这些资金算做投资再汇回中国内地,和原企业合资,从而享受三资企业的优惠待遇。  相似文献   

11.
孙静 《商业会计》2006,(1):26-26
一、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的主要方式 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一)通过经济方式避税。具体包括:一是利用转让定价的方式进行避税。主要利用外商投资企业与境外关联企业之间在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存在直接或问接的拥有或控制关系,或者直接或问接地同为第三者所拥有或控制,以及其他利益关系。在我国,  相似文献   

12.
转移价格是跨国关联企业避税的主要手段之一,对关联企业的认定,应税所得的调整及相应调整是各国税法在转移价格问题上的难点和重点,由于中国相关立法不够完善,外商投资企业中的不法外方利用转移价格避税,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应参考其他国家的相关制度,取长补短,堵塞税收漏洞。  相似文献   

13.
陈若虚 《商业研究》2005,(2):131-133
20世纪 90年代后 ,我国加大了对外开放 ,吸引外商投资的力度 ,随着我国加入WTO ,外商在国内投资举办合资和独资企业越来越多 ,然而外资企业逃避国内税收的现象也是越来越严重。作为发展中国家 ,由于我国制定了较多的针对外资的优惠措施 ,使外资企业的税负水平并不高 ,但仍然存在外资企业将利润转移至较高税负的地区 ,从而逃避国内的税收。因此 ,找出外资企业逃避国内税收的原因 ,从实践上剖析新形势下外资避税的手段 ,制定解决外资企业避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日益好转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市场逐渐活跃,大量外资不断涌入房地产行业,并呈逐渐膨胀之势。据江苏省统计,2007年第1季度全省新设房地产开发企业59家,实际利用外资9.1亿美元,占同期外商投资流入的20.4%。外资已经成为江苏省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影响和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对外开放14年来,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包括外资投向不合理;项目规模不大,技术层次不高;外资地区分布不衡;外商投资逾期不到位,变相抽回资本;部分外商企业亏损严重;以及逃税、避税等问题。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5项对策建议,亦能进一步扩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促进外商投资企业顺利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外资零售业进驻我国越来越普遍了。面对如此巨大的竞争,以及如此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跨国连锁零售企业纷纷抢滩中国。那么我国的零售企业该如何应对这么大的竞争,我国如何让外资零售企业成为激活我国零售市场的"鲇鱼",而不致使之成为吞食本土零售业的"鲨鱼";在不排斥外资合法进入的同时,扶持本土零售业的发展;在不保护落后的同时,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使国内零售业实力得到提升和发展,这是我国政府部门和企业当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外资零售业大量的进驻中国的现状分析外资零售业对我国带来的影响以及我国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取代原有外资"三法"成为现今我国外商投资管理的基础性法律。本文从国民待遇原则、外资促进和保护、竞争中性、国家安全审查及配套措施五个重要问题出发,探析了《外商投资法》的实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逆向避税问题在中国外资企业中普遍存在,同时外资企业逆向避税手段多样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针对这一现象,该文对逆向避税的动机以及常用的手段作了详细的分析,建议中国相关部门应给予中方投资者相应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加大力度建设中国外商投资者的投资环境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加入WTO后的市场开放,将有越来越多的外资涌入国内,寻找投资机会。民营企业不应该错过借助外资发展的机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民企利用外资的水平依旧不高。把握外资流向的新趋势,了解今后外商投资热点,对于民企来说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20.
梁晨 《中国市场》2007,(2):16-17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工厂”。WTO后过度期结束后,伴随着外资货主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大量涌入,中国物流逐渐呈现出典型的双重市场特征,在当期及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本土物流企业和外资物流企业仍将主要在相对独立的领域内展开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