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章 循环环经济理论及实践 第一节 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特点 一、循环经济的产生及概念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阐述了工业化国家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类的危害,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世界性能源危机。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提出的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无法满足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的观点,引起全世界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2.
韦晓宏 《发展》2007,(3):39-39
一、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 上世纪后期,环境问题已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早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就已经确认环境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危机.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及《21世纪议程》,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人类生态环境又作为人类共同的目标和使命.  相似文献   

3.
樊琦 《辽宁经济》2007,(11):40-4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的加剧以及生态科学的迅速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我国这样一个以粗放式生产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虽然近年来经济发展很快,但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必然会产生环  相似文献   

4.
5.
黄晓 《宁波经济丛刊》2006,(6):24-25,28
国家“十一五”规划突出强调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指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和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新理念。宁海县党委和政府顺应潮流大势,结合本地实际,抓住机遇,十分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求当地的发展之路,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本文就当前宁海发展循环经济作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讨,以期对加快宁海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运用生态学规律,重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以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而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数字的增长上,从根本上说,也是一场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政策体制的深刻变革。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这场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也称为资源循环经济,它是使生产所需的资源通过回收、再生等方法再次获得使用价值,实现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循环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全球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最基本特点就是在主产业链上向前向后延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它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康曼 《北方经济》2010,(12):74-75
一、循环经济的背景 作为国际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循环经济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21世纪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以来,受到高度重视,并已成为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和战略指南.  相似文献   

9.
董宁 《山东经济》2005,21(2):65-69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西方经济学界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探讨和研究。形成了许多观点各异的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实现了进一步的理论创新和发展,出现了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以及中小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等众多新理论。同时。随着中国国际直接投资实践的迅速发展。中国也对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智慧城市的内涵和特征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信息高速公路概念提出之后。信息化和智能化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信息应用技术的逐步推进,这种趋势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相互融合。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2008年11月美国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  相似文献   

11.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遭路之后.在部分发达国家出现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具有“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大原则,是21世纪的经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使社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1992年6月联合国召开了规模史无前例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研究和制订了21世纪全球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战备。共同认为“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进行,也能保证使之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作为科学的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最早提出,1970年美国《环境教育法》指出:所谓环境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过程,它要使学生认识环境围绕着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同人类的关系,认识人口、污染、资源的分配与枯竭、自然保护以及运输技术、城乡的开发计划等等,对于人类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和影响。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各国就如何有效地开展环境教育都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但从总体上来说都致力于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环境法制等理论和制度方面的建设,很少在环境技能和环境参与方面进行探讨,特别在农村学校,环境实践教育几乎处于停滞和真空状态,而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随着气候变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造成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召开环境会议,并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会后,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作为今后编制中长期规划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5.
北欧诸国在20世纪初还是一些落后的农业小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20世纪60年代已发展成为高度发达的福利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高福利对北欧国家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北欧国家的经济也遭到沉重的打击,其国家竞争力受到削弱.面对国际科技、经济竞争力的加剧,北欧国家争相实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知识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北欧诸国在高科技领域均有出色的建树,一些国家在部分高科技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北欧国家的经验在于,贯彻教育为本的方针,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宏观指导,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优势产业,调整发展战略,适应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面对世界性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中国政府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产业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保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对产业生态化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新型工业化是党的十六大对我国工业化进程作出的路径选择和战略安排。但是用什么样的具体模式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新型工业化必须解决好两方面问题:一是工业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破坏;二是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这两大问题的解决最终要依靠转变工业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工业经济发展战略。从循环经济理论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既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缓减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长远之举。  相似文献   

18.
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农村金融改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金融发展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麦金农(McKinnon,1973)和肖(Shaw.1973)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即金融自由化)理论,后经巴桑特.卡普尔(Kapur,1976)、维森特.加尔比斯(Galbis.1977)、弗莱(Fry,1978,1980)等人从不同角度发展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杨永华 《南方经济》2004,(10):78-79
中国处在从计划经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化的伟大历史时期,研究这种经济转型的过渡经济学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课题。经济转型时期的经济思想异常活跃,各种学术流派林立,学术观点层出不穷。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过渡经济学有三种思路:(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又有两种意见:其一,认为传统经济学有不足,可以修补,不能放弃;其二,传统经济学是计划经济学,在市场经济时期基本上  相似文献   

20.
自1982年开始,广东经济学会与有关单位、团体联合举办“经济特区系列研讨会。”1990年在深圳举办的是第4次。会后出版了研讨会的论文集《迈向九十年代的经济特区》。本文对此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介。论文集遵循“总结过去,开创未来”宗旨,充分肯定了经济特区的成就,同时探讨了特区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对特区的未来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