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敏芳 《品牌》2015,(1):124-125
本文以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阐释狄更斯《双城记》中的女性形象,通过对文本中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进行的对比,发现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不只在数量方面比男性形象要少,且大多呈现出一种扁平化以及边缘化的形态;通过对文本中的女性角色进行对比后,发现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女性形象都呈现出了"天使"与"妖妇"的极端化现象,同时她们身上也体现出了受父权制影响的性格特点——理性色彩不够,过于情感化,文本由此也揭示出了当时的父权制思想。  相似文献   

2.
李颜池 《商》2014,(52):107-108
19世纪法国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男性形象,他们有着不同的外表,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结局.本文通过分析这两位男性的形象进而集中探索两位主人公人性走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何莎莎 《商》2014,(12):239-239
二十世纪以来,女作家作为特殊的写作群体,其书写方式较传统有了革新性的变化,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其要求用女性话语颠覆男性权威话语,重构女性形象。本文试以其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情人》为例,从两方面分析女性作家在伸张女性上所作的努力,同时忧虑地指出当传统的道德观念仍在起作用,女性的伸张依旧无力,她们实际上仍遭受着巨大的压抑。  相似文献   

4.
宫彦君 《消费导刊》2012,(1):111-112,116
《所以》和《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分别是新写实作家池莉与方方的作品,本文对作品中两位知识女性的成长经历与女性伴随抗争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过程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5.
灰姑娘故事作为文学中的一种基本爱情模式和创作原型,已内化为作家创作的一种潜意识,这在简.奥斯丁的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解读奥斯丁六部作品的情节结构,来分析其中的女性形象,旨在阐释作家潜意识中的灰姑娘心理及其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6.
刘珊 《商》2014,(52):130-131
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小说展现了加拿大特定时期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和社会风貌。本文结合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埃莱娜·西苏的“女性书写”理论,分析小说中两种不同的女性书写形式,阐释女性书写解构男性意识对女性身心的控制,消解女性在这种思维模式中的“他者”地位,实现两性和谐的叙事意义。  相似文献   

7.
维奥莱特,爱丽丝,多卡斯是托妮·莫里森的长篇小说《爵士乐》中的三个女主人公。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三个性格迥异,分属不同时代的黑人女性。她们三个分别代表了三种黑人女性形象。通过对这三个女性的描写与分析作者指出了黑人女性获得真正独立与地位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黄开阳 《商》2014,(18):65-65
《一千零一夜》的"引子"文本呈现了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而这些形象也对后文内容影响深远。本文着重分析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试图通过这些形象,探寻阿拉伯社会女性的生存境遇,社会地位,男性对阿拉伯妇女的认知。最后,本文试图分析阿拉伯妇女为实现"自我拯救"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21世纪以来票房和评分排名领先的韩国体育电影为语料,系统分析了高频使用的多模态隐喻,批评分析隐喻所建构的女性形象。研究发现,韩国体育电影有选择地为女性设置了符号性隐喻,以男性视角对她们的身体进行凝视。体育电影中的多模态隐喻与社会文化“合谋”,使女性不自觉地产生自我认同,从而强化男性霸权。  相似文献   

10.
曹七巧和三仙姑是《金锁记》和《小二黑结婚》中的主要人物,是张爱玲和赵树理两位作家几乎在同一时间创作出来的小说形象。这两个形象有着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她们生活环境、性格教养不同,但在对待女儿婚姻问题上有着相同的心理轨迹和非同常人的变态心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11.
屈佳佩 《商》2013,(9Z):252-252
约翰·契弗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之一,被誉为“美国郊外契诃夫”。他的作品主要展现了20世纪中期美国城郊中产阶级的精神与道德。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对约翰·契弗作品的评论文章,但是对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分析并不多见。本文着重分析约翰契弗小说中不同的女性形象,并通过分析理解契弗的女性观,旨在为读者提供欣赏契弗短篇小说的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2.
何小钧 《商》2014,(18):58-58
在莫言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必不可少。莫言笔下的女性角色颇多,描述了20至21世纪生活在中国中下层的女性。莫言的作品中饱含了一种对女性的关怀和同情,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了这一阶层的女性,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文章对莫言以及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描写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特殊的战争背景使20世纪40年代的女性作家产生了与和平时代不同的审美心态,这种心态主要表现为对战争的疏离和逃避,战争只成了作家创作中的人物活动的背景,表现出明显的世俗化的特征。在这种心态影响下,女性作家的书写主要通过三种生存方式的展示,表现了她们对战争背景下人类基本生存的忧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女形象从话语的不断物象化到为了满足男性德与色双重要求而整合出的才女佳人,以致男性欲望不断膨胀而形成的以金莲为主要审美标准的大众意识形态,再到狐鬼蛇妖的主动奉献所给予的极大满足,最终以《金瓶梅》女性形象的出现彻底沦为满足男性性欲的艺术代偿[1],中国古代美女形象的不断演变其实是男性欲望与欲望权不断膨胀的产物。文学尽管是属于作家个人的思维活动,但是素材却来源于现实生活,无疑作品中所描写的美女形象是符合普遍男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有关中国早期电影史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多采用女性主义、文化研究、意识形态等理论来进行。本文从女性使用的"手帕"这一服饰道具入手,从人物造型、表演结构、视觉愉悦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试图再现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从她们的一颦一笑、掩面拭泪中,分析手帕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特定情感、辅助戏剧设计、体现社会变迁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女性形象,特别是美女形象在广告中的无处不在,可以说是广告业无法回避的宿命。而女性身体在广告中的表现尺度、形象意义,以及管理者和业界对她们的评判方式,历来也是众说纷纭,于是,女性形象与广告之关系之讨论始终处在众声喧哗当中。然而,似乎有一个分析的视角一直被人们所忽视,这就是作为广告主体的女性形象的评判者们及其评判的尺度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17.
《巴黎圣母院》中的爱斯美拉达与《红字》中的海丝特两人的命运有诸多相关之处,通过分析她们悲剧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她们的生存环境、思想行为、情感经历的分析,两位女性在情感问题上的悲剧及其原因得到了揭示。  相似文献   

18.
凯特·肖邦的《觉醒》和威廉姆·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女主人公同样生活在男权主导的社会,她们的命运有着不同忽视的联系。本文采用西方女权主义视角,对两位女主人公进行分析,对比。在不同方面看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方式,程度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龚昊婷 《商场现代化》2009,(21):149-150
一个是演绎异国风情的油画明星,一个是将观音都世俗成了世间美丽女子的彩墨画家。这两位出生于两个时代的中国女性,把她们的心情放进两个画种中,同样的供人寻味,供人品读。本文围绕夏俊娜与杨春华两位中国当代女画家的作品展开对比研究,探寻画面背后画者内心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吸毒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吸毒人群也从成年男性向女性化方向扩展。女性吸毒人数的迅速增加,与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她们在社会活动中处于劣势,女性吸毒者较之男性有更明显的被动吸食特点。长期以来,女性在社会各方面受到的歧视、不公平对待和弱势地位是她们被卷入毒品吸食旋涡的特质性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女性吸食毒品的特殊原因,从而提出预防女性吸毒和教育矫治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