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已远远超越人们对维持生命基本物质需要这样的简单层次,但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导致“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为此需要从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的保障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推动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促进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依据是其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并存在市场失灵。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多、且标准不统一、以及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较薄弱、监管难度大、检测手段落后等原因,使农村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区和事故多发区,亟待强化基层政府的监管职能。针对性的对策是完善农村政府监管体系、强化食品行业自律,促进企业信用规范和建立健全农村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网。  相似文献   

3.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激励相容机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是食品安全监管产生的根本原因,提高监管效率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关键。食品安全监管的立足点是通过实施各种监管措施,形成激励相容机制,有效规制食品安全监管利益链条链上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各种机会主义行为。本文运用激励相容理论,采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激励相容机制建立的核心要旨,探讨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激励约束缺失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形成激励相容监管机制的主要措施与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
《工商行政管理》2012,(2):33-34
一、“十制一化”模式的主要内容“十制一化”即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制度、食品上市准入制度、食品市场巡查监管制度、食品抽样检验制度、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制度、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退市制度、食品安全监管执法责任制度、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制度、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协调协作制度和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它紧紧抓住了流通环节食品市场准入、交易行为和市场退出三个关键环节的规范和监管,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是我们积极推进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四化建设”,更好地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强化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具体抓手。  相似文献   

5.
食品安全是关乎社会稳定的民生问题。目前,我国现有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食品安全标准繁多不一、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不清、缺乏多方监管的安全监管机制、技术支撑力弱、食品安全的信息追溯系统和反馈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绿色食品供应链的构建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率,提升食品行业的质量与品牌。基于绿色供应链理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可在法规标准、监管体制机制、运行机制、技术保障和信息反馈等方面进行构建,从而在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满足消费者食品安全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问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任重道远。本文通过研究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以及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监管方式的多元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利益是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三元改进的逻辑起点,不同主体在食品安全市场中的利益考量是对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进行三元改进应当考察的理论基础。通过利益机制理论的引入,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重视野上实现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政府主导、社区供给、个体参与的三元制度重构应当成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并实现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终极目标——利益和谐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门玉峰 《商》2013,(6):186-188
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整体上是市场的失灵和政府监管失灵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首先从这两个方面解析中国食品安全频发的原因。分析发现:信息不对称、负外部性和食品安全的公共品属性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政府监管组织体系混乱、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食品行业协会监管的缺失以及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是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然后简要介绍国外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主要做法。最后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环境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法律对有关行政部门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作了重大调整,也明确规定了地方政府、政府监管职能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行业协会等食品安全相关各方的责任。通过对《食品安全法》出台背景、原因以及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出现的变换等相关内容的分析,检验检疫部门如何做好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摆在检验检疫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其地域广、外来人口多、食品经营成分复杂,加之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近年来,陕西省延安市工商局不断加强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通过建立食品安全追溯机制、搭建电子化监管平台、建立放心食品安全示范店工程等一系列新模式、新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全市食品安全监管的精细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正处于调整阶段,本文通过分析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历史变革、分段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体制变革带来的契机、基层监管面临的问题,探讨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不断深入,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标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为破解食品安全监管难题,近年来,山东省聊城市工商局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模式,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有效地提升了食品安全监管规范化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本刊记者近期对聊城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文峰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3.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既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项整体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食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养殖、生产、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和诸多部门,关系到千家万户。保证食品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仅仅依靠行政执法部门利用传统监管手段进行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实施系统管理思想指导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才能真正实现食品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4.
孙露  张锋 《现代商贸工业》2012,24(16):51-52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而食品安全是人们对食品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食品安全事件一次又一次地触动中国消费者敏感的神经,食品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市场秩序和社会诚信体系出现紊乱。围绕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的政府监管责任,通过分析我国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可以借鉴的地方,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中的政府监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食品安全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政府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食品安全监管领域考察,监管冲突和监管不力等现象的存在是我国食品安全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强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6.
进口食品安全监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进口食品的数量和品种逐年增加,不断发生的进口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漏洞。为确保我国进口食品安全和保护我国消费者食品安全消费需求,完善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当务之急。本文主要探讨科学的进口食品监管模式,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监管模式,对我国的进口食品监管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食品召回制度和食品监管是密不可分的,食品监管是食品召回制度的重要支撑因素,台湾地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相对大陆而言比较完善,在监管体制、食品召回及责任追究等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内地应当构建相对集中的监管体制,加大食品安全违法惩处力度以提高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有效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食品安全法》在食品安全监管的监管手段、执法方式以及处罚结果方面都有很大改观,但食品安全事故仍然频频发生。因此,要利用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效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多元的社会力量监督来构建良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9.
合作监管视角下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品安全监管是消费安全的有力保障。本文剖析了监管部门与食品企业间的监管关系演进程式,指出合作监管可兼顾监管效率及监管成本,是监管关系演进的最终形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合作监管对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设计的内在要求,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了审视并提出了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20.
食品安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学术界关于食品安全的研究和讨论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目前,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尚存在着监管体制设置效率低、法规建设滞后、系统检测资料缺乏、预警处理体系不完备等问题。这主要是由食品供给相对不足、信息传递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完善的食品召回制等原因所致。因此,我国应采取推进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创新、发挥地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作用、加强全民食品安全教育、加强审查力度、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构建、完善食品召回制、发展我国食品风险评估技术、完善食品包装标识监管等措施,改进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