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近10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木桶效应"现象也日显突出,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培养质量,制约了高等职业院校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针对这一现象,在分析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成为"最短木桶板"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从明确师资队伍建设指导思想、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加快专业骨干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1999年开始已经走过了14年的历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1],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兴办发展的时期也恰恰是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高职物流教育伴随着行业发展对人才的渴求,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末,全国开设有物流类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达到824所。  相似文献   

3.
《品牌》2014,(6)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宗旨是为了更新补充知识拓宽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高等职业教育面对终身教育理念的日趋深入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已经涵盖高职学历教育、大学继续教育、各类行业和专业培训的大众教育等,已经成为终身教育理论中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因此,校企合作作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模式,被各高等职业学校所青睐。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双主体的地位矛盾重重,校企合作的双主体问题颇有争议,概括起来,包括"主体多元化"、"政府主体"、"学校主体"和"双主体"等四种观点。文章根据对现有关于辽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的详尽研究,以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院校,进行关于辽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实现途径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喻平 《适用技术市场》2010,(12):149-150
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引发了人们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广泛关注,要培养具有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需要学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分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6.
《商》2015,(5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开展实施的二十余年中,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在规模、结构和整体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技术型人才。然而随着目前各地区高职院校不断改革和发展,高职院校师资结构调整和建设存在不足。本文就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剖析"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以及存在问题,从社会、校本两方面,提出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张坚  吴蕾 《电子商务》2011,(9):68-69
<正>经过十余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据统计截止至2006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为1147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为293万人,首次超过了普通本科招生人数;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达796万人,基本与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数持平。然而在规模扩大,数量增长的同时,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教学改革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专门人才"这一主要作用的充分发挥。其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实习与实训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实训教学方式单一、缺乏立体感与真实感"。制约着高职教育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有效对接,制约着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以致用。外经贸类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尤其突出。笔者仅就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为例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周围 《商场现代化》2010,(9):180-181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而决定了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准确理解和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和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品牌》2015,(6):299-300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考试考核及评价机制的构件上要跳出传统教育的窠臼,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岗位、市场需要为导向,以多方评价为依据,理实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较强适应性的考试考核系统。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基于能力视角下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维灿 《商业会计》2011,(35):65-67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优化培养方案,积极探索"教学与实践零距离",大力谋求"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文就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路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和寻求全面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王伟 《商场现代化》2009,(34):104-10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生俱来有着自身明显的特征,其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和适应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本文结合"任务"引领教学模式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有效运用,探讨高职酒管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实践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已经渐露弊端,市场对一线高级技术人员大量需求,而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却面临"就业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和特点的分析,找出现阶段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障碍问题的有效方法,使我国的高职教育更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和满足人才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杨敏 《中国电子商务》2010,(12):183-183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特点是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以人为本,抓规范教育,促人才培养为主线,构建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管理体系,明确工作职责。  相似文献   

14.
张海燕 《消费导刊》2012,(8):111-1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各种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大量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发觉,每年毕业的学生很多,但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却很少。出现了学生一职难求,企业人才难求,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难求的现象。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深入湖北考察时曾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要大力发展”。温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提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作为担负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探索具有实践意义的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之路,对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探索一条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路径,着力于培养一支素质高、结构优良、专兼结合、创新稳定的"双师型"人才队伍,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主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不久的将来,我国各行各业都要推行劳动准入制度,这样,社会向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起一支适应高职教育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而"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能力是高职院校发展有力的支撑点,针对目前重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师资匮乏、"双师"认证制度不完善、缺乏规范性的制度保障、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寻求适合重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杨钦 《商》2013,(12):347-347
高职课程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所在,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引起重视,更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建构课程改革方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发展型、创新型高职人才目标努力。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了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而民办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办院校相比在办学理念、政策支持和教学资源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教学质量存在着较大隐患。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关系到招生、培养、就业等一系列环节,因此建立和完善一套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应该是适应社会、适合企业、满足岗位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只有以职业人的标准去培养、去塑造学生,深入研究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联系与区别,找到两种文化的对接途径,才能实现这个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