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而实施的省直管县改革政策已在多个省进行,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有自己的实施策略和改革方向。从政府报告着手,分析当前河南政府在"省直管县"政策上的发展道路和改革方向,并根据改革道路中的问题,提出最新的改革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2010年全国各地“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进入整体改革阶段,改革涉及多方利益的博弈与协调,以及省、市、县之间的关系重新确立和各自角色的重新定位。地级市作为省县的中间层次,处于改革的焦点位置,将直面大问题并急需解决。因本文尝试通过分析省直管县对地级市财政的影响,结合实际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丹 《财经论丛》2013,(5):27-33
近年来,我国多个地区在探索和实施"省直管县"管理体制,目前这项改革效果如何,有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对市、县经济利益又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利用2001-2011年我国市、县两级数据,通过系统GMM估计对改革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从实证结果来看,财政上"省直管县"和"强县扩权"极大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县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本级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2011年,广德县开始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目前已初步取得了"扩权强县"的效果,但由于行政市管县与财政省直管县体制之间的摩擦,一些新的矛盾随之产生。据此,主要讨论了市县间事权与财权分配不当、跨区域提供公共物品难度增大、市帮扶县的积极性减弱、改革模式化严重等问题,并提出建议:明确省、市、县政府间职责权限;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支持鼓励县县、县市合作;加强信息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5.
协调好上下级政府间的税收分配关系是大国财政治理的重要内容。作为一次财政层级结构扁平化的尝试,省直管县改革取消地市级财政参与县级税收分成的制度安排能够阻断税收任务的层层加码。由于分批逐步进行省直管县试点改革的模式使得财政层级结构调整具有明显的“准自然实验”特征,本文利用1628个县的面板数据模型识别财政层级设置对纵向税收竞争关系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省直管县改革强化了县级财政与地市级财政间的纵向税收竞争关系,但弱化了县级财政与省级财政间的纵向税收竞争关系。分省直管县改革模式和分区域估计的结果表明,上述效果主要体现在全面直管型地区和东部地区。在进一步对省直管县改革影响纵向税收竞争的机制分析中,本文发现省直管县改革能通过税收收入分配机制和转移支付机制对纵向税收竞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省直管县”改革实质上是一个地方政府辖区最优规模的确定问题,也是一个地方财政体制的集权与分权问题,因而可采用西方财政联邦制理论框架分析.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就是在市管县行政管理体制下实行财政上的省直管县,它实际上属于基层财政层级问题的范畴,也是一个地方政府层级结构的制度安排问题,因而还可以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7.
赵建敏  安云芳 《商业时代》2012,(34):103-104
近年来"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有较大发展,但仍有地方需要改进和完善。关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问题的探讨,理论界主要从改革的性质、内容、难点、对策及改革前景等进行描述,对"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在法律层面的探讨较少涉及。我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备,尤其是法律的不足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缺乏法律上的保障。要深入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必须完善"省直管县"相关法律,从法律层面明确省、市、县三级政权的法律定位,对地方各级政府的权限进行法律界分,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实现地方政权建制法治化。本文以河北省为例进行分析,以期为理论研究及"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磊 《现代商业》2014,(3):103-104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为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而财政改革又是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的重点与难点。本文纵观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发展情况,总结了河南省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实践与面临的问题,并探讨河南省省直管县财政改革问题的解决措施,为河南省深化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是"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体制的重大改革与探索。"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指省、市、县财政管理关系由目前的"省—市—县"三级体制转变为"省—市、省—县"二级体制,这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内在要求,理顺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推动市县政府加快职能转变,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0.
谷丽叶 《商》2013,(18):195-195
近年来所推进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有着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县、市和省之间财政关系的重大责任。改革好,运用好“省直管县”这项体制工具对我们以后的行政体制改革也会有重大影响和借鉴意义。这篇文章以河北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公职人员在职消费过快增长一直是困扰政府治理的一个难题,而政府治理结构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治理结构改革,财政“省直管县”改革会改变县级政府的激励和约束:一方面,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后县级政府收入分成的提高会加强县级政府之间的财政竞争;另一方面,在财政关系上减少一级政府会影响上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财政监督和管理.这种激励和约束的改变能否有效抑制基层公职人员的在职消费需要进一步实证检验.本文使用中国县级财政经济统计数据对财政“省直管县”改革与基层公职人员在职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财政“省直管县”改革使得县域人均行政管理费显著降低了约5%,使行政管理费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显著降低了约0.583%.  相似文献   

12.
《商》2015,(31):180-181
中央、各级省市政府因地制宜推出自己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安徽省直管县财政入不敷出的窘境明显缓解,直管县经济水平得到提高。但现在的财政体制改革仍面临着与原有市级管理体制冲突、省直管县本身举措不完善、直管县权力的监督须要加强的局面。本文重心在于挖掘出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以及背后存在的问题,并客观看待市管县体制,就下一步改革给出自己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省直管县下的财政体制改革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在以前的市管下,由于财权和事权的不统一,导致公共品配置不合理。省直管县改革后,向县级基层政府下放多种经济事务管理权限,在改善公共产品的供给,增加公共服务的能力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与此同时,由于公共品自身特点和省、县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因,也暴露了一些弊端。因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海涛 《北方经贸》2011,(9):152+154-152,154
要进一步深化省直管县改革,科学界定政府间基本公共服务事权与支出责任,加强市县间合作共享的局面,完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转移支付制度,强化和完善省对县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的浙江、江苏、广东等十多个省将一部分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直接赋予县,这种"强县扩权"和"省直管县"之举,直指20世纪80年代兴起继而约定俗成的"市管县"体制,而且目前还有扩大之势。从财政体制过渡到行政体制的省直管县,对城乡统筹、发展县域经济、提高行政绩效均有益处,应是中国地方政府层级改革的前进方向。改革的路径可考虑渐进式分类展开,并通过行政区划的改革配合,用约20年的时间调整到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基于当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进程、效果和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新形势下改革当前“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的新思路和新建议。本文研究认为,要在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并使之相匹配的前提下,相应地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因地制宜的转移支付制度等,同时,要综合统筹发展,加强县际及县市之间的区域联合,促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遇到一些新问题,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必须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责,加强省级政府调控能力,强化县级财政业务培训和"金财工程"建设,重新构建市与县之间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湖北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为背景,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县级财政支出竞争策略的变化。在县级财政支出空间相关性检验基础上,实证分析发现湖北省县级财政支出竞争存在明显的策略互动行为,"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使财政支出总量和农业支出上的策略互补程度提高,而教育、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支出上的策略互补程度减弱。这表明"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并未改变政府长期"重投资、轻公共服务和民生"的支出导向。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提出: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国务院也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这些为探讨省直管县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关系,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我国应当对省以下财政关系进行改革,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符合当前我国财政改革的要求,本文试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