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该文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全面阐述人的城镇化概念和内涵,并深入梳理当前制约我国新型城镇化中实现人的城镇化发展的因素。提出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人的城镇化建设,要以为城镇人口提供均等化的就业、住房、教育、卫生和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努力保障城镇常住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有序实现市民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落得下、过得好,为全面建成宜居城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可以有效带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合理规划城镇布局,传承历史文化特色,协同发展三次产业,加快推进制度改革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绿色城市,实现社会稳定和谐与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3.
当前,公共服务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形势可以概括为战略性、公益性、产业化。"十一五"期间,珠海市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量和供给水平,公共服务与社会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核心城市定位、新一轮经济增长、政策支持等发展机遇下,"十二五"期间,珠海市需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以推动公共服务与社会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国内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布局等化研究现状归纳为:相关概念的研究、公共服务设施区位理论的研究、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研究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等。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和展望,提出应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等化的原创性理论研究;加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加强衡量标准体系的研究;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研究;加强对"单一"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等化的研究;加强对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有效表达机制的研究;应加强用多学科综合视角探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等化实现路径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5.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赶上并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泉州基本公共服务的现状与成就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泉州公共服务水平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存在的差距,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公共服务体制机制不健全等,最后结合泉州实际情况,围绕更加重视补短板,更加重视均等化,更加重视供给机制创新提出了地级市层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加速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以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转变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共同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涉及政府主体和非政府主体在公共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和基本社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利益关系,农民工市民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主体在博弈中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满足政府主体的利益是农民工市民化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政府主导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增进农民工和城市原居民等非政府主体的利益,直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稳定城市化。  相似文献   

7.
以东部沿海为例,运用熵值法和空间自相关,对2003—2013年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定量分析经济水平、政府政策、工业化水平、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五个因素对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发展关系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2003—2013年,东部沿海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波动提升,空间上主要呈现“群”状分布,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拟合度较高。②全局莫兰指数为正表明东部沿海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水平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局部空间自相关则表明二者的协调发展除了具有空间依赖性,还表现出空间异质性。③经济水平、政府政策、工业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对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的良性互动均发挥正向作用,其中政府政策和经济水平是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④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实现东部沿海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广州市各区(市)为评价单元,运用层次分析法、Spearman相关分析法与通径分析法,进行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及驱动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从市中心至外围递减,符合城镇化水平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相互促进的逻辑推测,此外,总评分高的区(市)掩盖了其某项指标均等化水平不足的"短板";在主观评价中,广州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最为突出,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也亟待解决。研究认为:广州市在未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过程中,应把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服务作为建设重点;政策的制定也应在满足人均基本需要后,结合供需市场和市民心理变化进行调整;人口因素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以后政策关注的重点,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固定资产投资流向相对落后区。  相似文献   

9.
江苏基本公共服务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供给方面主要表现在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需求方面主要表现在居民的诉求渠道狭窄,对公共服务满意度不高。在新型城镇化不断深化和基本公共服务目标不断提升的双重效应叠加下,江苏亟需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遵循以人为本、城乡均等化、地区均等化和动态调整原则,优化决策机制,创新供给体系,完善制度建设,转变政府职能,以增加总量供给,平抑结构失衡,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河南省农业人口转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借鉴国外农业人口转移中建设全体国民均等化、一体化福利制度,注意均衡发展、避免掉入城镇化陷阱的案例,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南实现人口有序转移的建议。包括建立居住证制度,完善农业土地流转和征地补偿制度,建成覆盖城镇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在中小城镇就地转移,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新阶段: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般可从基本生存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两个层面来评价。基本生存条件评价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就业是市民化之本。二是城镇安居是市民化之基。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评价也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二是平等享受社会保障制度。以人口转移为城镇化10阶段,进入新时代为城镇化20阶段。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的城镇化会在20阶段基础上进入30阶段,即没有进城的农民就地在城镇实现市民化。前一轮城镇化农民创造了在小城镇自己转移自己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30阶段则是城镇在城乡融合中创造市民化新模式。城镇要完成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任,就要具有城市功能,有能力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并市民化。城镇的城市化水平则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评价指标。城镇城市化面临市民化能力建设问题,既涉及进入城镇的农民的市民化能力提升,又涉及城镇的市民化能力。新时代的市民化是政府为主导的,不能单纯靠农民自己,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规划,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的支持和引导上。  相似文献   

12.
姜鑫  罗佳 《经济与管理》2012,26(5):39-43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路径。然而,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仍旧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使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结果显示:城乡之间在公共服务的经费投入、人力资源、设施设备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距,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切实保障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有平等接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努力实现我国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我国落后地区破除经济赶超下城乡“二元”困局的现实背景,在从理论概念上比较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一体化异同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构建一个理论框架论证并揭示了我国现有模式下落后地区地方政府经济赶超驱动将导致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陷入困局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构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以保证在落后地区地方政府在既有经济赶超驱动下实现对农村居民公共服务供给变“被动扶持”为“主动支持”的破局构想;其次以实际数据分析加以佐证。研究表明:(1)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一体化的本质区别将直接决定地方政府利益的不同侧重点及其由此产生的不同后果。(2)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核心是将地方政府利益重心从城市转向城乡,重点促使落后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收益提升和支出成本下降,地方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由“被动扶持”转化为“主动支持”,彻底走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下的“二元”困局,实现落后地区地方政府经济赶超与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利益相容。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中国分税财政体制下中央和地方财政不平衡这一事实分析了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和SYS GMM方法实证研究了财政缺口、财政不平衡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效应。结论表明:在分税财政体制下基层政府财政缺口的存在,并不利于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转移支付作为弥补财政缺口、均衡中央与地方财政不平衡的主要机制,对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产生了显著的激励效应。另外,尽管较高的转移支付筹资水平和专项补助方式有助于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激励,但在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不平衡的分税财政体制框架内,这一供给激励机制将会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中国分税财政体制下中央和地方财政不平衡这一事实分析了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和SYS GMM方法实证研究了财政缺口、财政不平衡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效应。结论表明:在分税财政体制下基层政府财政缺口的存在,并不利于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转移支付作为弥补财政缺口、均衡中央与地方财政不平衡的主要机制,对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产生了显著的激励效应。另外,尽管较高的转移支付筹资水平和专项补助方式有助于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激励,但在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不平衡的分税财政体制框架内,这一供给激励机制将会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6.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基本公共服务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指标体系,然后基于统计年鉴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全国31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了评估和比较,最后以统计分析结果为基础将全国划分为三个区域等级,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低保制度的属性,明确指出低保制度应是全国性公共服务而不是地方性公共服务,阐述了低保制度属于全国性公共服务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明确中央政府在低保制度建设中的职责、有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同时在低保制度是全国性公共服务的框架下,探讨了农村低保制度的供给问题。  相似文献   

18.
才溪乡81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是其发展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历程,也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缩影。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减少城乡差距的主要措施。因此,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推动两者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发挥政府主导和县镇中介作用,抓好各项具体任务。  相似文献   

19.
完善分税制支出端改革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财政改革自1980年实行承包制及分税制已走过40年的辉煌历程,"四十而不惑"的最好纪念是聚焦成功经验,客观认知财政改革前20年的"头羊效应"和后20年过渡期的某些弱效影响,以更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均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政理财思想,推进基本公共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CHIP),考察各类迁移对工资收入水平的影响。OLS及PSM估计结果均表明各类迁移有利于工资收入水平的提升;采用局部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本文的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分迁移范围来看,市外迁移的平均收入增长效应大于市内迁移的平均收入增长效应;分户籍类型来看,农村户籍迁移的平均收入增长效应大于城市户籍的平均收入增长效应。综合比较各种迁移类型的收入增长效应,由强至弱可以将其排列为:永久移民市外迁移、农村户籍市外迁移、本地居民市外迁移、城市户籍市外迁移、农村户籍市内迁移、城市户籍市内迁移、本地居民市内迁移、永久移民市内迁移。城市化的核心在于满足居民的自由迁移意愿,从本文的研究结论来看,鼓励就近城市化而妨碍人口跨区域流动的城市化模式尚未得到收入增长激励的支撑。在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应注重建立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城市的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