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我国银行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不良资产上升的势头得到遏制。然而已形成的不良资产盘活工作却步履艰难,不良资产占银行业资产总额的比重下降迟缓,已成为当前金融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据中国人民银行戴相龙行长披露,至2001年9月末,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外币贷款为6.8万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为1.8亿元,占总数的26.62%,坏账占全部贷款的7%左右。即约有4,760亿元,呆坏账比例高达33.62%。目前中国国有银行的总资产为10万亿元人民币,呆坏账占银行总资产的23%左右。因此,必须迅速采取措施,控制不良贷款增长的趋势。一、控制和化解不良资…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本文提出了划分新旧账户,实施分类划分的办法,并主张建立以银行为导向的企业监控机制,活化新账户不良资产,而且在化解过程中,要政府、企业、银行各部门联动,争取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本文提出了划分新旧账户,实施分类划分的办法,并主张建立以银行为导向的企业监控机制,活化新账户不良资产,而且在化解过程中,要政府、企业、银行各部门联动,争取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与化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根源 1、政策失调,结构失衡.目前金融风险的出现不仅仅是金融机构自身或外部环境的不配套,从一定程度上讲,它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财政分配与银行分配资金的资源配置地位换位,使国家风险部分转化为银行信用风险.金融机构过多地承担了一部分财政性功能,在这种宏观政策环境下,导致中小金融机构过度膨胀,管理失控.二是居民个人储蓄与投资比例失衡,使中小金融机构成为企业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三是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与利益关系的扭曲既是金融风险形成的潜在因素,又是金融机构呆坏账增加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6.
不良资产的剥离为商业银行减轻了一些包袱,但资产质量、客户结构并没有彻底改善,资产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信贷管理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有效化解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探究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化解途径,对于中小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以及整个金融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产生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其次对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化解途径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3.
14.
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再生产过程的货币流通理论对银行不良资产发生和化解进行学理分析,发现银行不良资产的发生是垫支于再生产过程中的货币不能回流,引起货币不能回流的三个途径是企业、家庭个人和政府,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策略有信用替换、债转股、破产和通货膨胀四种. 相似文献
15.
16.
张长琦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1,16(4):18-20
在法律上明确限制执行的抵押物被称为“特殊”抵押物。从银行、客户及法律方面看,“特殊”抵押物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银行不良资产中“特殊”抵押物之风险主要是抵押权有可能无法实现。通过“调查举证”、“以物抵债,优先租用”、“法院代管,优行租用”、“分割房产”、“租房过度”等五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可期望化解“特殊”抵押物之风险。 相似文献
17.
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各种方法,都有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具体操作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充分考虑每种方法的适用性,坚持“对症下药”、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8.
19.
近几年来,通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农行在清收盘活不良资产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不良资产“双降”速度加快,信贷资产质量也日趋好转。但新增贷款不良率和到期贷款收回率等指标仍有问题。由此看来,农行真正的经营风险不仅仅只表现在业已存在的高额不良资产上,更重要的是如何防止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因此,切实转变经营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一套以内为主,内、外有机结合的防范和化解不良资产制度体系,有效防止新的不良资产的滋生也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是复杂的、多变的。只有结合自身的市场环境,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才能尽量避免损失。本文主要针对银行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