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与世界》2016,(39):13-13
8月27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2016中国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为243.46亿元,较上年增长7.36亿元。重庆有12家企业上榜,  相似文献   

2.
一个企业的诞生、成长、发展,除了必要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规划等因素外,企业家精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中国,中国企业家与西方企业家在企业运作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中国企业家,对企业、集体乃至国家承担很大责任。西方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更多是靠完善的流程、制度来治理一个企业,更注重中间过程,在责任承担上也没有中国企业家重。本文将探讨下中国企业与企业家精神的休戚关系,以及分析在经济转型的今天,中国企业更需要哪些企业家精神。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详实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比较结合中国汽车企业实际的评价指标,同时,对中国汽车企业现状原因从产业保护与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外资对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市场规模与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汽车零部件工业与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发与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实证剖析。  相似文献   

4.
李磊 《宁波经济》2004,(11):10-11
九月五日,中国企业联合会在重庆公布了“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名单。国家电网公司以4829.5亿元营业收入成为中国企业500强的新冠军,其后依次是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银行、中移动、中国人寿、中国电信、中化集团、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中国企业500强的评选再次引燃了中国企业的强大之梦。然而垄断企业占据绝大多数席位的现实,也揭示了中国企业500强的内在素质离全球500强还很远。  相似文献   

5.
刘光照 《中国招标》2009,(33):48-51
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那么,是否可以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加以借鉴?答案是肯定的。特别是对于中国企业,员工生于斯长于斯,中国文化的根早已植入每个人的心中。下面,笔者仅从中国文化精粹中提出“儒、释、道”三家的一些内容,来浅论对企业管理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一个企业的诞生、成长、发展,除了必要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规划等因素外,企业家精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中国,中国企业家与西方企业家在企业运作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中国企业家,对企业、集体乃至国家承担很大责任.西方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更多是靠完善的流程、制度来治理一个企业,更注重中间过程,在责任承担上也没有中国企业家重.本文将探讨下中国企业与企业家精神的休戚关系,以及分析在经济转型的今天,中国企业更需要哪些企业家精神.  相似文献   

7.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注入动力,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中国文化。在企业管理中植入中国文化因素是中国民族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需要,是中国民族企业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弘扬中国文化,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国文化以人为本、重视道德伦理、天人合一、重和谐统一的精神特质决定了在企业管理中植入中国文化元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跨国公司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当代世界经济技术合作的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它代表着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直接体现着国家的竞争力。本论文主要采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问题、及战略选择进行了分析,进而加深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认识,通过分析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之路。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国与东盟合作框架协议,到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最终建成,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中国企业将面临两大商机:一是近两年来中国和东盟的进出口贸易额的高速增长,在东盟已经树立了中国企业与中国商品的有利地位和形象。具有5亿人口的东盟,势必成为中国商品出口的有利市场;二是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政府与企业的高层推进,特别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速”进行,未来几年将是中国企业投资东盟的理想时期,特别是对东盟相对欠发达国家的投资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随着企业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学界关于企业发展和企业制度的讨论也逐步深入。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企业自身的历史和特征,2004年10月在北京香山,中国经济史学会近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室联合主办了题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企业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成都等地的近30名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跨国公司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当代世界经济技术合作的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它代表着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直接体现着国家的竞争力.本论文主要采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问题、及战略选择进行了分析,进而加深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认识,通过分析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加入WTO以后,美国市场对中国产品的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中国产品如何尽快地进入美国市场,参加国际竞争?这对中国企业来说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尽快行动起来如何操作的问题。市场中介组织、外经贸部、中国对外贸易合作企业协会在这里起到了强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详实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比较结合中国汽车企业实际的评价指标,同时,对中国汽车企业现状原因从产业保护与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外资对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市场规模与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汽车零部件工业与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发与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实证剖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详实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比较结合中国汽车企业实际的评价指标,同时,对中国汽车企业现状原因从产业保护与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外资对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市场规模与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汽车零部件工业与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发与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实证剖析。  相似文献   

15.
8月21日,由中国企联主办的“2005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名单已经确定,中石化以8342亿元营业额名列第一,国家电网公司,中石油、中移动和工商银行等特大型企业位居前十名,今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超过86%,达11.75万亿元。这些核心企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参与全球化经济潮流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6.
李鸿飞 《美中经济评论》2005,5(11):42-46,61
跨国经营是中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由于中国的跨国公司尚属年轻,在向海外投资和开发海外市场中,需要在实践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成功的经验和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因此,从中国国情与企业发展需要出发,创新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模式,实施科学的、有竞争力的选择、目标、管理和环境战略,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国际一流的中国跨国公司尤为重要。本文试图通过研究,探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新模式,推动中国企业跨国发展战略和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7.
“解码”企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现在为止。至少有95%的人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企业文化。”一位专家坦言。 从1982年开始传入中国,企业文化在中国已经存在了24年,期间,“中国式企业文化”曾一遭遇“死胡同”,面对国外企业文化模式的盲目崇拜更是曾将一大批的中国企业带入歧途。 直到现在,很多中国的企业家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仍然“半信半疑”。 不过,在2006年年底,国资委主办的一个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会引起国内企业家们对企业文化的极大关注。 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目前的中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为此《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国资委副主任王瑞样,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中国企业文化研究支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等人,希望通过与这些常年关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官员、学者的交流,探寻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内涵和建设之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潘晓时 《改革与战略》2008,24(3):121-123
产品个性化的前提是企业个性化,企业个性化的前提是企业文化个性化。企业文化个性化的基础是个人主义与合作主义相结合基础上的个人主义。企业文化个性构成因素是企业家个性、企业环境个性、企业成长个性。中国企业文化个性化的对策是政府认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价值并付诸行动和中国企业家认识企业文化个性化的价值并付诸行动。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中国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主要表现在战略、绩效、文化、管控、营销等方面。而当前中国企业还存在三大悬而未决的三大难题:领导层更迭选拔制度化、国企领导层激励规范化、中国制造全新认识等。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企业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皞  芮雪银 《特区经济》2011,(3):100-10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由于市场特点和自身原因,中国企业也面临着很多问题。通过对中国企业在进入和拓展东盟市场时可能出现的机会和问题的分析,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个层面给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