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益军 《中国外资》2011,(8):191-192
<正>明确原告范围是股东代表诉讼应首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对原告资格实行持股时间与持股比例的双重限制有着其合理性。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他人均可成为被告,他人应既包括控股股东等其他公司内部人员,也包括公司外部第三人。起诉股东起诉后,法院应通知其他股东参加诉讼,可以以原告名义或第三人身份参加诉讼。在与现行民事诉讼法不冲突的情况下,将公司作为无独立请求权之第三人参加诉讼相对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2.
石琳 《金卡工程》2010,14(11):132-132
我国新《公司法》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明确规定提起诉讼的股东为原告,但是对公司诉讼地位没有明确。近年来,我国大股东、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滥权侵犯公司和中小股东的现象日益严重。对股东代表诉讼应采取激励机制,对原告的资格限制应放宽。法院受理案件后,应当公告通知公司的其他股东可以作为共同诉讼人参加诉讼,应当通知公司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  相似文献   

3.
《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规定,保险人可以与被保险人作为共同原告向造成保险事故的第三人请求损害赔偿。但在非海上保险以及非海事诉讼程序中,保险人能否直接与被保险人作为共同原告起诉第三人,或者作为共同原告参加被保险人已经开始的诉讼,被保险人已经开始的诉讼程序对保险人代位求偿权诉讼的影响如何,在实践中都成了问题。本文拟就保险代位求偿权诉讼的若干程序性问题作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4.
虚假诉讼可能侵害的主体包括诉讼参加人和案外人。在我国当前民事诉讼程序和制度设计中,分别有再审、执行异议、执行异议之诉、另行起诉和第三人撤销之诉等多种救济方式,对不同救济方式不仅要从制度与程序对接与协调层面予以梳理,更需要从有效救济的角度对比分析何种途径更利于救济虚假诉讼受害人。再审救济的主体最全面,但在启动时往往需要公权力的介入及推动;而执行异议之诉、另行起诉所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相比之下,第三人撤销之诉既可以弥补以上程序带来的救济不足,也回应了其在设立之初就被设定为规制虚假诉讼的立法目的。在初步可以证明存在虚假诉讼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放宽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原告资格,甚至可以将第三人撤销之诉作为启动虚假诉讼受害人救济之门。  相似文献   

5.
《证券法》第94条第3款对投资者保护机构持股比例及期限的豁免,为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开展股东代表诉讼提供了条件.得益于此,中小股东于公司内部的失衡局面可能达致适度矫正.然而需予认清的是,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的股东代表诉讼实践并不能彻底激活股东代表诉讼手段.有限的诉讼资源和较高的诉讼难度,决定了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股东代表诉讼一方面并不能替代普通股东代表诉讼,另一方面也不可能明显激励普通股东开展股东代表诉讼.日本股东权益监督组织、韩国民主参与人民团结组织及我国台湾地区证券投资人及期货交易人保护中心的相关股东代表诉讼实践,进一步佐证了上述论断.因此,股东代表诉讼的彻底激活仍有赖于市场机制的完善.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股东代表诉讼更应以补充性、示范性的角色为定位,在律师薪酬、起诉标准、取证途径、行权手段等方面寻求完善.  相似文献   

6.
基本案情 原告:C2,15岁.D县一中在校学生. 法定代理人:C1,42岁,D县某局干部. 被告:D县房地产管理局. 第三人W1,46岁,下岗职工,住D县. 第三人W2,49岁,下岗职工,住Y市L区. 第三人某银行D县支行. W1与W2是弟兄关系.原告起诉时间为2008年6月.  相似文献   

7.
基本案情原告为魏某。被告为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简称B公司),B公司罗某等该公司股东4人(均因虚报注册资本罪被判处刑罚)和某会计师事务所;A银行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相似文献   

8.
司法解释允许第三人在二审中申请参加,但调解不成将全案发回重审,以此保障第三人的审级利益并强行合并裁判,却不能兼顾程序效率与安定。其原因在于我国实务试图折衷苏俄与大陆法系模式但忽略了其关键设计: 苏俄民事诉讼虽然奉行第三人参加后本诉必须重新审理的原则,但禁止一审判决做出后的参加申请;大陆法系普遍允许诉讼终结前申请参加,但奉行本诉继续审理的原则。现行立法未限制二审参加,我国应当放弃重新审理模式,采纳本诉继续的原则。参加之诉应当由一审法院专属管辖或者由二审法院移送管辖,二审原则上应中止本诉等待参加之诉确定,或者在参加之诉也到达二审时合并审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一般受到被参加一方当事人诉讼状态包括二审失权的限制,但如果同时受到既判力、执行力或形成力的扩张作用,二审中仍可以实施与被参加一方当事人不同的诉讼行为。后诉中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可以基于其诉讼实施的缺陷排除参加或预决效力,恢复主张及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9.
辅助第三人是民事诉讼主体之一,其与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第三方被告、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有重要的区别。本文从明确辅助第三人的概念与特征入手,进而分析辅助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方式及参加诉讼的效力等问题,以期完善我国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一、国外股权结构特征及公司治理模式 股权结构是指公司股东的构成,包括股东类型及各类股东持股所占比例、股票集中或分散程度、股东稳定性及高层管理者持股比例等。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有重大影响,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股东种类不同、各类股东持股比例不同,以及股票集中程度和流动性不同,导致的股权结构也截然不同。纵观世界各国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虽然在产权多样化、流动性、资本社会化运作与企业制度安排方面基本相同,但在具体的股权结构和控制运行方式上却各具特色,其中美、德、日公司的股权结构与治理模式最具代表性(见表1和表2)。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制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松山 《海南金融》2009,(8):56-59,63
股东代表诉讼是中小股东监督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他相对人行为、维护公司权益和自身利益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本文作者通过对上市股东代表诉讼运行机制的介绍.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的实际情况,分析该制度在我国面临的困境和原因,提出推动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案件由来 2006年3月,GL公司的股东W以PHS/CDMA双模手机专利申请技术的独家使用权作价315万元投入到GL公司.某会计师事务所对该技术的独家使用权进行了评估,评定其价值为349.92万元,并据此出具了验资报告.后W将在GL公司的股权作价70万元转让给了另一自然人.现GL公司以W出资不实、专利申请技术不能作为注册资金为由起诉W,把会计师事务所列为第二被告,索赔415万元.一审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原告上诉至省高级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13.
股东代表诉讼是中小股东监督公司董事、高管、实际控制人及其他相对人行为,维护公司权益和自身利益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运行机制的介绍,分析该制度在我国的执行状况,并提出推动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媛 《时代金融》2011,(29):45-46
股东代表诉讼作为公司法赋予股东制约公司与公司高管的法律手段在特定情况下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引进国外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以完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确有必要。关联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的研究对于我国的股东代表诉讼的立法与司法审判具有重大的补缺作用,它也是维护公司和股东利益,监督公司董事和高管的有效法律手段。  相似文献   

15.
非流通股股东为获得市场流通与流通股股东之间达成的承诺是有效的民事合同法律行为,承诺的履行与否关系到股权分置改革中流通股股东的切身利益.在追究违反承诺的非流通股股东责任的民事诉讼中,让最有利害关系冲突的的双方作为原告与被告参与诉讼,使判决的既判力扩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清华 《投资北京》2011,(11):88-90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若遭遇专利诉讼,须结合自身情况和对手情况,分析原告起诉之具体目的,以便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诉讼应对  相似文献   

17.
卢国伟 《中国外资》2014,(5):155-155,157
相对于非存续分立公司,存续分立公司有息债务比例较高、债务期限较短,这种关系随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减弱;非存续分立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有息债务占总债务的比例和债务期限负相关,存续分立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对有息债务占总债务的比例和债务期限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现代公司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这一制度,当公司权利受到损害而本应代表公司行使诉讼权的公司机关拒绝或怠于行使诉讼时,公司股东可以代表公司进行诉讼。建立这一制度,可以弥补公司治理结构缺陷,从而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实现股东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公司法》以保护股东权利作为其立法宗旨。实践中公司机关或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滥用权力、侵害股东权益的现象大量存在,股东依法享有的权利往往难以顺利实现。股东直接诉讼和股东代表诉讼一样,是保护股东权益的重要制度。但我国当前的股东直接诉讼制度不够完善,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保护股东权益的作用。我国应尽快完善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20.
张晋 《金卡工程》2009,13(5):113-113
派生诉讼是公司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已经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主要国家普遍适用多年。我国新公司法创设性的确立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对诉讼当事人中原告的规定。本文通过对两大法系派生诉讼原告制度的比较和分析,为完善我国的派生诉讼提供了借鉴并提出了对原告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