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中国餐饮业这个圈子里,王大东显然是位资深人士。说他资深,不仅仅指他在餐饮业服务了几十年,而是指他创造了这个行业的许多第一,可以说,王一个人身上聚焦了一个行业的缩影:从1987年在北京开办第一家肯德基,到1995年辞别肯德基引入另一美国品牌“罗杰斯”,再到2002年王自己命名的“中国造”乐杰士,他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连锁”飞越……  相似文献   

2.
徐建凤 《英才》2012,(6):117
翻越一座座山峰,他眼前的中国也就变得越来越清晰。但凡熟悉壳牌中国区总裁林浩光的人,便无不知晓,他爱山、爱水、爱游玩。在他的简历中,"喜欢丛林探险和登山"赫然在目。他甚至还有着"不和我一起登山,我便不接受他的采访"的玩笑之言。如今,到中国任职,六年有余,但他已是百次徒步穿越长城。掐指算起,平均不足一月,他便与长城有一次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3.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桃花扇》)。家族勃兴忽衰,富不过三代,这在古代中国像是"财富诅咒",一再影响着中国社会财富的积累延续。18世纪还占世界三分之一GDP的财富,到20世纪只剩五分之一,那些华夏家族巨富,早已灰飞烟灭;而老欧洲近100年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很多家族和财富仍然在延续。李嘉诚先生2004年曾在一次内部演讲中说,中国传统中,商人都如范蠡,三次散尽家财,以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4.
我第一次见到沃麦克博士是二十年前在我任职的公司组织的一次演讲会上。那时他刚出版了《精益思想》一书,公司请他到工厂参观并给予改进的建议。让我惊讶的是,沃麦克博士送给公司领导的评语是如果工厂继续当时的营运与管理方式的话,他建议关闭所有的工厂,另找投资机会。2003年我再次见到沃麦克博士是在一家旅馆的电梯里。那时我刚从中国任职六年后奉调回美。短暂的一分钟里,我问他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开展活动,而中国的企业对精益的理念与方法有迫切的需求。再次令我意外的是,他当即表示同意,并邀我过后详谈。原来沃麦克博士早就认识到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5.
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的一次小组讨论会上,一个戏剧性的场面,通过电视被亿万中国人所关注:当朱总理建议香港委员发言时,从容地点到了田北俊。田北俊是何许人?为什么总理偏偏点中他?  相似文献   

6.
如果将人生比喻成一次旅行,林白曦也许是见过风景最多的人之一。他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经历了文革、改革开放,从首席代表、总经理,到红酒达人、收藏爱好者……他都可以穿梭自如、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7.
汪丁丁 《中国企业家》2006,(12):116-116
与托夫勒以前的三本著作均已有了中译本一样,这部新着旨在探讨知识社会的“财富”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就托夫勒而盲,至少可以回溯到1991年,那一年,他出版了《权力的转移》。但是,托夫勒对这一“千年变局”的表象分析,又可进一步上溯到1984年。那一年,他出版了《第三次浪潮》——那是一本在中国引发了普遍的阅读兴趣的著作。在《第三次浪潮》的巨大冲击下,托夫勒被多次邀请访问中国。他告诉我们,中国大约  相似文献   

8.
李翔 《中国企业家》2014,(1):115-115
杰弗里·萨克斯是让我很难忘记的一个人。我只见过他一次.那是在大约4年前。当时他在中国的声名已经不如鼎盛时期那样显赫。但是仍然不断有人邀请他到中国来参加各种讨论经济发展和改革议程的会议。毕竟,他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转轨经济学家之一。而且,不但有理论,还有实践。  相似文献   

9.
贺娟 《经营者》2006,(8):19-19
从经营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澳大利亚报业公司,到掌管近500亿美元的新闻集团,默多克一直都在冒险,但他又从未失去过理智。默多克从没有放弃中国市场,这一次沸沸扬扬的传闻是否意味着他真的要转向了呢?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太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江丁丁在制度经济学上颇有研究。近年来,他的学术观点每每引起业界人士的注意。不久前,本刊记者有机会约请到汪丁丁教授,在万通集团总裁冯仑先生的办公室里,对他进行了一次专访。  相似文献   

11.
正眼看人生     
在汉堡定居的一个中国人,对我讲了他的一次亲身感受——他刚到汉堡时,跟几个德国青年驾车到郊外游玩。他在车里吃香蕉,看车窗外没人,就顺手把香蕉皮扔了出去。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个急刹车,下去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放进车中。对他说:“这样别人会滑倒的。”  相似文献   

12.
丁佳超 《现代企业》2011,(11):22-23
今年2月份第一期《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一语中的:“中国虎妈”捅到了美国的“痛处”。文章指出,“虎妈”引发的激烈反应有其深层原因,美国人越来越担心输给中国和其他正在崛起的国家。“中国虎妈”的巨大影响力似乎也震慑到了奥巴马总统。以至于他在1月25日发表的任内第二次国情咨文演讲中,他四次提及中国,“(中国人)对子女的教育开始得更早、用的时间也更长,并且更强调于数学和科学……”,并且他旗帜鲜明地以提升美国的全球竞争力为主题。  相似文献   

13.
拿到这本沉甸甸的《战略思维》,我想起了第一次见到陈东升的情景。2012年春天,我到北京泰康人寿总部采访陈东升,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美国历史、中国历史,从商业到历史,从历史到文化,视野开阔宏大。他不喜欢谈太具体的东西,关于泰康他讲得不多,只提到了他是怎么选择做保险行业的:"1990年代初我第一次去日本,看到东京最繁华地段摩天大楼上都是保险公司的logo,这引起了我的好奇。  相似文献   

14.
邓纯雅 《中外管理》2011,(10):150-154
一位曾受教奥格威的低调创业者 也许用“云淡风清”来形容此时宋秩铭内心的感受很妥帖。从1989年头一次到中国来考察,直到建立奥美中国,20多年的岁月一打闪就过去了,甚至让他有点儿来不及回味。如今见到TB(他的惯用称呼),没有之前宣传照片上刻画出的广告狂人的凌厉之色,  相似文献   

15.
《东方企业家》2003,(11):126-129
46岁的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是一位引入瞩目的政治家,作为经济问题专家,他在成为总理之后就专注于经济事务,作风低调。借他来华参加第八次中俄总理定期会晤的机会,我在北京采访了他。而这一次,入们最关注的问题就是,酝酿了多年的从俄罗斯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输油管道命运究竟如何。虽然人们都期待着这一次总理会晤能够得出最终的结果,不过面对媒体,卡西哑诺夫依然不肯松口。  相似文献   

16.
在2005年7日上海举行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论坛上,我认识了无锡小天鹅股份公司总经理柴新建,他不大愿意谈自己的情况,事后我和他联系了几次,他总算把江苏小天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源介绍给我。  相似文献   

17.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筹设启动仪式自举行以来,一些与会嘉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对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落户汕头充满期待. 以色列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教授吉丹恩·格莱德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三次来华,到访汕头则是第一次."汕头是一座很美丽的城市,我很喜欢这里."格莱德表示,目前在他的班上有22名中国学生,他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到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来任教,"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一定会是一所非常优秀的学校."  相似文献   

18.
编辑部纪事     
劝说村主任早日回家不久前,来自山东的一位村主任连续两次到编辑部与编辑交流感想。其实,这位年轻的村主任早在两年前就到编辑部来过一次,但是他反映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他对编辑说,他已经决定不再为法定职权不能落实的问题继续上访了,因为他知道继续上访也是徒劳的。但他  相似文献   

19.
问道文化     
曹顺妮 《中国企业家》2013,(14):114-117,11
伴随着市场化改革诞生的企业精英与文化精英,走在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的前列这一次,中国企业家主动向文化学者伸出了橄榄枝:我能为你们做些什么呢?说这话的是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两三年前,刘晓光在听了几次"多闻多思"文化讲坛后,恭敬地请教该讲坛发起人、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副院长湛如法师。多年来,刘晓光都在考虑要为中国文化做点什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让他意识到必须加紧行动。那一年,他动手为首创拟定企业文化,下笔前,脑子里蹦出来的全是国外管理词汇,猛然间,他感到了中国文化的苍白。"我们有传统文化,但现代文化是什么?从企业经营到社会管理,是二奶文化、拼爹文化、酒桌文化吗?"他开始参加由湛如法师、楼宇烈、汤  相似文献   

20.
袁岳 《中国企业家》2008,(12):123-123
王均瑶我见过一面,后来就是到他去世我没有再见过他;我也见到过华罗庚教授一次,然后就是到他去世也没见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