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计舞弊是一个既古老又全新的问题.为了防范企业经营者会计舞弊行为,从2002年起日卷接受美国的萨班斯法,加强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2007年2月,日本政府机关金融厅所辖企业会计审议会颁布了"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从2008年4月起必须设置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有效运行,同时每会计年末将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对外报告,接受注册会计师审计.经过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一年的实施,金融厅于2009年6月首次公布了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文章从介绍和分析日本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入手,总结日本在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为中国建立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日本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防范企业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和会计舞弊,从2002年起日本接受了美国的萨班斯法,并加强了对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研究.2007年2月,日本金融厅企业会计审议会颁布了<日本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这一准则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有效运行以及审计法制化,并在上市公司施行.经过一年的实施,2009年6月日本政府金融厅公布了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总结了相关的经验.中国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借鉴日本内部控制准则.  相似文献   

3.
日本内部控制审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部控制审计是2002年美国萨班斯法颁布后,陆续在世界各国实施的新审计内容。因实施的时间较短,内部控制审计仍存在很多尚待研究的问题。文章从介绍和分析日本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入手,总结日本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以期为中国建立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美国第5号审计准则——《与财务报告审计相结合的内部控制审计》和日本《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以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实施准则的制定(意见书)》的规范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对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5.
目前企业的经营活动对信息技术(IT)的依赖越来越大,使得在业务的处理过程中对企业内外IT采取适当的应对成为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必不可少的内容。2007年2月日本企业会计审议会发布了《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及其实施准则的制定(意见书)》,旨在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价与审计体系进行规范并对其实施提供具体操作指南。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使用IT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与审计。本文主要介绍日本IT内部控制的评价与审计规范,以期对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前企业的经营活动对信息技术(IT)的依赖越来越大,使得在业务的处理过程中对企业内外IT采取适当的应对成为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必不可少的内容。2007年2月日本企业会计审议会发布了《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及其实施准则的制定(意见书)》,旨在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价与审计体系进行规范并对其实施提供具体操作指南: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使用IT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与审计。本文主要介绍日本IT内部控制的评价与审计规范,以期对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合理应对企业管理风险,实现对资本市场的监督与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美国1992年颁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下简称COSO报告),2004年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的控制规范委员会(Criteria of Control Board)发布了“控制指南”;日本也颁布了《金融商品交易法》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  相似文献   

8.
中美内部控制审计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发展概况(一)《基本规范》颁布前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一是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发展的起步阶段。从1996年至2005年,我国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的哦重要性,并开始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1996年12月财政部颁布《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提出内部控制三要素,确定审计的时间、范围与性质。2001年起,财政部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与监督  相似文献   

9.
为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运行的需求,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在2008年6月和2010年4月分别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项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我国内部控制准则体系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信息生产力无法满足需求、理论与实务无法完美融合等诸多问题.通过介绍和分析日本内部控制准则体系及其首次执行的实施效果,从运用自上而下的风险导向评价方法、加强控制活动和“IT对应”、丰富内部控制报告的内容、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审计的本质等方面得出了对我国内部控制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财政部2008年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由此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更为关注。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鉴证),成为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对我国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准则,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二者关联的比较分析,提出我国制定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选择:对财务报表审计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整合。并对完善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财政部2008年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由此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更为关注。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鉴证),成为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对我国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准则,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二者关联的比较分析,提出我国制定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选择:对财务报表审计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整合。并对完善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将日本于2002年7月1日发布的《控制风险的评价》准则同我国的《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准则从总体结构、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促进我国审计准则进一步国际化、提高审计执业质量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内部审计绩效评估的重要性2003年4月12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十个具体准则,为理论界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指出,“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事实上,伴随着内部审计定义的发展,现代内部审计的  相似文献   

14.
内部控制审计是一项新兴业务,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均有许多理论与实务问题需要研究.我国在制定内部控制审计准则过程中,尤其应当着力解决好业务性质、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审计对象的确定(包括内部控制的范围及时点与期间的选择)、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内控标准的选择与内控缺陷的定性、实施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将于2009年7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评价、审计等规则的制定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日本与我国有着类同的经济环境和文化背景,在内部控制的建设、维护、评价和审计等方面也出台了相关规则。因此,研究日本内部控制相关规则及发展动态,对我国建设和完善内部控制相关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安然、世通为代表的发生在本世纪初的一系列特大财务欺诈和审计失败案例大大增加了立法部门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注。继美国萨班斯法案颁布以后,日本也制定了类似的法律和规范。本文将比较美日在评估和审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要求上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发展,指出了征求意见稿相对于第2号审计准则的变化、第5号审计准则相对于征求意见稿的变化,以期对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组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工作,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03年4月12日发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规定(以下简称“准则”),并规定“准则”自2003年6月1日起施行。笔者认为:“准则”的可操作性仍嫌不足。“准则”对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未能作出详细的规定,例如:内部审计人员依据什么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工作、应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哪些主要内容、如何组织实施评价工作、如何编制审计计划、在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过程中应该运用的具体程序与方法、应该如何收…  相似文献   

19.
1982年美国《联邦管理者财务诚信法案》要求总审计长制定内部控制标准以指导联邦政府机构建设内部控制制度。1983年美国审计总署根据法案要求制定了《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后经1999年和2014年修订。文章通过比较美国审计总署在不同时期发布的三个版本的《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对我国政府内部控制准则制定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现代审计中,内部控制测试已经成为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审计程序。为了规范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测评行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审计署颁布了《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本文就《测评准则》与实际操作如何结合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