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玮 《经济论坛》2003,(14):20-21
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要保持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畅通,需要货币政策传导主体(中央银行)、中介(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和客体(企业和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积极引导货币政策影响总产出和宏观经济运行。然而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传导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率传导机制受阻。近几年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利率在央行与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在货币市场各交易主体之间的传导作用在不断加强。特别在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同业…  相似文献   

2.
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主要还是依靠信贷渠道。在信贷传导为主要渠道的条件下分析现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效性,利用回归分析各传导渠道的有效性,并且提出利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提高的有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孙明华 《财经研究》2004,30(3):19-30
理论上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有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种途径,但国内学者对于不同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等技术,对我国从1994年第一季度至2003年第一季度期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找出M1、LOAN和GDP以及M2、LOAN和GDP之间的稳定关系,证明了目前在我国,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渠道而不是信贷渠道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变量是否有影响以及货币政策是通过什麽途径对经济产生影响的是我国金融界一直争论不休的两个问题。本文就这两个问题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信贷量的变化反映了货币政策的松紧,且对国内生产总值有着显着的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效用发挥是通过银行信贷这一传导渠道来实现的,但是效用的发挥出现了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一、信贷市场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但在逐步削弱,信贷机构结构的不平衡导致货币政策传导的不平衡1998—2001年我国广义货币分别增长15.4%、14.7%、14%、14.4%(2001年含股民保证金存款),分别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消费物价指数增幅之和高出5.4、8.4、9.5、6.4个百分点,M2与GDP之比,1998—2001年分别为1.31、1.46、1.52、1.64,其比例之高居世界各国之前列。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与M2之比,1998—2001年分别为82.8%、78.18%、73.82%、70.9%,可见信贷市场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但在信贷市场上,传导货币政策机构的结构极不均…  相似文献   

6.
本文归纳了几则有影响的西方货币政策机制理论 :利率渠道、信用供给渠道、资产组合效应渠道、财富效应渠道、股票市场渠道、汇率渠道 ,通过具体分析各传导渠道在我国的效力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8.
当前,从紧的货币政策迟迟不见效果,主要原因在于传导机制不畅,这包括三个层面问题,一是中央银行层面,二是商业银行层面,三是微观主体层面。因此,消除货币政策传导障碍,必须完善货币政策制度设计,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配套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9.
陈雪峻 《经济师》2002,(6):18-19
文章分析了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从中找出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 ,同时根据我国货币政策各传导途径的特点 ,对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效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目前信贷渠道依旧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该渠道传导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从该传导机制的传导现状分析出发,重点研究传导渠道通畅与否,分析了货币政策信贷传导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财政货币政策效果变化的传导机制缺陷及克服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调控理论是政府利用财政、货币政策工具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总产量GDP的理论。这一理论产生于凯恩斯革命,经过了70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完善、成熟的理论体系。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的变化,对我们当前运用财政、货币政策调控经济,保证中国经济能够快速、稳定、健康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新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理论基础上引入影子银行存量规模对货币供给和利率的影响,从而得到一个包含影子银行、货币供应量、利率、CPI和GDP的动态系统模型。在考虑时间聚合问题后,利用混频抽样数据结构向量自回归(MIDAS-SVAR)模型分析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LR检验的结果显示MIDAS-SVAR模型优于季度SVAR模型。对比MIDAS-SVAR模型和SVAR模型中GDP方差分解的结果发现,影子银行在MIDAS-SVAR模型中对GDP预测方差的贡献要高于S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显示,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要强于利率R。季度内第3个月份影子银行存量规模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变量的影响与季度内第1个月和第2个月的影响存在差异。央行在利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月份影子银行存量规模,保证货币政策效果不被扭曲。  相似文献   

13.
通过选取与对外开放程度高度关联的7个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设计出一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对外开放度指标,并对2011年至2017年中国的对外开放度进行测算。应用S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对外开放度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扩张性货币政策将导致利率下降和汇率上升(本币贬值),最终引起产出的增加和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使货币政策有扩张趋势的同时使利率下降,汇率下降(本币升值)。从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来看,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对于增加产出和控制通货膨胀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度,同时注意对外开放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14.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国际传导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以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为载体进行的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货币政策在国际间的传导方式是公开的,其对他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是间接的、双向的。这就要求货币当局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也促使各国在货币政策上进行协调与合作,以尽可能地保证一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和共同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它依赖于货币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文章通过2006—2016年期间的私营、国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对实际利率、新增信贷余额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信贷渠道仍是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政府现阶段通过新增贷款余额CR制定货币政策要比利率更为有效,对政策效果的估计也比较准确;私营部门要比国有部门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更强。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居民投资于股市,以及个人投资在家庭财富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货币政策在股票市场的传导渠道需要认真研究。货币政策在股票市场的渠道可分为货币政策影响股票市场过程、股票市场影响实体经济过程、股票市场影响货币政策过程三部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需将股票价格纳入视线。中央银行有责任密切关注股票价格的发展,及早警觉泡沫出现的迹象,以便建立相关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立价格预期影响居民和厂商决策的数理模型,阐明了未来价格预期对居民的现期消费需求和货币需求,以及厂商投资需求、劳动要素需求和产品定价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以价格预期作为传导中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过程,并探讨了这种传导机制的目标体系,价格预期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以及理想的货币政策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18.
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和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我国货币政策实施面临的制约因素逐渐增多。多重的政策目标和有限的政策手段使货币政策调控的协调失灵问题日益突出,政策有效性受到挑战。因此,我国货币政策调控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不仅协调货币政策的目标和手段,也要实现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财政政策和国际货币政策的协调。  相似文献   

19.
姚世斌  顾磊 《经济师》2004,(4):72-73
在世界经济发展趋缓的背景下 ,如何通过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 ,是值得中国政府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从货币政策作用于扩大内需的角度出发 ,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进行了一般的分析 ,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西方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传导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描述了货币政策如何借助于货币冲击影响实体经济的路径,它是货币政策有效运作的基础。在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条件下,股票市场不仅提供资源配置、风险分散、公司治理的市场机制,而且是货币政策重要的传导渠道。在通常情况下,股票市场或股价本身并不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直接的调控目标,但中央银行每一次操作或每一项政策的出台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股价的变化,进而导致投资或消费等不同程度的改变,最终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