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延伸和扩展,它不仅表现在金融领域,而且蔓延到社会再生产与流通的各个方面。因此,对这次危机的形成和扩展过程作必要的研究,对当今世界的认识和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我国掌握金融工具,更好地应对国际挑战,是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年初时,如果有人说美国次级债危机将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恐怕大多数人会将其视为天方夜谭。如今,这场危机实实在在地降临了,于是又有人预言这场金融海啸将演变为全球经济大萧条。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往往让人瞠目结舌,9月上旬众多专家学者还众口一词,  相似文献   

3.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端于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不但引发了美国全面的金融危机,而且迅速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主要通过金融、贸易、直接投资和信心四个渠道,因此,我们应该从这四个方面下大力气,遏制国际金融危机向我国蔓延。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提供了经验教训,尤其是引起了对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潜在风险的高度重视,从这个角度看,对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亦有益处。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研究了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在次贷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形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世界经济不断变化的进程中,我国的经济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应对次贷危机下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的对策,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探究,其内容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郭静 《北方经贸》2010,(10):58-60
在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的第一波冲击中,我国省区经济发展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东中西三大板块经济增长全面回落,增幅下滑由东向西逐级递减。进出口贸易受到较大冲击,外向度高的东部地区和外向度低的西部地区均出现增速大幅下滑。企业经营和劳动就业困难加剧,但东部地区的影响举足轻重。国民收入增长趋缓,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回落幅度大于东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省区着力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强培育区域增长极,增强自身综合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6.
从虚拟经济看当代国际金融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也凸显了虚拟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二重效应"。本文借鉴马克思提出的"虚拟经济"内涵,分析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虚拟经济的角度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予以剖析和解释,并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认为虚拟经济必须合理利用,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印度,人们对美国金融危机对印度经济影响的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其将对印度经济造成影响,有的人认为对其印度经济尚不形成影响,有的人认为其对印度经济影响有限,有的人甚至认为对印度经济的机遇大于风险。国际社会也认为,金融危机将对印度经济产生影响,但不是很大。因此,国际金融危机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印度经济发展。为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保证劳动力就业,印度政府还是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看来,印度经济增长虽然已经降温,但依然保持较快增长速度。这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8.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多数研究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造成影响,但是影响程度有限,并认为金融危机主要通过影响出口来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美国由松到紧的货币政策引发了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又引爆了美国金融危机;由于美国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又演变成了国际金融危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向实体经济蔓延,已经程度不同地危及到了各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际金融经济概况王晓勤译一、世界经济金融总形势在美国,一方面从国内经济来看,由于物价向持续稳定方向发展,国内需要趋势坚挺,因而,经济缓慢恢复。从国内需要有关指标来看:个人消费品中,与居住有关的耐用消费品持续看好,零售商品销售额持续增加并扩大。在住宅投...  相似文献   

11.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是过度衍生和过度虚拟的金融资源危机,是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最大的不可持续,再次尖锐地考问虚拟经济与金融的本质及二者有无边界。金融必须尊重极限,仅用增长规模和财富聚敛作为衡量成功的惟一尺度,正破坏着珍贵的金融资源。通过生态阈值的警醒、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的提示,应该认识到金融发展和扩张同样有其不可逾越的金融阈值。面对人类贪婪而自负的挑战,次贷危机的爆发证实了金融临界点的客观存在性。沙堆实验、混沌论提供了理性认识金融阈值的科学方法,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更为现实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40次重要的系统性银行危机为基础,对金融危机后常见的15种应对措施进行了系统的实证评价.结果表明,系统性银行危机发生后,大规模政府干预、流动性支持(紧急贷款)、重新资本化、银行关闭和兼并是使用频率最高的5项措施,但大规模政府干预和流动性支持往往伴随着较高的财政成本,而重新资本化和兼并则分别伴随着危机持续时间的延长和产出损失的上升.一揽子担保计划虽有助于提高危机期间的经济增长率,但危机后的经济增长却相对较低.国有化措施不仅会产生较高的财政成本,通常还伴随着较高的产出损失.存款人承担损失和IMF援助这两种措施有助于缩短危机持续时间,但IMF援助通常伴随着较高的财政成本和危机期间较低的经济增长率.  相似文献   

13.
从国际生产和世界贸易两个层面分析并测算了当今世界生产和贸易的最新特点和进展,揭示了两大体系的紧密联系。在外部需求下降的情况下,垂直专业化生产对国际贸易尤其是中间产品贸易造成了负面影响,金融危机通过垂直的国际生产格局对国际贸易的破坏作用放大了。由于供应链的断裂会造成价值链上多个国家进出口贸易的下降,并对深层次参与垂直专业化生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福利造成损失。  相似文献   

14.
2008—2009: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四个经济增长周期,认为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了第五个周期。文章较为全面地分析了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并对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金融危机提供的自然实验机会,分析了女性董事的风险规避倾向是否会影响公司的投资决策。通过对2007-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发现,在金融危机期间,女性董事比率高的公司投资水平下降得更快,而且这种效应主要集中在过度投资的公司中。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金融危机期间,女性董事比率高的公司会减少长期借款,从而为企业未来的投资机会储备债务融资能力。本文结论表明,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女性的风险规避有利于减少公司的过度投资,帮助公司克服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处于各种风险的频发期,给社会保障带来的影响不断加深,政府社会保障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扩大。在社会保障的常规性管理中贯穿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社会保障财政危机管理的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保障管理走向理性化、科学化的必要之路。以中国国情作为研究背景,探讨应对各种社会经济风险、自然灾害下的社会保障功能与政府职能问题,也从长期发展考虑,研究社会保障的战略发展模式,促使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内关于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发现,国内的相关研究,分别基于金融体系、美国国内经济失衡、国际环境和马克思经济理论等探讨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基于金融体系展开的研究分别从金融体系运作、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体系顺周期因素和金融监管等视角进行探讨。基于美国国内经济失衡展开的研究分别从失衡本身、联储货币政策和政府经济政策等视角展开论述。基于国际环境展开的研究则分别从国际失衡本身、国际货币体系和新兴国家责任等视角进行分析。论文分别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国内关于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研究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笼罩下,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20世纪30年代《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导致大萧条与当今全球金融危机催生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有惊人的相似。为了避免全球贸易危机发生,信守更坚实和稳定的多边贸易体制,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是应对金融危机蔓延、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良策。  相似文献   

19.
金融监管改革与金融稳定: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由次贷问题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凸显了美国金融监管缺失的风险和加强金融改革的重要性。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美国金融监管体系逐步演进为双层多头的分业监管模式,促进了美国金融市场的繁荣。但是危机的爆发表明这种监管体系缺乏统一监管者,无法有效防范系统性危机,因而存在监管缺陷和监管效率相对低下的问题。危机后,美国政府开始意识到有效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并着力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以减轻美国金融监管体系与其金融市场制度、金融业务模式等的背离程度。新的监管体系方案有利于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促进金融稳定,但并不能根除金融危机根源,并且可能萌生新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着眼于推动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在失衡指标、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促进共同发展等问题上加强了协调与合作,达成了解决全球失衡问题必不可少的新共识.但是,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作出持久的艰苦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