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乡统筹发展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要顺利推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就必须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目前在户籍管理、土地承包、农村土地征收以及农村社会保障等诸多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障碍,是制约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原因.有必要从法理角度分析这些法律制度障碍,并通过废除现行户籍管理条例、制定农村社会保障条例以及严格界定社会公共利益等立法措施,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新的法律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2.
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公共财政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它的不完善也导致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因此必须尽快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央向地方的逐步放权,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利益主体的角色日益凸显。当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源、环保、就业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地方政府的分析来解决。因此有必要强调要树立合作共赢的行政理念、完善地方政府合作的法律制度、建立地方政府合作协调机构等,以高效实现各级地方政府的行政目标,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是协调在环境保护中各相关区域(包括流域、行业)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一项制度。要实现我国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未来,迫切需要通过适当的财政制度安排建立和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以维护社会公平,激励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伲进区域性生态暇务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5.
生态补偿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经济等手段调节生态保护与相关利益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以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重庆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作为集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与生态功能特殊多样等为一体的民族贫困地区,构建该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成为新时代下推动实现区域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必须通过制定出台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生态补偿的法律依据,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建立完善保障体系,探索实施多元补偿模式,提高公众认知参与等措施,推进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生态补偿工作走向制度化、常态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如何通过政府协调与合作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中部地区在我国区域整体格局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发展中部地区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中部地区协调发展,必须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法律机制,为此,要确立协调原则,建立协调机构,完善运行机理。  相似文献   

7.
库区经济具有不同于一般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以水域范围为界限、涉及多个管理主体、承担功能多样化等;绿色发展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三峡库区既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水库淹没区,也是长江上游重点生态保护区,面临着资源开发与生态环保的矛盾、生态脆弱与贫困落后的矛盾、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资源的综合开发与整治、移民可持续性生计等一系列难题。三峡库区绿色发展,需要加快对水域资源产权的确权,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和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完善和实施精准扶贫制度,实现精准脱贫致富;构建地区和部门协同发展机制;并对接国家战略,深化对内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8.
当下,延迟退休已是必然的政策选择,而退休制度的整体化改革对延迟退休的稳步推进意义重大。近年来,由于我国退休制度在制度构成、理念传承及群体适用等方面存在发展片面性,导致退休法律制度、退休年龄偏好、区域退休待遇及退休保障机制均存在短板。在延迟退休的时代需求下,建议通过“规范法律制度的整体设计、制定弹性延退的整体战略、完善退休保障的整体布局”等来构建我国退休制度的整体化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中与经济全球化并行存在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实现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经济优势互补和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区域内各成员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法律协调和制度安排是使它得以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本文拟通过以法学的视角对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有机制与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主要障碍进行剖析,提出实现中亚经济一体化这一高层次的经济共同体目标。  相似文献   

10.
市场机制的健全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而要素配置市场化是从供给侧打破区域壁垒和行业壁垒、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途径。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要素市场应从促进行业转移、加强区域联系以及实现全行业均衡发展这三个层面进行深刻的市场化改革。在制度层面,要素配置市场化的系统化制度保障应包含保持竞争中性、完善交易体制、健全产权制度、促进行业开放以及激活民间资本等五个核心要点。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水资源所有权,水权是一个独立的概念,我国水权交易经历了由绝对禁止到法律有条件地允许的过程。滨海新区地理位置特殊,水资源需求量大,水权制度的健全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滨海新区的建设进程。在国家政策法规的引导下,遵循法的公平和效率原则,逐步完善区域内水量分配、水权初始分配和水权市场制度,积极探索水权转让的途径,为我国水权法律制度的完善起到示范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滨海新区多年来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外商投资的结构与水平对于以外向型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滨海新区来讲无疑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实证分析,重点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找出其相关性和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优化新区产业结构提出了利用外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滨海新区在京津冀经济圈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滨海新区无疑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最有潜力、最具活力的现代化经济新区之一。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京津冀经济圈的示范效应决定了其承担京津冀经济圈制造、物流航运和外向型经济的职能分工。滨海新区应着力培育一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提升本地区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国家"一五"计划的实施而不断深化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总结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挖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国家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最大程度发挥区域经济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开局以来,滨海新区发展成效有目共睹。本文以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指标为线索,系统梳理前一时期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成就。主要包括发展成就与发展方式的分析、区域竞争力分析、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分析三大方面。滨海新区经济增速趋于平稳,固定资产投资逐年提高,形成了以创新为导向,循环为目标的发展方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滨海新区产业竞争能力大幅提升,在吸引外资、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和人才建设等方面的竞争能力凸显;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旅游活动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产业链的发展优势,构建了独特的基于产业集群中产业链的天津滨海新区旅游发展的框架;论述了天津滨海新区旅游发展的总体模式及旅游功能区划;提出了发挥政府职能、旅游整合开发、关注顾客让渡价值、培育核心竞争力、打造滨海新区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环境产业是满足用户的环境需求并创造经济价值的产业。完善的法律制度是迅速催生并保障日本环境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相较日本,中国现有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定位不明确,循环经济参与主体责任缺失;配套的法律保障机制不到位。为促进中国经济产业转型,应健全循环经济立法体系,填补立法空白;转变循环经济立法定位,明确循环经济主体责任;完善现有循环经济保障机制,增进循环经济发展动力;丰富循环经济发展形式,扩大参与主体。  相似文献   

18.
新区的成立对我国行政体制的变革与探索具有独特的意义,承载着引领行政改革取向的重要使命和责任。现行的两江新区行政体制明显延续和继承了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采用的管委会模式,并创新性地成立了开发公司;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并非一级政府,与北碚、渝北、江北三个区政府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而行政体系的不统一,可能会导致政令不统一,进而不利于行政效率的增进。走向一级政府模式是两江新区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当然,新区行政体制改革应进行策略选择,由易到难,分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19.
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演化为金融危机,其对全球的影响逐步波及到实体经济,而在实体经济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出口贸易。作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极,外向型经济发展特征显著的滨海新区出口贸易亦不可幸免,进出口贸易和外贸依存度出现同时下降。本文在对滨海新区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金融危机对滨海新区出口贸易影响及其成因,并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滨海新区应对出口贸易下滑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目前依然未走出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中国经济要实现集约型增长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完善: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府行为;二是改进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意识;三是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四是完善政绩考核制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建立政绩考核制度;五是完善资源的产权制度;六是必须要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