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将对城市规模划定标准进行重新设定目前正在广泛征求意见并抓紧修改完善的"国家中长期新型城镇化规划",将对城市规模划定标准进行重新设定。未来我国城市规模划分将打破行政等级限制,根据城市所具备的承载力,人口集聚能力等方面进行认定。随着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问题逐渐突出,也带来人  相似文献   

2.
关于城市最佳规模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相关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与评析,并利用中国1990-2006年间数据对我国是否存在最优城市规模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中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对于多数指标和年份,中国不存在统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对于部分存在最优城市规模的年份和指标,最优规模是一个变量.  相似文献   

3.
笔者通过因子分析将影响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的因素划分为城市基础设施与环境因子、城市规模因子、城市经济因子和城市区位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回归法分析了这四类影响因子与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的关联度,确定了四类因子的重要性排序为:城市经济因子、城市规模因子、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因子、城市区位因子.  相似文献   

4.
提出城市适度人口规模不是一个静态的数值,而是动态的过程.不是一个先验的数值,而是系统决定的综合结果.建立了一个适度人口规模的概念性框架,即EFL模型,就是说合理和适度的人口规模是与之相联系的资源环境因素、功能和经济方式、空间区位状态共同决定的结果.生态系统的变动,综合决定了一定时期、一定标准下的城市人口适度规模,并决定了这一适度规模的变化趋势.基于这一思路,讨论了影响上海人口规模变动的积极因素和阻碍因素,从资源环境变化、城市功能变化和城市空间变化三个方面对上海适度人口规模的变动趋势作了基本判断,提出上海人口规模将出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根据动态适度人口规模的观点,对城市人口综合调控和城市管理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规模效率的实证分析:1990-2001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卡里诺模型和1990-2001年期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分析全国222个城市的城市聚集经济以及城市规模效率,并分析东中西部地区不同城市规模的城市化经济程度差异.本文发现,目前中国城市规模效率不一样,尤其是传统工业大城市的城市化经济并不明显,而新兴工业城市的城市化经济较明显.本文还发现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并不明显,而大中小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较明显.并且,东部地区小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较高,中部地区大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较高,西部地区特大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冷萱  李涵 《财贸研究》2021,32(8):42-56
户籍制度使得劳动力在空间上难以完全自由的流动.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开展,劳动力在空间上流动变得容易,但其子女难以跟随父母流动并享受流入地城市的教育公共服务.因此,出生时户籍所在城市将对个体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个体人力资本积累和收入水平的影响.通过研究个体出生时户籍所在地的城市规模对其收入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内在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个体出生户籍所在地城市规模每扩大1%,其收入水平将提升0.149%.中介效应检验表明,人力资本积累是重要的影响渠道,具体而言,出生时户籍所在的城市规模会显著增加个体受教育年限,改善个体健康状况,进而影响收入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出生城市对于农村个体、低收入个体影响更大;同时,个体流动可以显著削弱个体出生城市规模对其收入水平的影响.这一研究有利于推动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7.
城市的形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发展的规模和文明程度是由城市的历史决定的.城市规模不同,其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环境卫生是城市文明形象的最直接表现.不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有共性,也有不同的个性问题,经过几年的监察管理实践和认真分析,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新古典经济的框架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模型,系统分析了拥挤效应、经济增长与城市规模的关系。假设城市规模扩大产生集聚效应并反映为拥挤效应的降低,将拥挤效应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纳入生产函数,分析经济稳态的演化路径,得出最优的城市规模、合理的城市拥挤程度和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并分析扰动稳态的变量对演化路径的影响,据此给出了一个估算最优城市规模的简单模型的结论。研究表明在不同条件下城市的最优规模是可变的,不存在统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城市化进程应该适度有序的进行。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2004-2014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比较不同规模城市间公共支出的人口规模弹性,分析了城市规模对城市公共支出规模效应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城市人口增长带来的公共支出增长弹性远小于1,即人口增长并不等比例带来公共支出的增长,说明城市公共支出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研究还发现,在人口增长过程中大城市的公共支出弹性平均仅为小城市的1/2,表明大城市公共支出的规模效应强于小城市.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口集聚程度和外来人口因素会通过不同机制来降低城市公共支出的人口规模弹性,并且这种机制在大城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上述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相关稳健性检验的情况下依然成立.大城市在公共支出方面具有更高的规模效应,即使在考虑大城市人均公共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大城市在吸纳新增人口方面也更具成本优势,因此鼓励人口向小城市集聚可能会耗费更多的公共成本.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直接影响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水的再生被认为是各城市建设与规模扩大不可或缺的重点项目,再生水的利用对改善城市及周边环境、节约水资源益处非凡.文章结合深圳横岗新建再生水厂的控制系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商》2015,(25)
城市人口数量是衡量城市经济规模的基本指标,关于城市等级规模—规模齐夫模型是研究城市系统的重要基础,他可以较好地刻画城市的规模分布。在当前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研究城市等级——规模结构有助于了解城镇化的发展规律。本文通过对2015年我国城市人口数据进行研究,用齐夫等级规模理论进行检验,分析我国城市的规模结构。  相似文献   

12.
商贸流通业集聚发展有助于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和经济格局的动态演化,进而推动城市规模的变迁.本文从"虹吸效应"和"扩散效应"双重路径探讨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城市规模影响机制,进而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DSDM),就二者的非线性关联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商贸流通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商贸流通业集聚初期会促进城市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城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尝试性地提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框架,并以全国24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表明,本地市场规模、工业企业平均规模(需求因素)以及交易成本、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与竞争程度(供给因素)等因素共同促使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实证检验证实,虽然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聚于具有较大市场规模和更优经济地理位置的中心城市,但我国不同区域引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关键性因素存在差异,东部城市表现为本地市场规模,而中西部城市则是交易成本.实证结果还表明,规模大的工业企业具有明显的服务外包化倾向;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存在MAR溢出,专业化有利于提高集聚度.为此,本文提出了加快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商圈的形成和发展与城市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现代商圈对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任何一个城市的繁荣都离不开一个不断发育成长的商圈的带动,不同层次商圈的形成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原始动力.而城市规模的扩展带动城市商圈的规模随之扩大,城市的功能定位决定城市商圈的特性和发展方向,城市布局的变化导致城市商圈结构与布局的调整,城市交通的发展也会促使城市商圈的形态和布局进行新的重组.  相似文献   

15.
人口城市化道路"以小为主"还是"以大为主",争论的实质在于城市规模效益的评价.突破以往仅就经济特别是工业化评价城市规模效益的局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效益于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规模效益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综合效益与城市规模成正相关变动的结论,为阐发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走"以大为主"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并非城市规模越大越好,因为城市规模与经济、社会因子等的效益不完全成正相关变动,需要具体分析,警惕拉美超大城市畸形发展的城市化"陷阱"发生.  相似文献   

16.
刘刚 《市场论坛》2014,(2):11-13
文章通过城市产业集群规模和三次产业区位熵评测,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产业集群规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明确城市定位,促成集群产业链形成,拓展市场规模,加大中小企业培育,主导形成集群品牌发展格局,提高集群产业研发能力,增强中小企业发展的均衡性和集成化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边缘城市,是指离省会城市或者非省会副省级城市以及城市群(圈)较远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城市的规模较小.很多是老少边穷地区.在城市群背景下,远离中心城市的边缘城市如何发展?本文就我国边缘城市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边缘城市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了新城市规模指数,力求以更客观、更综合的视角来度量城市规模,并从空间竞争角度研究城市规模变动.对新城市规模指数的分析表明,一定条件下其能纠正土地和人口总量度量法引起的误差;本文进一步通过构建反映城市规模变动空间竞争的空间计量模型,对引起竞争的“水平方向(横向策略互动)”和“垂直方向(纵向共同反应)”两个来源进行了识别.结果显示:“水平方向”的竞争强度为正,且逐年递增,城市规模空间竞争表现为愈来愈强的模仿性;“垂直方向”的竞争强度也为正,官员晋升体制也能引起城市规模空间效仿现象;研究还发现,在晋升年份,以垂直方向的竞争为主,其他年份则以水平方向的竞争为主.过去十年来中央政府“做对了(城市规模)激励”,但“做对协调”却显不足,未来应加强“做对协调”,实现二者统一.  相似文献   

19.
周丽苹“走以大城市为主导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一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我国2003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益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在我国城市综合效益与城市规模呈正相关的结论,为“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该文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富有创新性。这种创新性不仅体现在研究方法的新颖,也体现在所选取变量的综合性。该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来测量我国各级规模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益,突破了过去利用线性回归和人均指标来评价城市规模效益的传统方法。在…  相似文献   

20.
运用Zipf法则,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浙江省城市规模分布值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浙江省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值从1988--2009年的演变。结果显示浙江省城市呈现明显位序——规模分布,城市人口规模相对分散,中小城市众多,高位城市发展空间较大。对影响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工业化率、人口密度和路网密度与城市规模分布值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工农业比率和城市化率对城市规模分布值表现为负相关关系。随着工业化率、人口密度和路网密度的提高,分布值明显变大,城市规模分布越平均,说明浙江省的中小城市发展完善,吸引力比较大。随着城市化率和工农业产值比的提高,分布值变小,即城市规模分布开始集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