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首先引入公共产品理论,用于说明我国金融在金融安全和国有银行资产两方面存在的公共产品性并因此而产生的“共有地的悲剧”问题;然后,引入制度经济学派产权理论对公共产权的分析框架,提出通过界定产权化解我国金融“共有地的悲剧”的思路和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证券化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但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形式,证券化是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与信托的组织形式,具有实现证券化目标的天然优势.我国的资产证券化选择了信托模式,但是源于英美法系的信托制度却与具有大陆法系传统的中国法律制度存在着冲突,因此导致了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中出现了理论上难以解释的问题.中国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解决,最终要通过信托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本质是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之间的交易,科技金融中介的选择取决于交易费用,不同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决定不同金融中介在资源配置中的“比较优势”,科技支行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是“互补”而不是“替代”的科技银行模式.科技支行的本质仍然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纵向信用,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则是以民间信用为基础的横向信用,应突破制度约束将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培育为未来的科技银行.  相似文献   

4.
张志忠 《西安金融》2001,(11):40-41
信托是市场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能没有信托一席之地。本文通过对我国信托的发展和立法规范过程的考察,试图说明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信托业的市场定位和监管框架是对我 国信托业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信托是我国金融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优良的财产转移和财产管理制度,可以充分发挥功能优势和制度优势,在共同富裕社会建设中做出独特而有益的贡献,同时实现自身的更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了发挥信托制度优势助力共同富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金融理财业的法律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需要从法理层面明确和统一金融理财业务的法律依据。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看,我国金融理财业务主要按照信托模式开展业务。由于我国金融分业经营体制的影响和我国信托法律体系的内在缺陷,各类理财业务各自为政,既形成金融机构间不公平竞争,又造成受托人法律责任的缺失。所以可考虑从更高的层面上建立对国内各种形式理财业务的统一规范标准,为各类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找到坚实的法律依据,以维护我国理财市场的公平竞争,从制度上保证金融理财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间融资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配置的补充形式和金融服务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毕竟民间融资是我国金融体制外的一种非正规金融,如何在制度层面予以规范,实现健康、稳定地发展,成为当前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8.
刘奎  许忠前 《金融论坛》2003,8(2):10-15
金融约束理论认为 ,政府应通过控制价格创造租金机会 ,诱致市场主体争夺租金 ,在租金争夺的过程中促进金融深化。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租金的特殊形式和租金争夺的特点 ,指出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本质上都归国家所有 ,同属一个所有者 ,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独立的产权主体。所以产权虚置和产权共有是我国金融租金形成的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 ,分析我国金融租金争夺主体、作用机制的特点 ,说明通过设立“租金机会”诱致金融深化的机理在我国并不成立。作者最后提出我国金融深化的路径是改革企业和金融产权制度 ,建立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通过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实施增量优化。  相似文献   

9.
金融约束理论认为,政府应通过控制价格创造租金机会,诱致市场主体争夺租金,在租金争夺的过程中促进金融深化。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租金的特殊形式和租金争夺的特点,指出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本质上都归国家所有,同属一个所有者,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独立的产权主体。所以产权虚置和产权共有是我国金融租金形成的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金融租金争夺主体、作用机制的特点,说明通过设立“租金机会”诱致金融深化的机理在我国并不成立。作者最后提出我国金融深化的路径是改革企业和金融产权制度,建立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实施增量优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托法》的颁布实施,真正意义的信托产品在我国相继问世,建立健全信托会计制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除《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十四章“信托业务”以外,财政部还没有出台系统的核算制度。笔者认为不研究信托会计基本理论问题,信托会计的核算制度难以科学制定。因此,本文在会计基本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信托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  相似文献   

11.
继2013年中信信托联手招商银行推出全国首单“消费型信托”项目后,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摸索布局,我国的消费型信托业已形成了一定的业务模式. 在当前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大潮中,信托公司正阔步前行.消费型信托,无疑将是信托公司布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一枚重要“棋子”. 换言之,消费型信托或将迎来大发展的“春天”.  相似文献   

12.
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路径与经营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城乡金融二元化问题日益突出,金融资源配置扭曲,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从业人员和信贷资源不足.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商业银行责无旁贷.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既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更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本文对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路径和经营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路径与经营模式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城乡金融二元化问题日益突出,金融资源配置严重扭曲,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从业人员和信贷资源严重不足.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商业银行责无旁贷.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既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更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对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路径和经营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金融资源来源于经济增长,其合理配置又维持和促进经济增长。对潍坊市“十五”期间金融资源配置情况个案分析显示,金融在信用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的同时,经济金融化水平低、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失衡、信贷资源配置期限结构失衡、信贷资源配置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剪刀差、工农剪刀差、金融供给单一化与需求差异化错位、异地信贷资源竞争挤出效应和稳定性等深层次结构矛盾凸显,“十一五”期间应通过进一步协调强化不同资金功能定位、突出资源配置产业选择、构建完善区域金融体系、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疏导民间投资,促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5.
中小企业金融“脱媒”与金融制度创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脱媒”实质上是导源于金融抑制的制度安排,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层面。应该摈弃以规模和所有制为标准的金融资源配置格局,以效率为导向,对金融制度进行市场化重构。  相似文献   

16.
有些人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应以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具体地说,就是要以股份制来改造公有制,期待在本世纪末以股份制取代公有制。这些人认为:公有制使企业产权不明确,国家财产无人负责;在公有制下,不能实现政企分开、两权分离,不能形成企业机制,不利于企业家的成长;在公有制下,企业不能进行风险经营,不能通过兼并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似乎公有制是我国经济不发达的最终根源。所以,必须把公有制企业股份化,用股份化来改造公有制。并且说股份制并不改变公有制的性质,因为其中除个人股外、还有单位股、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内涵进行了探讨,着重剖析了"宿州模式"和"益阳模式"的内在运行机理。在此基础上,研究阐释了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信托的比较优势和制约因素。为更好地构建适应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土地流转信托新模式,本文从政府引导、服务平台建设、制度体系构建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试图给出撬动我国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8.
“江苏金融发展高层论坛”选择“汇制改革背景下的金融创新与风险规避”的论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我国金融改革取得显著进展情况下,汇制改革及不同经济主体的适应性问题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可以说,这一问题越来越影响到宏观调控、资源配置和国际经济关系。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汇制改革不仅关系到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同时也是中国能否有效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重要方面。从区域和微观的角度看,我们也需要关注、研究,并适应汇制改革所引致的各种变化,充分利用机遇有效规避风险,以从容应对日益变化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试论我国市场经济下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李淑湘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改革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整体推进。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引入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必要性 1.信托制度是高效的市场信用机制 信托制度的表外安排使得其具有直接融通金融资源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市场信用的特征.与其它金融制度安排相比,更具全能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很好地嫁接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实业投资,能有效地将金融资源在不同的市场中进行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