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脱媒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趋势。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LT-TVP-VAR模型实证研究"金融脱媒—利率—宏观经济"和"金融脱媒—资产价格—宏观经济"双渠道的传导效应,分析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传导效率的变化。结果发现,金融脱媒导致了短期利率上升,促进了资产价格上升,中长期利率效应趋于收敛,金融脱媒对产出的影响在短期以利率渠道为主抑制产出增长,长期以资产价格渠道为主促进产出增长,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以资产价格传导渠道为主,资本市场"货币蓄水池"功能抑制了通货膨胀。随着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提升,金融脱媒通过双渠道向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传导效率均有所提升。本文研究的政策含义是,为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状态,金融层面应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利率市场化,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在当前宏观经济调控中仍占据主导地位。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会使得信贷渠道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其主导作用。货币当局要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疏通信贷渠道。积极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真正反映资金供求价格。稳步实现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由数量目标向价格目标的转变。随着利率完全市场化目标的实现,利率与货币供给的关系,利率与贷款的关系以及利率与投资和实际产出的关系将会变得明确,因而货币政策——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投资消费、产出的传导路径能使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一、货币政策与房地产调控综述 货币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通过一定的措施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对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影响,最终达到对国民总产出水平进行调节的目的.货币政策涉及的内容既包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又包括运用这些工具的作用机制、传导过程和据以进行监测控制其进度的各项数量指标. 根据凯恩斯学派的理论,货币政策的传递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货币供应量与利率的关系,即流动性偏好途径;二是利率与投资的关系,即利率弹性途径.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供给相对过剩,利率下降,刺激投资,房地产作为投资,必然得到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金融脱媒现象的加剧,金融创新不断涌现,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随之面临一些梗阻,如我国融资体系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货币政策传导偏重于数量型信贷渠道,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与银行存贷款市场之间的利率传导不畅通等。为此,应采取健全利率走廊机制,稳步有序推进利率"两轨合一轨",发展和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打通货币市场与存贷款市场利率传导梗阻等措施,以实现"宽货币"转向"宽信用",提升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率,健全"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实现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5.
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涉及利率决定理论、利率传导理论以及剖析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金融发展理论。本文重点介绍利率传导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其中,利率传导理论研究表明,利率由投资、储蓄、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社会平均利润率等内生变量决定,而利率的变化又会对上述经济变量产生影响。金融发展理论试图为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探寻理论依据,是利率市场化不可或缺的理论组成。  相似文献   

6.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一)我国货币市场、利率渠道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利率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作用的发挥,首先是在货币市场调节金融机构的资金供求,进而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总需求。货币市场及其完善与否是利率渠道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1、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及其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货币市场在我国的出现是同货币调控模式的转变直接相关的,我国的货币市场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从目前的情况看,货币市场已经开始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但从完全转向间接调控的需要看,货币市场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直接融资的增加会促进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的作用效果,而社会融资结构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是各种渠道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在阐述我国社会融资结构演变的基础上,构建了货币政策传导效果模型,并将社会融资结构引入到模型中,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信贷渠道对产出依然起主要作用,但是社会融资结构对货币渠道的影响系数大于其对信贷渠道的影响系数,说明随着直接融资的增加,货币渠道对产出的影响不断增强,而信贷渠道的影响不断减弱,且货币渠道的促进作用大于信贷渠道的削弱作用,直接融资的发展从总体上增强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相似文献   

8.
我国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传导路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1999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1季度的季度数据,通过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我国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货币供给具有较显著的产出效应,说明我国现阶段重视货币政策的作用,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基于需求角度对我国货币供给产出效应的三条传导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结论为:"投资路径"和"消费路径"有效,但在不同传导环节上的传导效果存在差异.从总体上看,"投资路径"的传导效果较"消费路径"更为显著."净出口路径"发生阻滞和逆转.基于此,本文探究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疏通传导路径、增强我国货币供给产出效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黄成业 《新金融》2004,(8):41-43
一、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货币政策传导到实体经济主要通过两种传统渠道:货币渠道,也称之为利率渠道,以及信用渠道。持货币观点的人认为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利率来影响实体经济。货币当局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政府债券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债券的支付通过减少买方银行账户上的准备金来实现,这也减少了整个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数量。  相似文献   

10.
孙小光 《金融纵横》2011,(12):10-15
我国货币政策已经形成了信贷渠道、货币渠道和汇率渠道并存,三大渠道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三位一体”的调控模式。其中,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主要作用于内需部门,但信贷渠道的地位更加重要。汇率渠道能够同时作用于投资和外贸部门,不过政策时滞较长。目前,我国应加快推进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一系列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外部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1.
利用广义矩估计法(GMM)考察现行双轨制的利率体系下泰勒规则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适用性.结合我国的经济数据及实际情况,构建具有利率平滑特征及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对管制利率及市场利率两种体系下的泰勒规则进行检验,结论显示存款利率并未根据通胀及产出的变动加以调整,而市场利率及管制较为放松的贷款利率对产出、通胀以及货币供给均能作出反应,对产出及货币供给的反应显著,但是对通货膨胀反应不足,即依据预期通胀、预期产出及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变化估计的前瞻性泰勒规则尚不具备稳定性,当前不宜将泰勒规则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期以来,针对投资增长较快、各方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热情偏高的情况,货币政策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总体来看,是从扩张型货币政策转为稳健型货币政策。与此同时.低利率政策也有所改变,基准贷款利率有所提高,由于货币供给增长加快,央行再次提高了基准贷款利率。从5月份的情况来看,货币供给增长仍然偏快.对利率进一步上调的预期较强。从国际市场来看,针对通货膨胀的情况,美国、欧盟等纷纷提高利率,控制货币供给增长.稳定需求。我国将进入“高利率时期”的观点,恰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所谓货币分析就是通过货币因素来对经济总量进行的分析。货币因素包括货币本身、信用和利率三类。货币分析法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之一。一、货币量变动的经济分析货币对经济的影响首先是通过流通中货币量的增减变化来实现的。关于货币量变动对经济影响的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是凯恩斯主义的分析,二是货币主义的分析。凯恩斯的货币量分析从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的均衡状态出发,设想中央银行为扩大货币供应,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率。商业银行为赢利动机所驱使,就会把新获得的超额现金准备用于购买债券。商业银行的这一行动,一方面导致债券价格的上涨和利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量。利率下降有利于投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以1996年1月-2016年6月的通胀缺口、产出缺口、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等数据为基础,运用LT-TVP-VAR模型分析了货币当局的时变反应特征和调控模式。从中得出结论是:我国货币政策与通胀缺口和产出间的依存关系具有门限效应,央行存在非对称偏好, “价格型”货币政策有规避产出收缩偏好,“数量型”货币政策有微弱规避通货紧缩偏好。就效果而言,“价格型”政策治理通货紧缩效果较好,而“数量型”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刺激产出增长和抑制经济过热的效果较好。由此提出“新常态”时期的三方面政策建议:一是理性看待并适应经济增速放缓和物价水平下滑,配合宏观经济结构性调整制定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二是以扩张性利率政策来诱导适度通胀,并以“数量型”货币政策为主为经济增长托底;三是加快完善利率的市场传导机制,为提升“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利率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关键变量,利率市场化改革始终是金融领域最重要的改革之一。近年来,人民银行坚持发挥市场在利率形成和传导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年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率在货币政策的执行和传导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使用1996年至2013年的月度数据,采用LSTVAR模型分析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效果和差异以及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非对称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增长状态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非对称性。在经济增速较高的状态下,货币供应量调控的短期效果较为明显,而利率调控则具有长期的调控效果;对于产出和通货膨胀而言,相同的货币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增速状态下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相比在经济高增速状态下,利率冲击的通货膨胀效应在经济增速放缓状态下的效应相对较弱,而货币供应量的负向冲击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利用利率手段对通货膨胀进行调控,效果将更好。  相似文献   

17.
论货币政策的货币市场传导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引起理论界广泛关注。从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通过货币市场的作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一条基本渠道。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货币市场和利率也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但由于我国货币市场还有待完善,利率尚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模式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方式的转变,通过发展货币市场、实现利率市场化来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已成为当前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郝林 《金卡工程》2010,14(3):288-289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否顺畅。本文首先介绍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信贷渠道,并将其拆分为两个过程:由货币供应量到信贷量的传导和由信贷量到总产出的传导。然后,本文就上述两个过程传导在我国当前状况下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袁鹰 《武汉金融》2007,198(8):21-23
<正>一、开放经济下的政治经济周期对货币秩序的扰动在开放经济条件中,政治经济周期传导的主要渠道包括国际商品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其中金融交易主要是指国际货币借贷和国际资本投资。国际上有不少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传导因子进行了研究①。综合起来看,可以发现相对价格、实际利率、汇率和资本边际产出是经济周期传导的核心因素。在这些传导因子的作用下,一国或多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周期可能通过多种传导渠道向外扩散,最终生成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周期②。研究也发现,一国的制度安排和经济周期的传导也有重要的联系,其主要表现就是国际贸易制度安排、国际金融制度安排和国际汇率制度安排等有阻隔或加强经济周期传导的重要功能。一般来说,一国的经济制度安排越是趋于开放,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越是紧密,这种政治经济周期的传导功能就越强。  相似文献   

20.
一、储蓄利率必须高于预期物价上涨率 二次大战后,大部分西方国家采用凯恩斯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增发货币制造“流通性”供给投资,无一不被通货膨胀所困扰。同等重要的是未曾采取有效控制货币数量的国家,无一能成功地停止通货膨胀。1947年意大利停止通货膨胀根本措施是提高利率,降低货币数量。德国在1948年进行货币改革创造了经济奇迹。美国在1951年联帮准备与财政部协商后,紧缩货币物价才稳定下来,英国在1951年恢复传统货币政策以使价格下降。1960希腊与法国等等都是如此。那些继续采用低利率政策增加货币数量的国家,无论采行任何政策,都继续遭受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