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和社会的转型,推动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接近2亿人,而人均耕地只有1.59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移已成为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新形势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对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成因及表现进行分析,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陈闻君 《改革与战略》2009,25(6):100-10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就业机会带来的收入增长,但目前面临的困境制约着转移大军就业机会的获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就业机会之间的均衡应是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包括大力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现代化,而不是一味地向城市转移或者表面城镇化。当务之急是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提高人力资本含量,增强就业机会的主动创造能力,实现农民从贫困落后向现代生活方式与观念转变的文明转型。  相似文献   

4.
李钧鹏 《乡镇经济》2001,(11):17-18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诸多障碍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对这些障碍进行了分析,将其归结为劳动力自身转移能力障碍、信息获取能力障碍、心理障碍、社会偏见障碍、生活与就为业成本障碍和制度障碍六个方面,并提出了制度创新等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近13亿人口的大国,目前有4亿多农业劳动力资源,有1.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仍以每年数以万计的速度增长。如此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及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创造了良好的人力资源条件。但是,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是21世纪农村经济发展乃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有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6.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及化解措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严峻形势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少,工业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特征。这一国情导致农村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只不过在计划经济时期处于隐性状态。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将农民禁锢在农村的粮油副食品定量供给彻底改观,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领域容纳劳动力…  相似文献   

7.
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一个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村劳动力过剩,人力资源闲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8.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着眼于宁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情况,剖析基本态度和特征,并在基础上提出五大对策。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是我国典型的欠发达地区之一 ,转移农村剩劳动力是解决我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突破口 ,而当前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又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压力和动力 ,结合现实国情和我省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特殊性 ,本文提出了我省要以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与城镇非农产业发展相结合、就近转移与区际转移相结合的“双结合”加速转移的模式与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日益凸显.文章在简要分析该现象的现状、产生原因、制约因素及影响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提出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社会结构、积极推动中小城镇建设、增强乡镇企业活力、尽快建立和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降低情感成本等八项途径及对策建议,希望能对该问题的合理有效解决有一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重要内容和手段。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有利于改善城乡人口和资源配置,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农业生产停滞和老人赡养、儿童教育等社会问题。贵州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本地就业为主导的思路,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适合贵州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使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破口、着力点。我国农业底子薄、农村人口多、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本文建议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理顺农村生产关系、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  相似文献   

13.
张鹏伟 《改革与战略》2011,27(4):91-92,100
企业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除了要通过增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社会责任监督管理机制,强化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和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等措施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外,还必须妥善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清 《乡镇经济》2009,25(3):109-111,115
文章就乡村旅游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存在的原因是保护意识不强,规划缺乏科学性,法律制度不全,管理水平不高。并提出了强化可持续旅游理念、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体系、提高管理者素质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因素,政府要采取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行之有效的促进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市场化原则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农村经济、农民生活以及农业产业竞争力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要缩小差距,不仅需要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更需要新疆各级政府充分发挥各项行政职能的作用,建立服务型、高效型和协调型政府,发挥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相似文献   

17.
高成全 《乡镇经济》2009,25(5):62-65
文章基于平顶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际,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分析了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对重庆的调研表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偏低和现行的土地营理政策等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因素。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应采取完善农民工外出就业制度、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土地管理政策和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以及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土地整治:推进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理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广东省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十分突出。现阶段能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开展土地整治,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和合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