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派人在国都咸阳的南门外树起了一根长三丈的大木,同时向百姓宣布:谁能把这根大木扛到北门,赏给黄金。围观的人很多,但都持怀疑态度。后来,商鞅把赏金又提高了几倍,终于有一个大汉把这根大木扛到了北门,果然得到了赏金。这事传开后,大家都知道商鞅令出如山,说一不二,从而为变法令的推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陈洁琼 《黑河学刊》2013,(8):49-50,58
分析《左传》、《史记》中有关秦移民的记载,发现商鞅变法后,秦国移民在种类、数量、规模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传统移民方式战争性移民的发展,以及新式移民种类政策性移民出现并日益成为主流;商鞅变法规定"令民为什伍,相牧司连坐",表达了对移民控制的要求,同时移民已经被用作排除变法阻力的一种政治手段。关于商鞅变法中招徕三晋之民的争议,笔者认为是存在的。商鞅变法与秦移民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改革的事业是显赫的,但改革的背影往往是悲凉的。“改革大多没有好下场”,这是人们从历史中得来的智慧,想想也是,从管仲、商鞅到范仲淹、王安石,结局都不怎幺美妙,以商鞅、王安石为例,而鞅辅佐秦孝公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但秦孝公一死,商鞅即被秦惠王追杀,  相似文献   

4.
徐旸 《发展》2014,(3):86-88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励精图强在短暂的约一百年时间内,由地处西陲国力落后的蛮夷小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霸主并一统各诸侯国,建立了第一个封建制王朝的史实说明法律对促进区域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追溯商鞅变法建立秦帝国的历史路径,考量关中—天水经济区立法兴邦策略的现实意义巨大。  相似文献   

5.
张庆勇 《魅力中国》2010,(29):268-268
商鞅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法家代表人物,他通过总结早期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和实践,收集各国变法的经验,对我国古代法治思想作了系统的论述;其法治恩想使秦法保持了社会的公平性,使奏国实现了较高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6.
商鞅与王安石、张居正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早期、中期、晚期“三大改革家”,其历史地位在历代改革家中首屈一指。说到商鞅变法,历代史家均赞扬其成功的、积极的一面,同情其惨遭车裂的悲剧,而没有用一个成熟政治家的眼光,认真总结商鞅变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当,特别是他实施残酷的恶法及偏激的执法行为所带来的消极作用及教训。  相似文献   

7.
《浙江经济》2010,(3):24-25
世界历史的演进也是国家的改革史、社会的改革史,无论古今,无论中外,几无分别。古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欧洲有宗教改革,北美有罗斯福新政……还包括持续30多年的中国渐进式改革。  相似文献   

8.
盐铁钱专营是秦汉政府的一项重要国策。早在商鞅变法时期,地处西方的秦国就对盐铁实行了国营专卖,所谓“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时在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由于秦国在商鞅变法...  相似文献   

9.
微话题     
《中国报道》2013,(1):9-9
秦始皇统一天下,除了商鞅变法的“制度性优势”以外,能够吸引各国人才是最重要的原因。今天很多企业家、技术人才移民海外,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战略性命题。对此,我们应该反思国内软硬件环境。  相似文献   

10.
商鞅(?──前338年),战国时期卫国人,原姓公孙,名鞅,后到秦国实行著名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一跃而为七国之首,因有功于秦,被秦孝公封为商,称商君,又叫商鞅,是前期法家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以惊人的勇气和智慧,为君主着想、为民着想,最终战胜顽固派,赢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在秦国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意义深远的改革,实质性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为中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秦孝公死后,为极端顽固派所击败,被车裂而死。1996年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北京观看话剧《商…  相似文献   

11.
王哲 《中国报道》2022,(10):108-113
<正>5年来,陕西省咸阳市审议改革事项147项,落实改革任务697项,小切口民生改革部署300多项,简政放权504项,44项改革成果全国层面肯定、推广。陕西省咸阳市,一座因商鞅变法、大一统帝都载誉历史的城市。这种基因、这种传承,让这座改革之城始终在锐意进取中敢破敢立,在改革大潮中扬帆前行。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影响重大的改革载入史册,它们分别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和清末的戊戌变法。无论成功与否,三次重大改革留下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探讨。三次改革对我们进一步改革的启示有:营造自由活泼的思想环境,实现言论自由;广纳群贤,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重视制度建设,确保改革有保障;严肃法纪,向政治癌症宣战;合理调节各阶层利益,重视和解决民间疾苦;改革官员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官员政绩。  相似文献   

13.
余澄 《魅力中国》2011,(7):313-313
法家学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管仲作为先驱首先提出了法家制度的思想理论,战国中期,商鞅,吴起,李悝分别在,秦、楚、魏进行了变法实践,而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也成功地为以后统一中国积累下了坚实基础。理论上,商鞅、申不害、慎道,分别代表法家重法、重术、重势三派、思想上,法家以“人性本恶”为根本,实行坚决的法制制度,依靠强权统治国家,重视农业生产,强调军事强大,以霸道的王权统一为目标:主张人性好利,并通过特权法等手段,迫使人民成为其战争统一工具。法家法制思想也为今天我国现代法制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张铁钢 《魅力中国》2011,(12):181-181
韩非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法治思想,形成了系统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一、韩非对前期法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的治国思想中就孕育着法家思想的萌芽,申不害、慎到、商鞅等人对法家思想的发展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韩非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继承、扬弃、综合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一对于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的形态,目前我国学术界存在三种意见。一派学者持战国土地私有制说。如范文澜认为,从鲁国“初税亩”,“用田赋”到商鞅“开阡陌”都是形成和承认了土地私有权,“战国时土地私人所有制已经确立”。郭沫若说,商鞅废除井田制,承认所有的土地可以私有和买卖,“战国时代,土地国有制已经破坏,土地私有制占了主导地位”。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持类似的观点。持战国土地私有制说的学者大多是根据《汉书·食货志》董仲舒所谓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说法。他们忽略了史籍中仍存在国家授田制的若干重要线索,更未能见到后来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秦在商鞅变法以后仍实行国家授田制的重要资料。今天看来,战国已经建立完  相似文献   

16.
正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写道:"秦地最胜,无如成阳,披山带河,金城千里"。因整个城市地处渭河之北、九峻山之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至今,咸阳之名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国,以咸阳为都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王朝,使成阳赢得"第一帝都"的美誉。商鞅变法、一字千金等重大历史事件均发生在此地……历史的车轮缓缓碾过,咸阳这块沃土在不断积淀的同时,如今在科技创新领域又焕发出熠熠夺目的新光彩!  相似文献   

17.
郝佳荣 《魅力中国》2011,(15):106-106
大型历史话剧《商鞅》创排于1996年,本剧摒弃了传统的商鞅形象中模式化的样本,而从他在亲情、友情、爱情、事业等各个方面内心的激荡入手,把视角转向挖掘商鞅本人的人性美。本文就《商鞅》中的人性、群星、舞美三方面谈谈话剧对于人性美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法家思想兴起于春秋末期,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派别.当时的秦国奉行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吸纳各种思想流派,招徕六国人才入秦.秦孝公重用商鞅实施变法以后,法家最终成为了秦国治国的主要思想.法家理论和法家代表人物与秦的兴亡密切相关,法家的思想学说对于秦国的发展壮大乃至统一中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的维新变法昙花一现,百零三天惨遭失败,这一结局是必然的,其变法措施和变法内容直接导致这一结果.戊戌变法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一场变法,它是维新派与守旧派就权力的剧烈较量,是夺权与保权的搏斗,是两大力量的大决战.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390年,古代中国的土地上诞生了第一个国家,曰夏朝。此后相继发生了以商代夏和以周替商的朝代更迭,其间社会经济政治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到了东周后期,神州大地进入了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战国社会早期的改革家商鞅正是出生于这样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