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由人联合体"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解放的最高价值指向,其实质就是一个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的"自由人"与"联合体"、个体与整体有机统一的和谐社会。"自由人联合体"解决了人类社会的种种分裂性和不和谐性,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我国现阶段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以"自由人联合体"为基本的价值诉求与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能够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未来社会时,指出它“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理想追求,实际上就是要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展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中获得充分自由,使个人成为完整的人。这种自由而完整的个人,实质上就是个人人格和谐的最高状态。因此,和谐人格的实现可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劳动关系(又称为劳资关系)是一种最基本、最本质、最具体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4.
邵能 《经济论坛》2005,(21):7-9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曾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表述,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 ,要“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本文仅就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基本要求和思路 ,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一、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基本要求1 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必须反映公有制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联合劳动。马克思认为 ,公有制就是在一个自由人联合体里 ,劳动者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 ,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一点使它与雇佣劳动区别开来。(2 )社会化大生产。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一点使它与…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肯定了康德自由是人类本性的观点,并把"自由"与"人类能力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提出要"自由地实现自由",构想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在马克思"人的发展"学说中,"自由"是比"全面"更具本质意义的关键性概念,决不能用"人的全面发展"替代"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和谐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军 《经济经纬》2006,(6):18-21
和谐社会即际关系的和谐,亦即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彼此结成的劳动关系的和谐。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是谋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条件下的和谐社会,这包括:(1)构建市场就业体制及其劳动关系和谐基础上的和谐社会;(2)构建劳动力所有权、劳动者利益主体地位明晰及其劳动关系和谐基础上的和谐社会;(3)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劳动关系和谐基础上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主要的要求之一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人际和谐。劳动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和谐社会难以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与和谐社会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劳动关系工作。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9.
柏克珍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财产权是一切权利的基础。他否认个人在社会中具有自然权利,强调人只有在社会中才可以享有自由;同时反对天赋人权学说,坚持国家"是一种永世的契约"的观点。国家之所以是一种道德实体,而不是个人的集合,是因为它为个人所享有的社会自由提供保障,人们对其负有道德上的义务。国家本身就是一种目的,它不是个人实现自由的工具,这是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在对待国家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0.
《经济纵横》2021,(2):8-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探讨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问题,而只有理解人的本质,才能把握人的需要,进而准确定位生产目的。建立在人的类本质、社会本质和历史本质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完整的人"的本质是:从事生产劳动,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能动地表现、实现与确证自由个性和满足其需要的人。"完整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规定,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握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变,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通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完整的人"的客观现实性规定,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展望自由人联合体,又历史地承认"经济人";既追求帕累托改进,又倡导"孔子改进"。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建立和形成的并受劳动法律法规调整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一种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要使各种社会关系保持协调和稳定,而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而且是一种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直接相关并发生…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和劳动条件的结合情况如何 ,反映着劳动资源的配置情况如何。劳动力与劳动条件的最优结合 ,可以产生最佳的劳动效益。劳动力和劳动条件结合时 ,任何一方的过剩或不足 ,都不是优化的结合。优化结合时 ,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或比例形式 ,据此 ,提出“劳动价”的概念。当劳动力与劳动条件以高价态结合且相互匹配时 ,实现了深程度的劳动平衡 ,也即实现了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3.
牛习昌  于清华 《经济与管理》2003,19(4):13-14,22
按劳分配是以活动为尺度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着本质区别。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特有实现形式,表征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借助市场竞争实现,以所有实现社会劳动为首要的劳动评价标准,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有效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使人的全面发展有了极大的可能,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必须在高度和谐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5.
"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源于多种因素,"人口红利"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当前,我国的人口红利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劳动人口比例和劳动力配置效率.但人口红利并非可持续.长期看,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劳动参与率将下降;短期看,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障碍依然存在,不利于劳动力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消除城乡劳动力流动障碍,是实现我国"人口红利"效应最大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俞宪忠 《当代财经》2012,(10):20-26
著名的科斯定理不仅是物权定理,更重要的还是作为劳动力自主产权的人权定理,劳动力自主产权是自由劳动者对自身劳动创造能力所完全拥有并可自由掌控的一组权利束,并主要由劳动力自主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交易权、收益权五大要件构成。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力自主产权,其实就是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意义上的基本人权,所有发展需求最终都能还原为自由公民自主发展的主体权利诉求。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根本标尺,就是这种具有革命意义与和谐指向的人的解放程度———主体自由度,对国民大众主体发展权利的制度尊重和法权保护,永远具有首要性和基础性,劳动力自主产权内涵包括非常重大的发展价值和变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社会应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前进方向。自主联合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体制改革,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自主联合劳动为导向,从制度设计上确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逐步建立自主联合劳动经济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经济制度,消除雇佣劳动制度的残余。本文对这一新经济制度作了初步构思和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8.
加强劳务合作是加快劳动力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特别是首屇.山洽会"以来,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以此为平台,进一步深化区域劳务合作,实现百万劳动力大转移,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在省委、省政府作出"双转移"战略的新形势下,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将以第五届"山洽会"劳务合作为新的起点,精心纰织,狠抓落实,每年推动百万以上劳动力大转移,为实现"双转移"战略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经济秩序与伦理秩序是人类秩序系统中两大子系统,从根本上来说,造成人类秩序问题的正是这两大子系统关系上的紧张.自从亚当斯密"经济人"本性在理论上获得道德合理性论证以来,"经济冲动"也就在实践上拥有了超强的道德合法性.然而,"经济冲动"带来的却是社会领域的断裂和人的深层意义的消解.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由"经济冲动"所带来的"领域的断裂"与"大分裂",西方一些学者用一种与"经济决定论"截然对立的文化学的方法重建人的存在道德合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乏普遍的思想意义.但是,这种"关系式"的思考方式仍然脱离不了工具理性主义的窠臼,其理论的结果只能是人在获得伦理本位的同时并没有得到真实的自由.因此,只有真正把握自由的道德意蕴,把思想的视角从经济转向伦理的同时再从伦理复归向道德.才能实现物质和精神、权利和义务、个体和整体、自然与自由的和谐统一.而可以用来和解经济与伦理之间紧张关系的就是生态伦理哲学思维范式.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来说,我们在获得经济建设长足发展的同时必须重建社会的伦理文化.这也正是和谐社会建设之时代课题的生态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日渐频繁,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及接续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约束了劳动力的流动,从而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更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保险的顺利衔接无疑更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如何实现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社会保险关系的无障碍转移和接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