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运用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农村发展制度变迁和工农城乡关系演变为主线,对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一百年的农业农村发展历史进行系统回顾,将百年历程分为民国初期、南京国民政府、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以后四个时期。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方面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今后要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三化"同步发展四个方面进一步推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将传统计划经济制度转型成市场经济制度有制度模仿路径和制度创新路径之分。前者是将传统计划经济制度转型成能够充分实现少数社会成员经济利益的市场经济制度,后者则是转型成能够充分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经济利益的市场经济制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国制度转型既不会一开始就选择制度创新路径,也不会永远锁定在制度模仿路径上,而是首先进行制度模仿然后转向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3.
制度变迁:从家庭承包到家庭农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规模经营、技术进步、专业分工三者构成农村家庭农场制度变迁内在动因,而农村家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等构成家庭农场制度变迁主体,农村家庭追求外部利润是家庭农场制度变迁的外在动因。国家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农民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共同推进与实现家庭农场制度变迁。家庭农场制度变迁需要土地稳定与土地流转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业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农资农品市场制度等制度与之配套,否则,就会出现制度结构性失衡,从而家庭农场制度也难以发挥制度性效率。  相似文献   

4.
谭克虎  姚影 《生产力研究》2006,88(5):85-87,120
通过对北京某高校宿舍楼学生买水币从排队到插队的一个真实案例的分析,文章讨论了排队制度以及插队制度的形成原因。同时笔者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在这一过程中插队者与排队者成本的变化进行了计算,并指出插队所能带来交易成本的减少是插队者积极寻找机会插队的直接动因。同时,文章从制度变迁角度对插队现象进行制度框架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5.
运用进化博弈的复制动态方法,分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过程中决策者的创新与模仿行为,指出创新者与模仿者的初始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技术创新的最终成果和制度的变迁,社会诱导创新氛围应该成为一种积极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本质上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此带来经济制度供给失衡,如产权制度、企业制度、经济服务制度和经济监管制度等,在制度输入后与我国的经济运行实际产生了制度冲突和制度风险,并且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表现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制度劣势和外国资本凭借制度优势对我国实体经济的侵害.为维护国家制度安全和经济安全,我国应该一方面注重新建和完善经济制度,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具有国际影响的经济制度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是较早将国家整合到制度变迁中去的经济学家。通过对蕴藏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经典著作的研读和挖掘,发现马克思不仅有自己的制度变迁模型,而且还将这一模型应用到对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分析,形成马克思的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模型。马克思模型重视非正式制度在农地产权制度中的地位,强调国家(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模型对于建国以来农地制度变迁无疑是最具有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8.
将技术创新过程按照创新程度的高低,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为纯粹的模仿、创新式模仿、模仿式创新和原始创新4个演化阶段;运用我国专利增长的年度数据,分别以授权专利技术中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作为技术创新不同演化阶段的代理变量,对我国在转型时期的技术创新演进过程进行了经验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表明,近20年来我国的技术创新经历了一个持续的增长过程;从相对增长上看,创新的增长明显高于模仿的增长,这反映了我国正在由以技术模仿为主的时代向以原始创新为主的时代演进。Panel数据的回归分析显示,在模仿与创新与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模仿促进创新,另一方面创新亦促进模仿,二者呈现动态的交互过程。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政府职责与制度变迁的双重视角,文章回顾了从西周时期农业保险思想萌芽状态一直到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试点全方位推进的发展历程。同时,文章还从国家层面研究和探讨了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发展变迁和演化的基本思路与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创新的未来方向。文章认为,农业保险制度变迁的范围包括正式制度和正式规则,主体包括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户三方行为主体,变迁的方式主要是强制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